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車位作為城市稀缺資源,供需失衡的現狀一度讓停車問題成為城市管理的頑疾。
2014年,南京市大幅提高市區停車收費標準,試行pos機電子刷卡收費,并通過聯合城管開展執法檢查的舉措,試圖來解決停車問題。然而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如今路側停車亂象依舊。
停車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多頭管卻管不好,說到底是在拷問城市管理部門的智慧,而其管理模式亦值得探討。
“惠民”包月
根據南京市現行停車標準規定,全市分為四類地區,新街口等主城區核心干道停車費為每小時20元,一級干道為16元,二級干道的時停車費是8元,三級干道每小時停車費2元。由于停車費用普遍上漲,為了方便市民夜間泊車,各區還制定了詳細的夜間包月細則。雖說細則規定了詳細的收費標準,但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不少收費員很少按照標準收費。
車主劉先生住在河西宏圖香榭里小區,自從2014年6月以來,小區外包月的占道停車費就從200元/月漲至300元/月,討價還價之后,收費員給出最低280元/月的優惠價格。包月價格一次性上漲一半,這讓包括劉先生在內的車主們叫苦不迭。
劉先生包月的地點位于銀城街,東至江東北路西至漓江路,除卻出入口以及劃黃線部位,都屬于包月停車范疇。該路段位于鼓樓區,是河西北部龍江區域的核心地段,隔著江東北路便是龍江新城市廣場。這一段路在宏圖香榭里、銀城街小區、漓江雅苑、瑞園、聚福園等小區的包圍之下,地理優勢明顯。
這段路總長約250米,據記者觀察,平日里60%-70%的車位上停有機動車。而到了晚上,整幅路面幾乎停滿了各式各樣的機動車。粗略估算,該路段大約能泊40多輛車。收費員表示,包月的有30多臺車,每天晚上8點前,他可以預留車位。
根據鼓樓區最新出臺的支路街巷停車管理錯時優惠方案細則,周邊居民享受停車優惠時段為工作日晚上6點到次日早晨8點以及雙休日全天,對于供過于求的路段,包月停車費標準為每月200元;供不應求的路段,實行計價7元/次的政策。
為何自己交給收費員的包月費用要多出80元?劉先生在家附近的路側停車位打聽,發現這已經是不成文的潛規則,附近包月停車費用在260元-350元上下。到東寶路一帶,即使出價300元以上,已無車位可包。
經過多次追問,收費員表示,附近路側停車位供不應求,漲價根據市場行情而定。作為優惠,劉先生白天若有需要可以偶爾停。劉先生家所處的區域是二級支路,白天停一天需要33元。實際包月的價格雖然比標準貴,但對居民來說,這種執行標準更為合理。該收費員表示,這已經是最低價,過了春節,該路段包月還會漲價。
在一些車位供不應求的路面,尤其是核心區與一級收費區,包月按次收費價格也未按標準實施。鼓樓區豆菜橋某路面收費員表示,由于周邊老小區聚集,車位缺口嚴重,夜間包月收費標準為10元/次,不再議價。
這廂漲價,那廂降價。秦淮區豐富路上的某收費員表示,自從停車費上漲之后,空置車位增多,加上費用難收,便不得不通過停車優惠來吸引車主。不少收費員針對周邊上班族,給出了白天計次收費的優惠政策,不同的路口價格分為50-80元不等,比之政策規定的124元打了半折。而僅一街之隔的鼎新路上,周邊上班市民,白天停車最低可優惠至30元/次。
“收不上錢,停一天一百多元,有多少人來停?”豐富路上一位收費員表示,不僅車主希望停車費能降一些,收費員也希望價格能優惠,這樣可以吸引更多客戶,收費員完成任務也輕松。
“份子錢”
每個月收費員都有必須完成的任務,類似于出租車司機所交的“份子錢”。這幾年,隨著車位費上漲,“份子錢”水漲船高。
收費員李師傅管理鼓樓區閩江路的一段路側停車位,她和道路所在的江東街道簽聘用合同。這6年來,她管理路幅30多個車位的“份子錢”從2000元漲到了6000元。每個月她先買上“份子錢”發票,完成任務能拿到基本工資1680元。如果有超出,可以拿績效提成若完不成任務,則需要扣工資,這讓她絲毫不敢懈怠。
在冬天,李師傅每日騎一輛暗紅色舊電瓶車,戴頭盔,軍大衣上再套一件收費員服裝,全身上下包裹嚴實。逢下雨天,電瓶車會裝上雨棚。有時候你雖然看不到她,但無論何時,只要路上有車停下來,她幾乎都會以最快的速度沖到車前。
李師傅管理的路面兩側均是小區,無休閑娛樂場所,白天空位多,每天早晚是她忙碌的高峰期。李師傅倒也不避諱,相比較于2名收費員管理一幅路面,僅她一個人壓力小些。“收費員多了,支出增多,攤到每個人頭上的‘份子’壓力會更大。”為了能賺到錢,她幾乎從不休息,不敢生病,即使生病去醫院的空檔,也要叫來家人幫忙管理車位。有時候早晚忙碌時,她還會喊上20多歲的兒子幫忙。
