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在異鄉的時候會比自己更像自己,離家多年的韋先生恐怕比誰都懂得這句話,在海上漂流了許多年后回國,韋先生比任何人都明白自己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家。經歷、記憶、家人、舊友便是最好的陪伴。
經歷就是最好的設計師
嚴格意義上講,這個家并沒有設計師,韋先生的設計師朋友只能算是幫助友人完成一次回憶之旅。曾經是一名船員的韋先生,他的事業和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國外度過的,離家多年再回到上海恍惚間已然成了客人。但是,這并不妨礙韋先生在四平路附近買了房子,而后的家也就安在了這里。
這是一套復式的房子,一樓是客廳、書房和女兒房,二樓是客廳、主臥、衣帽間和一個大大的陽光房。韋先生的想法是將自己的所有履歷都安放在家里的角角落落,只要睜開眼就能觸摸回憶。夫妻二人是基督教徒,房間里也要有一些相關的設計。編輯到訪這一天剛剛好的陽光明媚,乍暖還寒的涼意被驅趕到了另一個星球。陽光甚好,在彌漫著咖啡香的房子里,聽著韋先生的故事,悠哉美哉。
有香氣飄出的怪廚房
一開門,便能看見多邊形的廚房,韋太太是這個區域的主人,所以一切都要按照太太的下廚習慣來設計。灶臺并不需要太大,反而是放置東西的臺面要夠大,否則在燒菜的時候會顯得很局促很擁擠。櫥柜的細節處可以看到地中海的端倪,這也是夫妻倆的腳印吧,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的記憶帶回家。
和設計師在改造廚房的時候有一個小插曲。本來設計師是想把廚房和餐廳公用的一面墻敲掉,直接做成開放式餐廚一體的空間,就在墻幾乎變成碎磚塊的時候.不速之客登門拜訪了。原來這堵墻是承重墻,鄰居在得知敲了這面墻的時候便通知了物業。沒辦法,在安全面前,任何設計都是要讓路的,設計師只能含恨重新砌墻了。這樣冰箱、烤箱、微波爐、消毒柜嵌入在了進門的右手邊的壁柜里,這樣的設計在動線上來講有點兒不舒服,會無形中增加很多的走動。打破空間的僵局還有一個小辦法,看看廚房通向餐廳的小窗子吧,這可是設計師得意之作呢,不僅能夠使廚房狹小的空間變得通透,還能讓太太在下廚的時候與客廳里的先生有交流。燒菜的人是一道風景,客廳里的人隨時欣賞著這份美麗。
難舍的石庫門記憶
對于旅居海外的韋先生來說,所謂的生活滋味,并不是漂在海上欣賞日出日落的愜意,也不是穿梭于名利場中的自如,而是小時候穿著舊衣裳卻難以名狀的快樂。經常能想起放學后在老石庫門的弄堂里和同學或舞槍弄棒、或蹲在書攤前蹭小人書看,這樣珍貴的記憶一定要搬回家。
原來房子客廳一面墻是凹進去的,剛剛好利用這個凹進去的墻面做了一個石庫門的電視柜,把電視鑲嵌在了柜子里面,柜體里面是用木頭做的內壁,看起來更像是古老的墻面,有著一種厚重感和歲月感。電視是可以拉出來的,并且能夠變換不同的角度,不管坐在客廳的哪個角落都能看到電視。電視柜的下方是一個樟木箱,可以存放一些臨時用的小物件。玻璃門采用拉出來的折疊設計,這是韋先生在國外酒店看到的一種設計,很喜歡便用在了這里。特別要提出的是石庫門電視柜的彩色玻璃,本來是想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畫塞進去,可是地方有限,只能忍痛做成了夏景秋色,即便是取舍味道仍在。石庫門的電視柜是一位上海傳統手藝人做的,老師傅今年70多歲,年紀大了每年只接一個活,為的是將手藝和上海的文化傳承下來。
