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各大高校的持續擴招使得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許多獨立學院大學生欲通過創業實現就業。基于此,本文從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影響因素入手,采用實地調查、文獻研究和訪談研究法,以增城大學生創業園為主群體,通過便利取樣,以描述性分析資料,對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及創業實踐提出有效建議,以此鼓勵、引導其自主創業來解決當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關鍵詞: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現狀;影響因素
1.研究背景
陳洪源在《廣西社會科學》期刊發表的大學生創業扶持體系的國外經驗借鑒及國內現實構建——基于廣州 6 所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調查分析一文中,研究得出大學生創業存在幾大問題:較低的自主創業比例與成功率;低技術含量的創業行業;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夠;扶持政策分散不系統等影響因素。由此,本文在此基礎上展開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2.大學生創業現狀及態度
據教育部統計,2014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27萬,但大學生創業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3%,而發達國家一般占 20%~30%。雖然很多大學生有過創業沖動,但真正創業人數不多,很少人選擇把創業作為一種理想的職業。相對于創業,就業和考研是大學生的首要選擇。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2013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由上屆的2.0%上升至2.3%。在創業融資方面,政府的創業扶持政策未落到實處,低于2%,大學生依靠父母投資或借貸的創業資金占80%,來自商業性風險投資(2%)比例較小。
報告分析,就業困難不是創業的最重要原因。2013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集中的行業是教育類(15.0%)和零售類(13.3%),創業的技術成分不高,屬于生存型創業模式。比起其他就業群體,創業項目與創業者專業學習的相關性不大。創業理想才是2013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最重要的動力(46%),大學畢業生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才創業的比例(8%)較小。
《2013廣東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白皮書》中顯示,廣東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為1%,這歸因于大學生創業經驗不足,社會關系淺薄,抵抗風險能力弱。而網店因成本低、風險小,成為很多大學生的首選創業模式。
從調查結果看,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主要以生存型的團隊創業模式為主,熱衷于小投入、風險小、易操作的傳統行業。如餐飲、零售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而對電子科技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行業熱情不高,這與大學生自身的資本(包括資金和技術)有很大關系。獨立學院大學生學習過程中過于被動,缺乏主動創新意識,創業項目多為生活小雜物,項目收入甚微。
3.影響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的因素
(1)政治環境因素。政府在大學生創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但大部分政策缺乏相應的操作細則,申請手續繁瑣麻煩,申請門檻高僅限于高新科技類項目,整個政策體系還有待健全。
(2)經濟環境因素。融資困難:銀行信款和風投對大學生創業項目的資金投入要求嚴苛,大學生創業缺乏社會資金的支持。大環境下經濟形勢發展嚴峻,科技含量不高的產品社會競爭能力差。
(3)文化環境因素。36年的改革開放依舊掃不掉保守的傳統文化(教育觀念)對大學生創業的負面影響。社會整體創業氛圍不夠濃厚,學生也習慣了被動學習,不知主動尋找社會機會。此外,大部分的家長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都希望子女就業或考研,并不支持子女創業。
(4)個人因素。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基于其學生身份,對創業缺乏正確的認知和市場信息不對稱而挫敗其創業。加之創業意味著自負盈虧,需承擔創業失敗風險,在心理上有多重障礙。而大學生過于依賴父母,缺少磨煉,獨立性差,對社會缺乏了解,商業運作不熟悉、市場嗅覺遲鈍、創業能力不足并缺乏持續的創業熱情和有效的實踐經驗。
(5)創業教育因素。目前各大高校擔負創業教育的部門基本集中在團委、就業中心下屬辦公室或其他部門,缺乏專業的指導和專職專任的教師。根據共青團廣東省委的調查數據,在針對3900名2009、2010屆高校畢業生的抽樣調查中,僅8.6%的學生清楚創業所需要具備的能力與素質。傳統的辦學理念和應試教育模式,使得創業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4.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提出的建議和對策
第一,創業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在公立院校大學生創業方面給予重視的同時,應適當對獨立院校進行一些政策傾斜。另外,中央及地方政府應相應地出臺各項針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培訓與指導等方面的政策的同時,不要管得過死,鼓勵學生多創新。另外需注重各項政策之間的協調和整合。
第二,創業行業選擇方面。大學生首次創業,最好依托專業優勢,以己之特長,逐漸提高創業活動的層次,向高精尖方向發展,由生存型創業模式向機會型創業模式的轉變。
第三,創業觀念方面。大學生要理性對待創業高風險的認識,創業前做足必要的準備和籌劃,努力降低風險。
第四,創業知識和能力方面。創業需要有強大的創業能力,高瞻遠矚,觀察能力強,對市場有預見性。因此,在大學期間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此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積累人脈、增長見識、豐富經驗。
第五,創業教育與培訓方面。獨立院校可邀請其他知名學府有經驗的創業團隊或教師來校交流,或邀請企業家來校指導。
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陳洪源.大學生創業扶持體系的國外經驗借鑒及國內現實構建——基于廣州 6 所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調查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4(11)
作者簡介:
謝永恒,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2012級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學生;
安明明,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