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太湖之濱、蠡湖之畔游山玩水,遍尋美景;
在大運河畔梅里古都、吳文化發源地尋根問古;
在水墨江南的蕩口古鎮度過慢生活,體驗江南年味;
在靈山勝境、大覺禪寺迎新祈福,為來年許下一個美好的愿景——幸好我們有無錫這樣的城市,可以讓我們不必于山高水遠處遠行,便可以調整勞頓了一整年的身心,修禪祈福。
游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
近期,江蘇省人民政府同意設立無錫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
無錫,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小橋流水、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如詩如畫;古典園林、曲徑回廊、魅力無窮;吳儂細語、江南絲竹、別有韻味……而這一切,由一條千年運河繞城而過,串綴而成。
江南古運河在無錫清名橋處與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伯瀆港交匯,是1794公里京杭大運河保存風貌最完整、保存歷史遺存最多、最具有江南水鄉風情,并且唯一穿城而過的一段古運河。沿線有國保單位6處,省保單位24處,環城古運河“繞城而過,獨此一環”,還有清名橋、惠山兩大歷史文化街區以及黃埠墩、米市、絲市、名人故居等旅游和歷史文化資源,承載了運河文化深厚底蘊。特別是從南長橋至清名橋1.6公里長的古運河段,寺、塔、河、街、橋、窯、宅、坊眾多空間元素有機組合,成為一幅鮮活的“清明上河圖”,被譽為“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
古運河兩岸民居高低錯落,碼頭石埠錯落有致,白天人家臨窗面水,夜晚船家櫓聲燈影,后門洗汰下船,前門逛街上橋,好一幅‘1人家盡枕河”的民俗風情畫。無錫的環城古運河上共有二十四座橋,堪比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揚州。水上夜游尤其令人神往。四百多年歷史的清名橋是無錫古運河上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燈影迷離的水鄉夜景更能體現江南水鄉的獨特魅力。
無錫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深入挖掘運河文化、民俗文化、民族工商業文化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更結合古運河、惠山古鎮、南禪寺、清名橋、黃埠墩等“一河兩岸”歷史文化建筑群、古遺址、名人故居等文化遺產和生態公園,開發了“枕河人家”旅游度假產品,讓大家來到錫城,有了更多的游玩選擇。
運河邊的南禪寺
古運河景區里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南禪寺”,香火鼎盛,據說許愿非常靈。南禪寺里的妙光塔尤為殊勝,高達四十多米的寶塔可是古代無錫最高的建筑。只見磚塔八角七層,檐角懸掛銅質鐸鈴,風動時鈴響千里。新年時與家人在佛塔寺前許愿祈福,伴隨著古寺的鐘聲,預盼來年平安順利。
晨鐘暮鼓惠山寺
始建于南北朝時期的惠山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無錫有名的一座古建筑。晨鐘暮鼓,香火繚繞,伴隨著莊嚴的聲聲佛號,這里迎來了一批又一批虔誠的香客。
靈山禮佛嘆無錫佛國
