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是解決國有企業效率低下,國有資產流失的主要措施,選擇何種途徑,采取什么樣的改革手段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以及民族團結,因此本文希望通過闡述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現狀,分析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最優化路徑。
關鍵詞:國有企業;產權;路徑
國有企業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柱作用,國有企業如果搞不好關系,其直接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國有企業經濟出現了快速騰飛階段,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國有企業在進入市場經濟體制中后,其暴露出來許多問題,尤其是國有企業經營效率低下、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等問題成為阻礙市場經濟的主要因素。而追其根源主要是因為目前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不規范,影響到國有企業的正常發展,因此加強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成為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必要性
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被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之所以被高度重視,有其必然性:一是國有企業的運行現狀要求國有企業實施產權改革。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數量非常多,尤其是在壟斷行業,幾乎全部是由國有企業控股的,這些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效率非常低下,已經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甚至一些地方的國有企業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包袱,面對此種現狀我們只有對國有企業進行產權改革,通過產權改革進行資源的再配置,使得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得以壯大發展;二是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有利于促進產權主體的社會責任感。國有企業由于歷史原因導致產權不清晰,為此國有企業就會存在經營權與管理權過于集中的問題,在此模式下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就會缺失競爭優勢,同時產權不清晰也會導致國有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以當前國有企業經營現狀為例,很多國有企業喪失了社會責任意識,它們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結果使得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越來越少、經濟效益越來越低;三是產權改革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基礎。國有企業要實施改革必須要進行產權改革,因為產權改革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基礎,只有國有企業理順產權關系,才可能在根本上保障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而且進行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前提,是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唯一途徑。
二、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現狀
自從我國國有企業進行改革以來,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尤其是產權改革一直被作為國企改革的重點,雖然國企產權改革經過近些年的不斷探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結果,但是其仍然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
1.國企制度存在監管漏洞
由于國有企業的資產屬于全民所有,而全民所有的資產將資產委托給國家管理,而國家再將資產委托給政府,政府再將資產委托給其下級部門,這樣的層層委托使得國有資產的委托過程過于冗長,而且國有企業內部的治理組織機構也比較冗長,進而使得國有企業的主管部門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關心、監督國有企業代理人的行為。以當前國有企業的運行現狀分析,國有企業的資產的決策權集中在經理人手中,這樣一來就會導致監督者與經營者之間存在信息的不對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有者缺位”現象。
2.產權結構不合理
國有企業的產權存在著嚴重的單一現象,甚至一些行業、地區的國有企業存在著政企不分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在已經進行股份制改革的企業仍然存在。雖然我國《公司法》明確提出了投資者按投入公司的資本享有享有的權利,但是我們分析該條款卻發現缺乏實際可操作性。產權結構不合理不僅僅會出現監督缺失現象,而且還會導致企業的經營決策受到上級行政部門的過多干預,比如國有企業根據市場制定的決策,往往會因為某些行政部門的否決或者冗長的決策過程,而喪失良好的商機,最終導致國企的經濟效益低下。
3.產權缺欠
顧名思義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屬于國家,國家作為單獨的投資人享有法律層面上的主體權利,但是由于國家屬于政治范疇。具有抽象性,因此國家不能直接對企業進行管理,其必須要將管理權歸附于某個管理者,而管理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如果管理者的能力不足以運行該企業,就會導致企業的經營狀態日益低下,而且這種現象在前期是不可能被發現的,只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受到巨大損失時才能被察覺,而國家只能采取糾正性的措施。因此產權缺欠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國有企業的資產沒有辦法得到保障。
三、優化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路徑
1.強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設
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在產業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國有企業將很多產業定位為壟斷行業,導致很多屬于私有產權結構的行業被劃分為共有產權領域,結果造成社會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導致一些行業限制民間資本參與,同時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常常利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結果造成市場經濟別干預,使得國有企業在行政手段的庇護下畸形發展。因此為有效解決該問題,國有企業產權改革要從強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設入手:首先要降低民間資本進入國有企業的門檻,允許民間資本進入一些壟斷行業,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比如我國政府出臺了關于《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等措施;其次對國有企業要進行分類管理,通過分類管理實現管理權的統一管理。根據當前國有企業資產的現狀,我們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資產質量好的國有企業資產由中央管理,并且要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和產業調整;二是對資產質量較差的資產要將其逐步的推出國有企業行業;三是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因為其無法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因此需要通過加強管理來提高產品的質量。
2.構建多元化的國有企業產權制度
國有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穩定的地位就必須要進行產權多元化發展。產權多元化不僅有助于改善國有企業經濟產權結構布局,而且國有企業的融資模式,提升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實現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發展的模式具有多樣化:一是強強聯合模式。強強聯合模式就是在進行改革時,將一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引入到國有企業中,通過合并、重組等形式實現企業產權的多元化,并且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公司;二是國有控股模式。國有控股模式就是國家不再單獨享有企業的決策權,而是以參股者的身份對企業進行監督,對于該部分的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不涉及到國家軍事安全以及國際民生的行業;三是招商引資模式。招商引資模式是當前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所采取的普遍做法,通過積極引進優秀的資金、經驗實現國有企業的整合,實現了國有企業經營重生;四是國退民進。國企改革首要的措施是打破行政性壟斷。我國一些基礎產業領域,比如能源、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電信、金融等有明顯的行政性壟斷的領域,應該放寬市場準入,打破“只能我干,不能別人干”的格局,國有企業甚至應該從一些競爭性領域退出,打造充分競爭的環境。
3.完善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
完善的企業治理結構是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必要手段,以完善的企業治理機構促進產權改革的措施:一是建立三權分立的制衡模式。通過三權分立的制衡模式就會使得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的現象得以有效解決。通過建立完善的三權分立可以使得各個管理者的權利受到限制與約束,進而更好地為企業的發展而努力;二是實行職工持股制。將職工的利益與企業的制度相結合,進而激發企業職工的工作激情,培養職工的主人翁意識;三是對經營者實行“期權制”。當然對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實施監督可以避免經營者做出有損國有企業利益的行為,但是該模式的監督成本比較高,而且效果也過于被動,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實時“期權制度”。“期權制度”有利于約束經營者經營行為,減少“內部人控制”現象、有利于經營者努力經營企業,提高企業效率和效益,有利于企業有限資金的高效分配,從而提高企業效率。
參考文獻:
[1]夏軍平.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歷程及展望[J].中國商貿,2012(12)
[2]師洪發.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存在的問題[J].現代商業,2012(10)
[3]梁文博,王榮黨.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