

在記者走進傅環宇的辦公室之前,他正在桌前畫著自己的園子。三川營造的辦公樓就設在蘇州市區內的一個小公園里,這里成了他研究自然最好的地方。而遍布整個蘇州的舊時院落,也成為他落腳于此的重要原因:“這些園子、院落,都是最好的‘活化石’,我們現在回歸的,正是最適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補課”式回歸
雖然2001年才成立三川營造,但在蘇州行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傅環宇和他的三川營造還是參與了包括蘇州同里天放樓、無錫昭祠堂等項目的復建,而參與設計包括雅居樂長樂渡、騰沖原鄉等古典中式住宅項目,也頗為人所熟知。
如果說在過去的10年,建筑是從重歐風格到簡歐的轉變,那么中式風格則在近幾年明顯回歸。專做中國院子的泰禾集團成為別墅界新貴,九間堂的現代中式風格備受推崇,連做傳統歐式別墅的綠城,也推出蘇州桃花源這一中式別墅樣本。
在設計和市場兩端游走了14年,傅環宇也發現了這一轉變,中式風格開始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剛開始做的中式,還是別墅這一高端產品線,但是現在,中端市場也逐漸泛開?!?/p>
傅環宇認為風格的回歸,不是藝術架空的呈現,而是包裹著更現實的因素。在他看來,19世紀末,隨著中國國力的日漸衰落,凡是代表中國傳統的,都被視作應當被摒棄的“落后、腐朽”。彼時經歷工業革命而興起的歐美,則是“先進”的象征。這一象征,在后來的數次戰爭中被不斷強化,乃至改革開放后的近40年,從技術到藝術,西方文化受到不斷推崇。
直到近幾年,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讓繁榮成為可能,愈加開放的國門,卻讓很多國人發現,西方世界并不是自己以為那樣??v然有眾多優越,奈何仍習慣于留存在血脈里傳承千百年的傳統。
而經過了10多年歐式住宅的推崇,人們發現,歐式住宅的繁復和習慣,并不適合自己。“比如一些別墅多出一塊兒八角窗的位置,那是歐洲人品酒的區域,但中國人沒這習慣,居住時候用不上,根本不適用。但院落是有傳統的,它是舊式達官顯貴表達自我精神和智慧的載體”。
這為國人的自省和反思,提供了條件。“更何況,中國人原本就有很重的情結,”情結的回歸,也讓學界對于老建筑的保護得以發聲,得到更多重視。這一點,在文物古建眾多的江浙一帶表現明顯。
“為什么要修繕?為什么要復建?在我看來,那些都是在‘補課’?!备淡h宇直言,在過去的50年時間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是毀滅式的,“仿佛歷史走到這個階段,就突然斷了?!?/p>
這對于想走得更遠的中國來說,是一件有些迷茫的事情。于是,對于文物保護、復建、修繕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也引發質疑,難道中國的風格就是雕梁畫棟、亭臺樓閣嗎?談到回歸,就一定是仿古嗎?
“當然不僅僅是,但是如果不把這些東西重現,把這個斷裂時間的課給補上,我們無法提取精神,不知道未來該往哪里走。”傅環宇覺得,這一點上,臺灣、日本做得很好。在今天的臺灣、日本,即便是傳統性、宗教性很強的場所,設計里的現代和傳統都融合的很女子“這在現在的內地很難出現,因為基礎丟失得太多?!?/p>
社區的“院落”再現
在傅環宇看來,能夠保留下來的庭院、建筑,都是非常優秀的中國的庭院設計,包含著極大的信息量。居住的智慧、欲望、宗族間、人與人之間的秩序、地區氣候文化的差異、傳統美學等等,都包含在其中。
由于朝代更迭頻繁,如今看到的庭院、建筑,基本上能看到宋、明、清時代。“特別是宋、明的庭院,非常能夠體現中國上山水畫的意境。”傅環宇舉例,在大戶的庭院中,常有借景的概念,這源于人們對于自然山水的留戀,也是經濟富足的體現:“房屋最初的功能是遮風避雨,但在能夠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后,對于自然的渴望,促使人們希望在自己的家中實現,特別是大山大水,這在后來的庭院設計中,通過布局、動向、借景體現?!?/p>
而國人的智慧和欲望,在能夠在庭院中體現。“這在江浙一帶的建筑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备淡h宇解釋,江浙一帶有從商傳統,但過去商人地位并不高,在眾多的禮數當中受到約束。例如在建房建院時,按照制式商人只能做三個開間。但為了能夠在富裕的同時顯得地位的提升,往往會出現“明三暗五”、“明五暗七”的格局:正面看還是三間,但房屋兩側建有頂的走廊,也可以算兩間:“這正是表達出人們的欲望和追求,也是人們智慧的體現。”
但傅環宇也承認,現代社會的倫理關系、社會結構、生活節奏,和古代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如今產權制度和建筑學理論基礎,和過去發生巨大的變化。而在這一基礎上,如果還想純粹地回歸往日的庭院構造,基本不太可能:“且不說產權歸屬問題,就算建好了,也很難再有那么大的家族一同居住,不能實現過去宅邸的真正功能?!?/p>
作為長期和現代建筑打交道的設計師,傅環宇覺得,倒不如把“庭院”的概念放得更寬,將整個社區都看做是一個大宅:“比如一進來的會所、大堂,就像是過去的正廳,用來會客接待。小區內部景觀,就可以視為更大的庭院、園林設計,因為庭院的作用就是給主人接觸自然,寄情山水,放松身心的,而現在一些做的好的小區景觀,也的確能夠實現這一功能。各個住宅樓,就是過去的房間,本身就是實現居住功能。”
在他看來,抱著這樣的理念,如果品味得當,設計合理,傳統中式庭院、園林的風貌,也可以在現代的建筑基礎上再現:“但這樣一來,對于開發商自身的要求就很高。是作為商品還是做成藝術品,需要開發商運用智慧和品味去平衡?!?/p>
傅環宇認為,現在一些設計風格,已經形成了返璞歸真的趨勢,形式上的繁復會被摒棄,質樸、簡約會被重新提及,減少對資源不必要的浪費:“這才是真正的自省,實現傳統的‘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