如同維多利亞港之于香港,埃菲爾鐵塔之于巴黎,靈山大佛大約也是初抵無錫,最具辨識性的所在。這處通高88米的國內最大青銅佛像,連同與之相鄰的祥符寺和梵宮,可謂是當今無錫宗教文化集大成之代表。
自邁入靈山景區山門,似乎便已經進入了佛之國一一走過五明橋,踏上菩提大道,來到“九龍灌浴”,仙樂齊鳴,佛祖誕生之盛況在此重現。再往前行,世界第一露天銅佛“靈山大佛”出現在眼前,點支清香,摸佛手,抱佛腳,原本的躁動,也在這簡單的禮佛之事中,平緩了下來。
千年古剎祥符寺
有佛像的地方,必有佛寺。千年古剎祥符寺便在靈山大佛不遠處,傳說中,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曾駐錫于此,因見寺后主峰鐘靈毓秀,與天竺佛陀說法處的靈鷲山頗為相似,遂將其命名為“小靈山”,并由其大弟子窺基在此開宗立派,創建了佛教中著名的“慈恩宗”。漫步、在寺廟中,看見寶殿玉宇掩映于青松翠竹之中,昔日寺僧在此靜坐參學、觀風聽雨的生活情景,仍舊依稀可以想見。
近年來,作為無錫人心中的榮光,靈山也已融入到無錫人的生活之中,一年一度的靈山新年撞鐘祈福活動已悠悠度過十幾個年頭。新年來臨之時,人們聚集在大佛之下,在鐘鼓之聲中,為來年許下美好的愿景。
大覺寺尋訪星云法師祖庭
與靈山景區依偎在太湖湖畔相同,同樣大名鼎鼎的大覺寺坐落在宜興橫山水庫東北角,寺院是星云法師的祖庭,因它的興建,水庫也易名為星云湖。
大覺寺山色幽靜,雖然香火客不絕,卻依舊保留著佛門之地的清凈,頗有“萬籟此皆寂,維余鐘磬音”的意境。進入大門順著過道前行200余米,就可以看到一尊星云法師的雕像,旁邊就是蓮花池。蓮花池北面是觀音堂和星云法師及一些高僧手跡的陳列室,喜歡書法和繪畫以及喜歡參悟佛理的朋友可以前往一觀。整個寺院建成不久,但寺院簡樸、肅穆的特點卻讓人印象深刻,正如星云法師一直踐行的準則——眾生平等,尤為突出。寺院里很少見到有高高的門檻,連通往大雄寶殿的過道,也是采用斜坡,無論男女老少,不管貧窮富貴,有緣有心就能進寺。
梅園之下開原寺
1930年由量如和尚創建、榮德生先生捐資征購的開原寺,自落成時便信徒云集,香火旺盛,成為江南一所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名剎。
若是在寺內看的足夠仔細,還會發現開原寺與其他寺廟的不同之處一一這里有泰國友人贈送的銅彌勒佛,日本資助建造的鐘樓及銅鐘,英國信眾募贈的緬甸玉質臥佛,美國壽冶和尚手書的《華嚴經三品》二部,以及榮智健先生贈送的清乾隆版《大藏經》一部,絕對算是與他處不同的獨特風貌。
江陰城訪悟空寺
位于江陰市慈航大道上的悟空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北宋時期建七級寶塔,名華藏塔,又稱悟空塔,與江陰城內興國塔譽稱“澄江雙塔”。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寓居寺內多年,受賜御書和紫袈裟的高僧倚公,并在這里登臺講經,悟空寺一時成為江南名剎。
2004年開始重建的悟空寺現占地209畝,分為觀音文化博覽園和禮佛區兩部分,有山門殿、兜率內院、東西配殿、鐘鼓樓、圓通寶殿、心經閣、國師樓、法堂、禪堂、僧伽殿、觀音塔、羅漢堂、齋堂、上客堂、方丈樓、首座寮、僧寮、觀音文化展覽館、素齋館等。
黿頭渚內廣福寺
黿頭渚是許多人來無錫的必到之地,但或許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在這湖山佳處,還藏身著一座古寺廟一一廣福寺。作為無錫最早對外開放的寺廟之一,廣福寺在“黿渚春濤”和“萬浪卷雪”交界處,倚山面湖,風光綺麗。其建筑格局為傳統模式,鐘鼓樓、天王殿、大雄殿等,配以陶朱閣、缽緣堂、華雨軒、華嚴精舍、退廬等輔助建筑,雖只二十余間,但布局得體,錯落有致,行在其間,總有曲徑通幽之感。廣福寺的東面,為竹林掩映的“小南海”,由僧人普善募建,是觀音大士的道場。其內的素面素饌,名聞遐邇,若是前來,一定不要錯過。
