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跳槽的跳槽,裁員的裁員,一時間南京房地產市場仿佛一只剛從河里爬上來的狗,在初春的灰霾里抖開一團水霧。
地產營銷人在這團水霧里探出頭來,三三兩兩,竊竊私語。在過去的十幾年里,營銷人曾經自嘲為房企里最沒用的人:房子賣得好,是價格和政策的原因,和營銷沒啥關系;房子賣不好,除了降價也沒別的辦法,如果只能降價,老板要營銷人又有何用?
地產營銷人只能錦上添花,難以雪中送炭。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我也奉之為圭臬。但是到了今天,市場正在起變化,營銷在房地產開發環節中的重要性逐步在增強。
最近的案例是融創和綠城合并之后,綠城的多個項目在融創的財務以及營銷動作之下,一個個起死回生。更近一點的案例是南京的幾個樓盤,在更換營銷人員之后,銷售動作和銷量轉眼提升。換人如換刀,這句褒獎的話后面,說的是營銷的重要性。
節前和老王去看河西南部的幾個項目,其中一家品質精良的項目陷入了高價滯銷的尷尬境地。該項目的開發,帶著濃重的產品主義特點,卻忽略了營銷的考量成份。一個簡單的例子,這個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的項目,建造了地下兩層自走停車庫。如果將兩層改建為一層自走加機械停車庫,那么將可以節省數億元的投入,房價就有了可以調整的空間,營銷上也就不會如此舉步維艱。
宋家泰對于項目的研判,曾經有一個“4321法則”,在南京地產圈內傳播甚廣:拿地研判占40%,設計規劃占30%,營銷企劃占20%,市場機會占10%。說的也是營銷在整個地產開發中的輕薄地位。但是我越來越多的看到,不少營銷人已經開始涉足拿地和設計規劃,開發企業在拿地之前,就帶著營銷思路來研判土地和項目了。
現在最時髦的是互聯網思維,房地產也在吹噓互聯網思維。我對房地產的互聯網思維理解很簡單:強調用戶體驗,換句話說就是把房子造好。這個好,不是過去強調的質量,而是戶型、配套、物業、價格等多方面,說白了就是讓業主舒服,愿意掏錢。
誰對客戶最了解,不是總經理,不是前期和設計師,而是營銷人。因此,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的營銷人參與拿地,參與戶型設計,我明白營銷人正在回歸。“4321法則”只是個單一維度的觀照,實際上營銷在部分項目的開發中,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
營銷回歸,接下來的市場才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