豐富路是位于新街口的一級支路,從石鼓路起至建鄴路路口,長近1公里。根據備案,左右兩側共有一百三十多個車位。一級支路的收費標準為第1小時12元,第2小時16元,白天停滿8小時的停車費在124元。
1月25日上午10點,記者隨機數了下,路面上大概有30%的車位空置率。一位收費員表示,就他管理的這二十多個車位,他和伙伴每人每月都有8000元左右的任務,壓力可見一斑。
該收費員說,豐富路是新街口核心地區,收費也是全南京最高的地區之一。相比較于路邊停車來說,周邊的地下停車場要便宜得多。停這的車主—般都是來附近辦事,不少車主停十多分鐘就走,雖然占了車位,卻不能收費。有的車主看停車費這么高,總會砍價,更有甚者不給錢就跑了,因此停車費始終收不上來。
他指了指旁邊蘇M開頭的一輛外地車說,昨天就停在路面上,但人不在,也沒有來拿車,正擔心著能否收上錢。他只得盡量早出晚歸地守著,就怕撲空。
“自己快50歲了,沒手藝,沒技術,只能干這個。”閩江路的收費員李師傅無奈地表示,若想收入高些,則需要勤奮。每天早晨6點多,她都會準時到達管理的路面,風雨無阻。她得趕在未包月的車主到來之前,守在車旁收取夜間的停車費用。而晚上,她經常會等到9點多。
停車費謎團
這幾個月來,相關街道不止一次地接到過有關收費員亂收費的投訴。
鼓樓區江東街道停車辦相關負責人解釋,上交給財政的包月費用按照200元標準來統計,多收的錢算到白天的停車費用上。若該車白天沒有產生費用呢?他笑著表示,收費員工作風雨無阻,每個月的工資才2000元左右,這種情況街道一般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這種說法明顯不能支撐亂收費的行為。為了防止收費員與車主私自議價以及收費員亂收費,鼓樓區首先試點并于去年11月普及pos機電子刷卡收費,但從各方反饋結果來看,推行困難重重。
鼓樓區停車設施管理中心主任杜維莉的介紹,鼓樓區停車位缺口很大,嚴重的老小區周邊車位缺口甚至達到45%,部分新小區車位缺口也達到30%。夜間包月是契合剛性需求資源,因此出臺針對附近居民200元/月的包月優惠。而道路作為公共資源,需要加速流轉,若有車輛長期占據道路,這與舒緩交通形成矛盾。鼓樓區作為高收費“重災區”,白天的停車費用,少一些是6元/小時,多的達到20元/小時,這對附近小區的老百姓來說,pos機刷出的金額往往承受不起,便造成了收費難的現狀。
鼓樓區停車管理中心周姓督察員表示,由于費用上漲,拒付停車費情況普遍,導致財政收入流失。收費員被車主抬杠、威脅的情況常見,至今還有收費員被毆打的糾紛尚未解決。此外,車主與收費員約定少付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為了杜絕收費員個人的違規操作,區、街道、社區還組織高密度巡查,若發現泊位內的車輛數和機器的數據對不上,會對相關收費員進行懲處。
針對目前收費高、收費難的狀況,鼓樓區停車設施管理中心正在撰寫可行性報告,希望給物價局做一個參考,預計在春節后會提交。
至于鼓樓區pos機收費單據打出來多少,又收了多少費用,杜維莉閃爍其詞。她表示,雖然pos機單據白紙黑字,但卻收不來這么多錢,車主們強烈抵觸高收費。不過她表示,路側停車費所收費用全部納入市財政。每個月,市財政局會先將發票分到區停車設施管理中心,蓋上管理中心的章。收費員則根據自己每月路段的開票指標任務,去購買發票。
據南京市城管局此前通報的數據,在新政實施首日,南京市日收停車費9萬元,與新政實施前持平。至于支出部分,此前公開的信息顯示,停車費支出是按照比例的,一般南京市財政拿到20%,區財政拿到19.2%,60.8%給街道,街道用六成的錢給收費員支付所有工資、社保等,一般情況下就用掉了五成,一成留存。
實際上,通過上漲市內停車位的價格來緩解市內交通,一開始就存在諸多爭議。不少車主認為,城市資源緊張,城市向外圍擴展,在公共交通還并不算發達的情況下,選擇私家車是無奈之舉。路側停車位屬于城市公共資源,去上班尤其是車停在小區周邊,是不應該或者盡量少收停車費的,因為自己又不是去做營利性活動,應該從人性化和城市的特殊性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網上也有車主認為,歐洲國家的街道并不比國內寬,車輛也多,但罕見在住宅區周邊畫線收費,更不見可討價還價的停車收費員。有些國家每年向公眾免費發放新年歷,逐月印有上年度各種收費的數額和使用情況,供公眾監督。而相比之下,國內停車費之類的資金和使用情況明細都尚未有渠道公布。