蕩口古鎮無錫后花園
既然來到了無錫,自然不忘來到無錫后花園蕩口古鎮游玩一番。古鎮位于無錫東隅的鵝湖鎮境內,走進古鎮,大門牌坊不遠,枕水人家粉墻黛瓦的場景就在眼前鋪展開來,儼然一幅絕美的江南水墨畫卷。
獨自漫步于古鎮一公里長的沿河老街上,精巧古樸的小橋、傍河而筑的青瓦灰墻、鏤花石板鋪設的幽深小巷,古鎮處處散發都著江南水鄉遺存的“老味道”。最讓我驚喜的是,作為無錫100多個古鎮中歷史古跡最多和舊時風貌保存最為完好的古鎮,古鎮的義盛河兩岸,保存著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
黃石弄北側深灰色的晚清建筑,是制成中國第一艘木質蒸汽機船的工業科學家和近代數學奠基人華蘅芳的故居。學海路附近則是人才輩出的果育鴻模小學,學校由清末舉人、工商實業家華鴻模創辦,中科院院士錢偉長、錢臨照、國學大師錢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顧毓琇等都在此接受過啟蒙教育。看著這些老建筑,仿佛是見著了人杰地靈的蕩口古鎮的種種往事。
在古鎮里走街串巷,除卻藏在老建筑里的故事,沿街的當地美食亦是讓我心心念念。順著古鎮內的石板路一路走,香軟肥潤的清白團子、細膩甜糯的年糕、肥而不膩的走油肉、湯料醇厚的燜肉面、瑩白細嫩的豆腐花,都可一一遇著。隨便挑上一家小店,閑坐在古樸的方桌前,這些蕩口“老底子的味道”,絕不會讓人失望。
早就聽說來到蕩口,古鎮里的酒坊不容錯過。走在古鎮的小道,循著酒香,就來到了蕩口當地的老字號酒莊一一蕩口酒坊。走進酒坊,酒的清香迎面而來。聽老板介紹,這里采用古法釀酒工藝,釀一批酒前后需要耗時一個月。而最為特別在于,這里不僅可以品酒買酒,更可以自己親自嘗試釀酒一一選好喜歡的酒,然后就可以在酒廠工人們的指導下將酒罐內的酒經過蒸餾鍋旺火蒸餾,連酒的度數都通過自己的喜好控制,著實是一個讓人難忘的古鎮民俗體驗。
靈山精舍禪修時光
除卻數座佛寺可以讓人拜謁祈福,此時無錫之行,最難忘的一段記憶,當屬在無錫靈山精舍的禪修時光。位于靈山腳下的靈山精舍,竹林環繞,空間內一窗、一案、一花、一畫,無不源于石木本色。精致的竹制,禪意的擺設,清幽的環境,以及無處不在的禪香,讓人從一踏進這里的那一刻起,便從浮躁中抽離,有種神清氣閑之感。
禪修其實也在踏進這片空間的那一刻開始,茶道、花道、香道、坐禪、行禪、游戲禪、抄經、畫信、隨席談禪、出塵體驗、出坡、過堂、傳心燈、朝山、對話智者、養生,是這里為禪修者特地安排的禪修活動,在一系列的儀式中,修習者們學習去關照內心,去除長久城市生活累積下來的虛榮與雜念,讓身心真正的沉淀下來。
清早在靈山精舍醒來,梳洗之后,最先體驗的,就是“過堂”。“過堂”即俗家的“吃飯”。對于修習者而言,每日的飯事,也可以是學習的一部分一一告別平時繁復的餐食,這里禪修時和寺廟一樣過午不食,食物亦是諸如白米粥、蔬菜、隔水蒸過的蔬果這般簡單的餐食。在靈山精舍的
“素心堂”,所有修習者安坐在座位上,有專門的法師在前面指導如何執筷、如何執碗,又應該如何將一蔬一飯送入口中。
坐禪亦是禪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精舍的坐禪在清心堂內,一排排的桌子整整齊齊,連蒲團的擺放都成一條直線,如何盤腿、如何調整呼吸,均有來自祥符禪寺的法師在旁指導。當掌握了這些技巧后以舒服的姿勢坐下時,人也開始放空,漸入佳境。同樣具有儀式感的還有抄經。抄經之前,大家列隊進入清心堂,門口設有一幾,上有一蓮花清水白瓷盤,一炷香、一毛巾,在服務員的指導下完成沐手、熏香的儀式,方得入得堂內。抄完,法師才會一一講解《心經》中的每一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