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隔3天,蔣克言便會踩著泥濘的泥土和工地瓦礫,去200米開外的彩霞菜市場,備上未來三天的菜。除此之外的大多數時間里,她都守在220多歲的清代老宅里,不輕易出門。一道工地圍欄,把她和毗鄰著的熱鬧的洋珠巷,隔成兩個世界。
蔣克言一家,是周邊方圓近8萬㎡工地上唯一的居民。8年多前,老城南拆遷,除蔣家之外,周圍所有的房子都變成瓦礫,曾經的顏料坊、牛市、黑簪巷等老地名,也歸為塵土。8年后,幾經轉手的土地,被泰禾集團和華潤集團拿下。
按照計劃,這片有著千年歷史的土地上,將豎起由泰禾集團開發的院子系別墅。而在工地另一端,由華潤開發的商業綜合體負一樓,已經初見雛形。
孤守老宅8年半
蔣克言居住的房子,是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顏料坊、牛市古民居建筑。根據資料記載,這棟建于清代道光年間的清代老宅,由于前后門通往兩條街巷,它曾擁有兩個門牌號:牛市64號—顏料坊49號。相傳老宅最初的主人是一個秀才,之后曾在老宅中開過綢緞莊。上世紀80年代,因為拍攝百集電視連續劇《秦淮人家>,而為人們所熟知。
推開掛著銅鎖的木門,跨過木門檻和門房,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有著天井的院子和顯得頗為破舊的跑馬樓。雖然老宅已有220多歲高齡,但格局基本完好,兩層樓的木結構房屋組成圍合式院落,雕花柱廊漆色黯淡,卵石拼花庭院長滿青苔。
“整個房子原來有六進,現在只有牛市這頭的三進。”蔣克言說。繞過包圍著老宅的瓦礫,顏料坊一頭的另外三進的墻體已經部分拆除,主體的房梁、大椽和柱子被暴露在外,原本房間和院落的位置,堆滿了瓦礫、垃圾和被砍掉的樹枝。
在牛市一頭有220多年歷史的灰磚墻上,分別掛著“牛市清代住宅”的區級文保單位和“牛市古名居建筑”的市級文保單位的石匾,而在墻體的—側,則被噴上了白色的“搬遷”兩字。
蔣克言和弟弟兩家,是這棟房子現在的主人,也是顏料坊地塊上僅剩的居民。“從我出生起,就住在這房子里,也有56年了。”蔣克言說,即便8年多前,整個顏料坊地塊上拆得只剩這一棟房子,她也沒有離開:“我們是個大家族,我和弟弟是第三代了。”她說,最多的時候,這里住過幾十口人。由于年代久遠家族龐大,這個僅剩六個人居住房子,戶籍本上卻有4戶、9個產權人:“房子是我外婆的,她一共有7個子女,我母親排行第二,生了3個子女,我婚后也是先生住過來。”龐大的家族在數十年的歷史中,散落在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但每年都有不同的長輩回來:“樓上的三間房還給姨媽們留著,她們回來的時候就住著,院子里啥時候也沒斷過人。”
她還記得幼年外婆跟她說軼事:“房子的柱子都是從大興安嶺運來的杉木,結實哦,日本人打仗時候炮彈落在旁邊的糖廠,房子抖都沒抖。”但現在,由于房屋高齡,周圍樁機作響,墻體已經出現裂縫:“不久前還有文物部門來檢修,在房子上釘了12個大釘。”
由于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在2006年6月10日開始的老城南拆遷改造過程中,這棟老宅被保留了下來,成為目前唯一的幸存。由于城南拆遷引發的爭議,被南京29位學者聯名上書至國務院,因此顏料坊地塊遲遲沒有動工,蔣克言一家被遺忘在一片廢墟的瓦礫上。
常年的與世隔絕和簡陋的居住環境,使得56歲的她,頭發已經滿是灰白,2年前患上的心肌梗塞,讓她聽見樁機的聲音就心驚膽戰,夜不能寐:“但我們一步也不敢離開老宅,就怕沒人住,跟云章公所一樣,房子就沒了。”