此前,南京市城管局公布2013年南京停車費收入為3000萬元。至于2014年收入如何,未在公開渠道披露,也未有人愿意提及。多頭管理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逐步增多,停車矛盾愈發凸顯。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相較于南京主城六區90萬輛機動車擁有量,僅有61萬個停車位,按照1:1.3的國際配建比例,缺口達56萬個。
同與日俱增的停車矛盾形成鮮明對比,相關管理十分復雜、多頭。不僅使百姓深受“多頭管理”之害,也讓管理者免不了尷尬。
目前,涉及停車管理的部門有規劃、住建委、物價、交管、城管、街道、財政等部門。住建、規則等部門制定總體規則,價格主營部門負責制定停車收費政策;交管負責停車區域劃分;城管負責停車場日常管理工作,會同交管設置道路停車位,收費由區停車設施管理中心執行,各區街道停車辦負責;車輛違章亂停放,由交管與城管部門共同處罰;最終費用的收取與支出由財政局統一規劃分配。
由此可見,路側停車位,至少涉及7個職能部門管理,但由于缺乏整體協調,使得停車規劃、建設和管理成效不佳。
在收費環節,大多數車主反應收費標準太高,尤其是在老舊小區周邊,車位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動不動百元起步的停車費讓人望而生畏。由于停不起車而違停的情況多見,反而有礙正常交通運行。在管理執法環節,雖然對停車管理員收費資質、路側車位價格收費標準都做出了制度規定,但是這些政策在具體執行中卻受到各種限制,陷入“管不了”的困境,也就是“龍多不治水”。
南京市城管局宣教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市內停車資源有限,考慮到道路的通行,通過加大違停成本、提高核心區域停車收費等手段,目的就是引導市民合理用車。這一治理效果,從目前市中心交通來看,的確有所緩解,但城管局也只是單純執行新政規定,配合其他部門管理,對于違規收費以及收支情況沒有權限管理。
這種復雜的管理模式,不僅在南京存在,而且在全國普遍存在。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財政評論員劉艷稱,目前停車費管理問題涉及多個部門交叉管理,這不利于針對停車行業問題的追究。部門之間協調得當會事半功倍,但現實問題是具體追責難以明晰,管理主體不明確。若各部門職能能歸到一個部門管理,這樣日常監督就方便得多。
不過這種提法無疑具有理想性。不光是停車,整個城市交通的管理體制都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在現有的管理體制下,若想把他們整合到一個部門難度較大。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東表示,雖然目前停車位的管理牽涉到很多部門,但如果各個部門都盡其責,政府再有一個好的協調機制,還是可以摸清家底,從而實現科學規劃、管理的,但其中最核心的關鍵問題是,政府要做得公開、透明。比如說政府購買服務的過程中,如何操作?收益多少?怎么支配?這都應該讓老百姓搞清楚,這樣大家才不會有太多的異議。
另外,若只以收取高額停車費來給市內交通治堵,則依然是“治標不治本”的舉措,也會加劇停車管理亂收費的產生。
“限購限行只是權宜之計,治理擁堵需要理念上的轉變。”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教授陳學武說,從限購限行轉向價格杠桿,還需要更多配套措施。南京沒有實行限購限行,早在年初就確定了通過限制市中心停車位,以停車難倒逼少開車的治堵思路,目前急需各類公交優先的配套措施。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濤則提出“公交分擔率”,也就是說從城市層面衡量公共交通發展成效。作為500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公交分擔率”達到40%以上,才算基本符合要求。不過目前南京離這個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大概27%左右,這與發達城市之間的差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