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備受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們應當承擔的責任。本文通過對Kaya恒等式進行擴展,并結合LMDI分解方法對碳排放的影響因素進行分解分析,為碳減排的實施提供一定的幫助和借鑒。
關鍵詞:LMDI分解方法;碳排放
近年來,我國在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碳減排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要著實推進碳減排的開展工作,必須重視環境保護,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雖然我國的歷史累計碳排放量遠小于其他發達國家,但成為世界最大排放國是不爭的事實,與其他排放大國不同,我國政府從未逃避排放責任,而是將減排列入我國的未來發展規劃之中,并無條件提出減排目標。要真正做到減排,需要確實地了解一定時期內不同層面排放的影響因素以及各自貢獻,為此,本文計算了我國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并將排放影響分為不同板塊,利用LMDI分解模型,考察不同板塊的排放貢獻和影響因素。
1.碳排放的LMDI模型構建
鑒于LMDI分解不產生殘差,分析效果較好等特點,本文在擴展Kaya恒等式的基礎上,運用方法,采用下式分析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C=iCiFEi×FEiTE×TEGDP×GDPPOP×POPC=iFi×Mi×I×G×PΔCtot=ΔCF+ΔCM+ΔCI+ΔCG+ΔCPΔCx=iCti-C0ilnCti-lnC0ilnXtiX0i]
式中,[C]表示碳排放總量;[Ci]表示第[i]種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FEi]表示第i種能源的消費量;[TE]表示能源消費總量;[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POP]表示人口。分別定義能源排放強度因素[Fi=Ci/FEi]即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能源結構因素[Mi=FEi/TE],即各類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份額;能源消耗強度因素[I=TE/GDP],即單位[GDP]能耗;經濟發展因素[G=GDP/POP],即人均國民收入;人口因素[P=POP]。[ΔCtot]表示碳排放變化的總效應,[ΔCX]代表各因素變化對碳排放變化的效應值,它們是有單位的實值,分別表示能源排放強度效應、能源結構效應、能源效率效應、經濟發展效應和人口效應。
2.碳排放的時間序列分析
根據上面構建的LMDI分解模型,由于能源排放強度即為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通常取不變的常數,因此在分解過程中[ΔCF]始終等于0,可忽略不計。具體的計算結果,如表2-1和圖2-1所示。
由上述數據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①能源結構效應。從1996年開始,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對碳排放的變化全部表現為負效應,對減少碳排放的貢獻值在不斷增加。但由于中國在能源消費中仍以煤炭為主,能源結構效應對減少中國碳排放的貢獻力不大,1985-2007年間的平均貢獻率在-1.14%左右。從圖2-1可以看出,各年份能源結構的累積效應變化較小,趨于平緩。
②能耗強度效應。能源消耗強度的變化極大地減少了中國的碳排放,因此,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減緩碳排放增長速度的最重要因素。能耗強度效應的累積貢獻值為-6.67億噸,貢獻率為-56.72%。
③經濟發展效應。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大量的能源消耗,經濟發展是促進碳排放增長的最重要因素。在研究時序內,經濟發展因素的歷年累積效應都在100%以上,其中1998-2002年每一年的累積效應都超過了200%,可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碳排放。
④人口效應。Birdsall(1992)認為,人口增長主要通過增加能源需求、破壞森林和改變土地利用方式等對碳排放產生影響。計劃生育有效控制了我國人口的過快增長,與1990年相比,人口效應的累積貢獻值增加了1.3億噸,而累積貢獻率則降低了16個百分點。從圖2-1可以看出,人口效應的累積貢獻值變化幅度不大,相對于經濟發展效應和能耗強度效應影響較小。
結束語
本文運用LMDI分解方法對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及其碳排放貢獻進行研究。從上述分析可知,我國1985~2007年碳排放總量變化呈增長趨勢,在分解后的各影響因素中,經濟發展和人口對碳排放的增長表現為正效應,即增加了碳排放;能源消費結構和能耗強度表現為負效應,即降低了碳排放。因此可以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產業結構、適當控制人口數量、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等途徑減少碳排放。
參考文獻:
[1]Birdsall N.Another see population and global warning.Population,health,and nutrition policy research[R]. Washington,DC:World Bank,WPS 1020:1992.
[2]李艷梅,張雷,程曉凌.中國碳排放變化的因素分解與減排途徑分析[J].資源科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