蔣克言口中的云章公所,實際上是曾比牛市64號名氣更大一些的清代老宅。這個曾掛著黑簪巷13號門牌的老建筑,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是南京云錦制造業的繁榮期的行業會。在2006年的城南拆遷中,經多位重量級的專家學者建言,剩數棟歷史建筑被保了下來。其中,100多米長的黑簪巷被改造拆遷后,只有“云章公所”得以保存。當時它留存規模僅約200㎡,有一青磚牌樓,貼金匾額上書“云章公所”四字,還有一進院落,院內古井的石欄上雕刻有“云章公所光緒二十一年”字樣;原地址上發現的兩塊界碑清楚地標出“云章公所”顯赫的歷史。
然而,由于云章公所內的居住者早已搬出,并且只將其定位區文保單位,2013年6月,在空置了5年之后,云章公所突然被悄然拆除。此后,面對各方的質疑,相關部門表示云章公所被鑒定為“危房”,構件要拆除維修,今后會在新地塊內部辟一個地方復建。
地塊5輪轉手
蔣克言至今還記得,老屋被確定為市級文保單位的2006年6月10日,也是南京老城南大規模動遷的開始。如今他們一家孤守8年多的工地,被外界統稱為顏料坊地塊。這里曾是明代手工業“十八坊”之一,南京文化寶藏地。
2006年老城南開始大規模動遷,顏料坊、釣魚臺、船板巷、門東、安品街等5處歷史街區納入改造計劃,涉及40多條歷史街巷、1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近千座歷史院落,受到極大關注。在前后3年的時間里,共有29位南京專家學者聯名上書,呼吁保護老城南,也先后獲得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兩度批示。因此,雖然依舊沒能牽制住老城南動遷的腳步,但該地塊開發,也—度被擱置下來。
在隨后8年多的時間里,顏料坊地塊被數次轉手。2008年8月26日,顏料坊地塊正式出讓。地塊北至洋珠巷,南至集慶路,東至中山南路,西至秦淮河,實際出讓面積79047.8㎡,用地一|生質為商業辦公、文化娛樂、住宅混合用地,以11億元的底價成交,聯合競得者為特易購和國企秦淮區商業網點房地產開發公司。
然而,拿下地塊后,開發進程卻并不順利。由于股東開發意向的不一致,地塊在出讓后不久,就被分割成了兩幅地塊。臨近中山南路和洋珠巷約3.8萬㎡的地塊(簡稱東地塊),由南京鐘山特易購地產有限公司負責開發;臨近秦淮河約4.1萬㎡的地塊(簡稱西地塊),則由南京吉慶房地產有限公司負責開發。
南京吉慶房地產有限公司拿地的2008年,時值南京房地產遭遇調控重創的階段。秦淮區商業網點在拿下地塊后,并沒有表達出強烈的開發意愿,而是引進了萬業新鴻意地產有限公司。萬業新鴻意是上市企業上海萬業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該公司和商業網點共同出資,就此成立了南京吉慶房地產有限公司。其中,萬業新鴻意控股74%,商業網點控股26%。
然而,持地5年,西地塊項目卻遲遲沒有動工。2013年,南京市國土部門向顏料坊西地塊下發了《閑置土地調查通知書》。但是,萬業新鴻意提出:根據約定,南京市國土資源局應于2009年4月9日前將地塊以凈地方式交付,但實際上因為文保古建筑中的居民,遲遲未完成動遷工作,對整個地塊開發造成一定影響,因此不應由開發商承擔閑置土地的責任。
另外,2012年兩家股東還因經濟糾紛而訴諸法院。在糾葛許久無果后,萬業新鴻意選擇退出。當年12月20日,萬業企業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萬業新鴻意將持有的南京吉慶房地產有限公司74%股權,以及相關債權,轉讓給南京吉慶的第2大股東商業網點。至此,商業網點控制了顏料坊西地塊100%的股權。
