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在南京房地產開發促進會秘書長張輝看來,并非高不可攀?!叭f科、保利、銀城為代表的大牌開發商在2014年收入了多幅地塊,促使了其可售貨源的潛在增長,而以此為基礎,年度考核指標才相應增長?!?/p>
誠如同策研究部總監張宏偉所說,今后較長一段時間,房企很難再象“黃金十年”那樣在土地升值或者房價過快上漲過程中獲得較大的利潤空間,這個背景下,利潤率將逐漸下降。信心雖有,但實現不易,一定程度上,購房者也在決定著房企的布局和產品策略。
所以有了銀城與小米的跨界合作,有了招商、銀城之間的戶型之爭,有了年終歲尾的促銷跑量,有了微信轟炸,在新年向市民大撒紅包。這是所謂的“白銀時代”的快轉,是基于消費者的關注和需求之上的。
未來“合伙人”
“大炮”任志強,雖然退休,但對2015年樓市,近期提出了值得關注的一組數字:2014年11月,全國住宅新開工面積落入-1%低位,總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也低至-9%,這表明去年是行業生產的小年。但全年銷售面積仍高達12億平方米,銷售金額7.6萬億元,處于歷史第二高位。說明,整體銷售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行業集中度在上升。
在他看來,即便宏觀經濟“放水”,庫存巨大的樓市,景氣回升也是個緩慢的過程,需要開發商做出長期“抗戰”的準備。
事實上,早有先見的開發商,要么多盤聯動搶占市場,要么整合資源,聯合拿地共同開發,借助了多種銷售手段和平臺。楚漢相爭,慢慢演變成了強強聯手。
2012年,朗詩和保利共同出資,開發南京仙林大浦塘地塊。彼時,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還沒上映,他們就成為了南京仙林的“地產合伙人”,創造出朗詩-保利麓院項目。這一項目曾多次成為板塊的銷售冠軍,科技、精裝修,兩家開發商的各自發揮擅長,實現在同個項目上。下一次保利進軍城北,拿下了邁皋橋的G87地塊,據傳也將和朗詩二度合手,還是合作開發的模式,甚至操盤手也已經確定。
自此,2014年12月初,銀城地產和旭輝控股微信公布,雙方將長期合作;12月17日,世茂與明發簽署合作協議,一方開發一方操盤;招商聯手世茂,股權合作;上海建工聯合朗詩、招商地產合作河西南項目……牽手不斷。
2015年,合伙人模式成為一種現象。解析這個現象,南京耘思堂策劃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談德斌認為,更有利于資金周轉。在他看來,房地產開發環節需要資金的滾動投入,而金融機構不再唯一,合作將讓周轉利用發揮到最大,這同時,還可以推動資金和土地儲備的結合。
南京林業大學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孟祥遠也有類似觀點。“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時代,大牌開發商通過形成寡頭效應才能最大程度占領市場。因為行業利潤率下滑嚴重,暴利時代一去不復返,這讓房企間的合作成為趨勢”。
過去一年,房企間的合作、收購、兼并成為年度大事件。Wind資訊數據顯示,2014年,房地產行業完成了97宗并購,總交易金額為244.75億元。而這個數字在2013年,不過35宗,交易金額也僅為一半。
中國社科院得出的結論也令人震驚。前十強房企銷售占比上升至17.19%,持續的市場調整將在未來讓一半以上的開發商轉行或在市場上消失。
萬達憑借商業資源,打造萬達電商;萬科打造物業管理業務;星河灣做起了高端白酒……在眾多業內看來,2015,將貫穿整合大戲。
生存空間被擠壓,中小房企、地產大鱷之間的新生存策略,整合之風,也同時讓業內人擔憂。融創、綠城案例在前,經營理念、企業文化、開發模式上的差異更被重視,磨合、協調成了合作不可缺少過程。尤其,在這個需要“戰斗”的市場環境下,人們更覺得穩定的重要性。如同禾苗生長,不知不覺,不急不躁。而這在高周轉的地產行業里,“你去抗爭很難”。如同綠城宋衛平早年所說,有時不是企業本身健康不健康的問題,是環境的問題。
政策的“臉色”
2014年,房地產市場松開了諸多束縛,讓這個耗累很久的市場有了微弱的復蘇。國家統計局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統計顯示,12月起,住房價格環比降幅收窄,成交量環比增長了近9%,是當年的新高。而在南京,也有了連續的房價和成交上漲。仰仗這樣的漲勢,年底樓市表現出了熱鬧。
是拐點嗎?這一次報道和業內分析卻少有了提及,一種山雨欲來的嚴陣以待,出現在各個評論報道里。年初快馬加鞭推出新盤的開發商,也不敢掉以輕心。
有人樂觀,理由在于,認為寬松的房產政策將延續,全面解除限購、放寬住房貸款條件、降低交易稅費、房貨利率下降,消費者購買欲會得到刺激。
擔憂者認為,2015年很難有好表現。理由有三:宏觀經濟形勢嚴峻,國際影響,內部老齡化、創新、環境壓力拖累,困難與挑戰都前所未有;房地產市場發生的根本性變化,讓調整成為趨勢,這當中,庫存積壓、現金流緊張、負債率等問題都會暴露;最后,改革年帶來的不確定性,比如土地改革、嚴控建設用地、保護耕地等,讓市場存在懸念。
而事實發生的,是去年9月末以來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9月30日,兩部委出臺信貸新政,首套房“認房不認貸”,重申最低利率優惠;10月中旬,三部門出臺政策,降低公積金貸款購房門檻;10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穩定住房消費”;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全國多地陸續取消限購令……
托市政策的出臺,引發了廣泛的爭議,人們認為,政策利好每次都出手挽救市場于危難,只會繼續助長土地財政以來和“房地產獨大”特權。當然,市場也會給予政策制定一定的反作力。根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相關智囊團經過長期調研,近期向主管部門提交了一份調整樓市政策的建議。稅費方面,建議降低二手房交易營業稅免征年限;建議對一線城市限購政策微調,賦予外地戶籍人口購買二套房。
金融界人士也透露,銀行在執行房貸時仍謹慎,購房者還沒有真正獲得實質性利率優惠。這也給2015年的調整提供了空間,也就是說,未來房貸利率折扣和首付比例都有下浮的空間,做出實質性調整。
為了解決全國性庫存壓力的問題,住建部2015年初定調保證房地產的平穩運行:擬出臺收購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指導意見;保證棚改房不再局限政府主導建設;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將其持有的房源向社會出租……
業內專家解讀,2015年的房地產市場,不太可能因政策帶來巨幅波動。是所謂的“新常態”變革。不可避免的,也將對行業秩序和格局產生影響。而對開發商而言,專家認為,有效的應對,一方面是眼前的,去庫存回流資金,另一方面則是長遠的,強健自身,因時而變地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