客廳是生活經歷的聚集地
飄窗設計成了英式風格,通體的白色搭配格子玻璃,仿佛推開窗就能吹進來濃濃的田園風情。韋先生在意大利生活過一段時間,所以將客廳的另一邊的導臺設計成了意大利的風格,連接著廚房的一扇小窗子,可以在導臺附近煮咖啡、開瓶酒,沏壺茶,方便自在。
餐桌很有趣,并不是從哪里買的品牌餐桌,而是找工匠用一整塊木板做成的。用韋先生的話來說,他喜歡飛砂走石的粗樸感,木頭本身能看出來時間留下的印記,略有滄桑風塑的味道。
客廳里有著建筑上的硬傷,兩個突兀的梁懸在了吊頂上,怎么辦,梁不能敲又難看。這可難不倒設計師,順著兩根梁在墻壁上建了4根羅馬柱,不僅對稱美觀,還起到了劃分功能空間的作用。現在放座鐘的位置,原本是設計了地中海風格的洗手池,剛好和廚房相呼應。可是,韋先生并不喜歡這樣的設計,先將水管布好,以后哪天喜歡了再買一個水池放在這里也可以。
韋先生的航海室
走進航海室宛如來登上了一艘船,仿佛一抬頭就能看到窗子外面的海鳥掠過。地板選用的是船上的甲板,走上去當當作響,非常贊。天花板上的防爆燈,古董地圖、知名航線、錨,還有一個70公斤重的船窗,幾乎還原了韋先生在船上的時光。紅色沙發很夸張的霸占一隅,可是泰坦尼克的同款哦。房間里的一個高腳桌,既是吧臺又是辦公桌還可以喝咖啡,一桌多用。房間里有很多老物件,拆信封的銅簽、中國最早的船只模型還有韋先生原來公司的logo,一個個安安靜靜的站在角落,身上卻散發著動人的故事。
航海室門的上方有一個很有趣的圓形通風口,這個是松下的負壓新風系統,不需要做吊頂,當然也就沒有了管路長期無法清洗造成的二次污染,完全是靠物理方法使空氣自然的流動,這樣的好設計,一定要贊很多次。
轉角看到更多的風景
樓梯扶手的雕花是從英國的皇家歌劇院采樣過來的,兩面雕的設計,請木匠師傅手工雕刻的。原本英國的皇家歌劇院是金色的雕花扶手,在家里肯定不能用這么夸張的顏色了,后來被涂成了木頭的紅色,可是韋先生貌似并不滿意,蠢蠢欲動的想把它涂成白色的。
踏上樓梯,轉角處有一個教堂外墻窗子的設計是從德國采樣的。外墻內用,將砌外墻的磚頭直接用在了室內,加上教堂用的彩色玻璃,美輪美奐。這個地方講述的是圣經的故事,讓人頓時心生敬意。站在這里回過頭便能看見一艘巨輪,乘風破浪的前行,這是韋先生朋友的手工制造,耗時三個月才做好。于是在墻面上砌了一個臺,從下往上層層遞增,這樣看起來不至于壓抑。船底下的臺子是可以移動的,方便把船拿下來進行清潔。
韋先生不喜歡留白的地方太多,于是,二樓的小客廳被塞得滿滿的。皮質沙發對面是一個壁爐,壁爐里面是韋先生同學畫的晚霞圖,用韋先生的話說人到了這個年紀,便想著看一些平和的東西,比如晚霞的安逸、比如地中海的寧靜。小小客廳像極了收藏館,有從烏克蘭帶回的雕塑,還有從法國買來的銅質奔牛,看著這些東西仿佛能看到韋先生的足跡。
主衛采用了地中海風格的設計,由于空間足夠大,設計師最初是想要在衛生間中間設計一個浴缸,可是韋先生覺得繞著浴缸走來走去的不方便。為此事,兩個老友還發生了爭執,后來設計師索性說隨便了,把細節設計好就OK。現在每每聊起衛生間,設計師還長吁短嘆的感覺沒盡興。
沒有浴缸的衛生間也是不能小覷的,所謂天圓地方就呈現在了這里。地面上的拼花和墻壁上、吊頂上的拼花交相輝映,并且每一條紋理都是無縫連接的,這樣的施工工藝真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