盡管退出老城南地塊,讓萬業在扣稅后依舊凈賺8900萬元,但萬業證券部的工作人員在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曾表達出對退出老城南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情愿,但“基于一些原因,不得不退出”。
2013年9月初,南京市《關于市、區屬國有獨資、控股(參股)企業從一般商品房地產領域退出的實施意見》,要求市屬國資在2013年底前,從33家有國有股份的房地產企業中退出,2014年6月底前,77家區屬國資企業必須從房地產業務中退出。其中,商業網點在區屬國資企業退出房地產市場名單中位列第二。
2014年4月16日,泰禾集團通過南京產權交易中心公開拍賣,從掌握南京吉慶房地產有限公司100%股權的商業網點手中,以4.217億元價格,買下吉慶100%股權,獲得了顏料坊西地塊,并于當年正式開工。
另外,原本由英國的全球零售巨頭TESCO(特易購)持股的東地塊,在2014年5月被華潤萬家有限公司宣布,收購其旗下所有中國業務收購。所以,顏料坊東地塊目前的實際開發商已經是中國最大的零售企業華潤。
至此,顏料坊東西地塊,在拆遷8年、經歷5輪轉手之后,其歸屬終于塵埃落定。動工
在去年4月以前,因為地塊長期閑置,牛市64號周圍的瓦礫上,一度長成一片“原始森林”。直到泰禾集團接手之后,工地開始出現動工跡象。
2015年2月4日,當記者來到顏料坊地塊時,工地里已呈現出一幅緊張的動工狀態。拿地10個月,泰禾在臨近集慶路的河邊一側,建起了一棟仿古建筑。泰禾南京公司副總經理朱楓表示,已建的是項目未來的售樓處,早已封頂,今年5月份將公開售樓處。但由于牛市64號的保護方案未能確定,因此尚不能確定上市時間。但也有媒體透露,未來泰禾在西地塊上,將建成院子系的仿古別墅。
“目前規劃局僅批準了避開古宅的南部、地上13200㎡的規劃許可,不合地下及地面其余部分,約占整個項目的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沒有動。”南京市規劃局城南分局局長李建波表示,剩余的三分之二并沒有動,并解釋這種分割式開工,—般用于大型地塊的多期工程。
他透露,泰禾用來申報的,仍是萬業新鴻意早年設計規劃方案,只有少量調整改動。在早前的規劃中,規劃容積率為1.0,地上建筑部分為32萬㎡,地下建筑面積則縮至2.9萬㎡。該地塊上的建筑將按照原來牛市、顏料坊的街巷走勢布置,其中牛市街道將繼續保留成市政道路,寬度達到了9米。牛市和顏料坊之間,還將保留10條開放的小巷。地面上建筑分成11個坊,每個坊內有8套合院住宅:“這個規劃我們會有一些調整,容積率將在0.9左右,做成院子系的產品,10條開放的小巷肯定會保留。”
“牛市清代民居在規劃上是公共服務性質,用于文化、文物展示用途,”李建波表示,“只有得到業主同意、由土地儲備機構和區政府主管部門征收完畢后,才能進一步研究加固、修繕、使用方案,在此之前這個建筑目前不能動。”
而在另一端的東地塊上,2臺挖掘機轟鳴作響,已經將地塊內挖出的土方,堆成了一個山丘。華潤建設的購物中心地下一層結構,已經基本完成,整體建筑工程很快將出地面。李建波在采訪中同時證實,在建筑內部的中庭位置,將重新復建云章公所,面積約200多㎡:“當年云章公所老宅拆下的磚瓦、木架構、青石板編號裝箱,封存在倉庫里,重建時將使用這些構件。”
保護,還是破壞?
云章公所采用的復建方式,被稱為“落架大修”,但是東南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所所長周琦對建筑方提出的“落架大修”,曾提出過質疑。他認為,“落架大修”的方式專門適用于中國傳統的木架結構古建筑,原建筑的墻體和位置是不能移動,現在把墻拆了保留里面的木架結構,更像是拆除重建。
對此,當時曾參與施工的上海建為建筑修繕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陳九成曾表示,無論建筑學上如何定義,但墻體毀壞嚴重,不拆不行,并表示購物中心為了復建項目特地留了位置重建,要多花費482萬元。“而不動墻體維修,成本會非常之高,這也可能是某些單位要回避的問題,但沒有辦法。”時任南京觀筑歷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長陳衛新,認為“蓋新”和“護舊”之間很難沒有沖突。
實際上,顏料坊地塊的拆除,云章公所拆除后復建引發的爭議,并非南京老城保護上第一起案例。同樣在2006年被納入歷史街區改造計劃的門東,隨著2013年老門東歷史街區的公開,也同樣引發過爭論。有業界學者認為,這是將南京真正古董建筑拆除之后,復建的“假古董”,并非真正的老城保護。也有人認為,這是將南京古建筑煥發新生命的一種方式。
但不論如何復建,破壞,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在一份2010年5月17日的“南京網絡問政”上,北京大學博士姚遠曾提出,“2006年在顏料坊地塊內初步勘探發掘了2500㎡,就已經發現古秦淮河河道(單側寬達四十多米,深達九米)及六朝至宋代的碼頭駁岸、六朝高等級道路、花紋精美的宋代青磚建筑遺址一處,清理唐五代、宋代及明代的磚井9座,屬于重要遺址。截至去年12月中旬,2500㎡的探方就已發掘出各類文物標本約2000件,其中不少六朝文物為以往所罕見。顏料坊地區面積達81320㎡,地上地下文物均極其豐富,在現在決定全面開挖建造地下室和車庫的情況下,目前僅試掘3%的面積,完全不能確保地下文物安全,因此非常有必要對整個地塊全面進行考古勘探。”
這其中,顏料坊東西兩地塊的共7.9萬㎡的面積,正包含在8.1萬㎡的土地面積內。盡管西地塊目前僅批準了地上的三分之一面積進行開發,但東地塊上華潤建造的購物中心,目前已經建成地下負—層,深度近10米,對于地塊上可能存在的遺跡、遺址,已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其實最好的保護就是讓它完好地存在,在造假古建筑時,勢必把原來的基礎,又破壞了,又第二次加以破壞。該保護的欠保護,按照現代人的思維模式想象造出仿古景觀,卻在很多地方都屢見不鮮,真是又可笑又可悲。”談到老城南的拆遷,南京本土作家薛冰總是止不住的憤怒和急切:“老城南現在實際剩余的明清歷史街區只剩1.3平方公里,整個南京卻有400平方公里。新城都拓展到河西、江北、江寧了,為什么不能放過老城這僅有的土地?”
誰都對這背后的利益鏈條心知肚明。同樣是老城南仿古別墅,2013年上市的雅居樂長樂渡,單套別墅總價約2000萬元,單平方米均價約為4萬元,沿街商鋪銷售均價達到8萬元/㎡。盡管如此,根據網上房地產公布的數據顯示,其成交套數為65套,僅2014年上半年的成交量,就達到4.18億元,去年全年銷售額為5.76億元,在全市別墅銷售前十名中站穩腳跟。
“8年前拆遷辦發文給她的房屋評估價為5100元/㎡。”蔣克言透露,整個蔣家家族對于房屋置換補償費要求是3000萬元,至今沒變:“之前地塊一直荒廢,今年工地開始動工,也有部門透露出要再協商的意見。”蔣克言說,盡管自己一直住在房子里,但因為是家族小輩,是否搬出老宅,還得由長輩們決定:“年后她們會回來談判,如果談成了,就算我有不舍,還是會聽從她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