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金融的興起與發展實現了傳統金融學和環境科學的結合,利用市場調劑余缺、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有效推動了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旨在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本文對國內環境金融產品,主要是排污權交易、綠色信貸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發展實踐進行闡述,通過探討發現我國環境金融的發展面臨著投融資效率較低、激勵機制缺乏、法律法規缺失等諸多問題,最后有針對的提出運用BOT等項目融資方式提高投融資效率、綜合運用貼息和稅收的方式提高政府財政支持等建議。
【關鍵詞】環境金融 綠色信貸 融資效率
一、引言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的多種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似乎缺少一種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機制。直到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簽訂,旨在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的諸多理念——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綠色金融等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廣泛關注。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嚴峻的環境污染和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也正式提出“五個建設”,肯定了當前建設完善的生態文明體系的重要性。
金融作為經濟的核心,以其特有的集聚資金、調劑余缺以及對有限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功能和機制,開始逐漸與環境保護相聯系,不同于傳統的金融學,它更結合了生態經濟學、環境科學等多門學科,實現了對傳統金融學的拓展與提升。國際上諸多成功的環境金融實踐如:碳金融、綠色信貸以及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都證明了環境金融是金融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和方向,同時提供了一種提高環保效率的機制。目前,我國區域環境金融發展較晚,主要包括:排污權交易、綠色信貸以及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而這些金融手段的運作目前還不夠靈活,存在諸多不足。
二、文獻綜述
在對環境金融的概念和界定上,Jose Salazar(1998)認為:環境金融根據環境保護的需求而產生的對傳統金融學的創新與突破。《美國傳統詞典》(2000年)認為環境金融是環境經濟學的分支,亦可以將其稱為“綠色金融”或“可持續融資”,其本質是倡導通過運用創新多樣化的金融工具來實現環境保護方面的目標。Marcel.Jeucken(2001)強調商業銀行在環保事業中的重要性,認為其一般會經歷抵觸、防御、積極到最后可持續發展共四個階段。
國內首先開始研究的是與環境金融相近的綠色金融。高建良(1998),他在《“綠色金融”與金融可持續發展》一文中首次提出綠色金融的概念并對其定義。張偉(2005)是國內首個正式提出環境金融概念的學者,在其博士論文中,他以投融資的內涵和理論基礎為出發點,指出可以通過投融資手段有效緩解中國面臨的嚴峻的環境問題。之后,王卉彤等(2006)系統梳理了國外環境金融發展的實踐經驗,并對我國環境金融的發展提出了展望。任衛峰(2008)以環境金融的發展為契機,闡述了國內外在低碳經濟和金融創新上的研究現狀與實踐,并提出要建立激勵機制、發展碳排放交易場等建議以推動我國金融業的變革。方灝等(2010)闡述了環境金融的定義、功能和國內外研究現狀,并對環境金融框架體系從業務范圍、投資主體、制度安排等發面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張蓉(2012)指出了商業銀行在發展環境金融發面的有限性,提出了在發展環境金融的過程中政府支持和引導的重要性。陳向陽等(2014)以環境成本為切入點,提出了環境金融創新發展過程中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的必要性。
三、國內環境金融發展的主要實踐
(一)碳金融市場
碳金融市場,是二氧化碳為主要交易對象的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金融活動和交易的總稱。碳金融交易市場的興起得益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的國際性公約《京都議定書》,該條約旨在限制發達國家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條約列定了三項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IET)、清潔發展機制(CDM)和聯合履行機制(JI)以幫助各國完成減排目標,我國的碳金融交易市場主要還是集中在基于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交易市場,是一種基于項目的交易市場,我國也是世界上公認的CDM主要供應方。2010年1月底,第一個低碳交易市場在深圳落戶。我國目前有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和深圳環境交易所,碳交易額年均達22.5億美元,而國際市場碳金融規模已達1419億美元,可見我國碳金融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
(二)排污權交易
排污權交易市場與碳金融市場的運作模式有相似之處,都是利用市場機制對污染物的剩余排放權進行交易,交易的前提是對污染物的總量控制,利用市場機制提高企業的環境成本來倒逼企業提高環保經營的標準。排污權交易最早出現在美國,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2001年,江蘇南通作為首批試點城市之一,完成了中國對二氧化硫排放權的首個交易,交易雙方以每噸250元的價格向天生港發每年購進300t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標。目前,排污權交易已在多城市多區域內逐步開展,2012年,蘇州能源交易中心成立,標志著江蘇省第一個污染排放權交易中心正式成立,該平臺旨在借用市場機制助力能源環境與經濟社會之間的可持續發展。
(三)綠色信貸
綠色信貸是商業銀行依據行業自愿性準則“赤道原則”踐行的一種金融模式,通過在貸款審核中考慮企業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等因素并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和企業實行優惠性貼息政策等方式,旨在引導資金有效流入對社會和環境具有正面作用的項目。在國際上,綠色信貸發展較為成熟和完善的是以德國、美國和日本等為主要代表的發達國家。我國的綠色信貸機制發展較國外而言相對較晚,主要標志是2007年7月由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門聯合提出的《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而興業銀行是國內最早自主踐行“赤道原則”的銀行,截至目前直接用于綠色信貸的資金累計超過5000億元。
(四)環境污染責任險
環境污染責任險最早出現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英國,是以投保人就造成的環境污染應承擔的治理成本和向污染的受害者進行的損失補償為標的的險種。該項金融創新一方面降低了企業的環境風險并有助于污染受害者權益的保護,同時也減輕了政府作為最后責任人的負擔。我國的環責險發展起步較晚,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最先在大連試點,之后在沈陽、長春等城市相繼展開。2007年,《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環責險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行。
四、我國環境金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環境金融發展相對滯緩,具體實踐中仍存在諸多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環保投入有待提高
在中國,很多地方的經濟發展相對保守、落后,地方經濟主要是依靠為數眾多、規模有限的工業類鄉鎮企業的發展,經營成本的提升制約了該類企業的發展也顯著影響地方的經濟效益。因而,許多地方政府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地方保護主義”思想。不僅如此,由于環境污染的治理耗時久,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且短期內效果不明顯,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比重仍然較低。根據相關統計年鑒,我國的環境污染治理總額占GDP的比重從2001年的1%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超過1.5%,上升幅度超過50%,然而距國際公認合適的環保投入比重——3%仍有較大差距。
(二)污染監測技術的及有效供給的不足限制污排污權交易發展
排污權交易制度是以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控制為前提的,這就要求有關環保部門不僅要充分了解區域環境現狀還要對地區資源環境對污染的承載能力進行準確的預測和評估,在此基礎上確定的污染物總量才是合理的,然而我國復雜的地理及水文環境,各地區之間的自然環境相互影響,難以對特定區域的資源環境進行實時監測。此外排污配額的不足,由于購置治污設備與技術并對其進行持續的維護與升級需要耗費企業大量的成本,使得大多數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并沒有對污染物的治理采取有效的控制,因而企業通過內部控制節余的排污指標就很少。
(三)商業銀行踐行綠色信貸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不足
綠色信貸的實施雖然符合金融機構健康持續發展的理念,但是在短期內與機構內部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存在矛盾。綠色信貸的發展要求在對環保支持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也要抑制對“兩高一資”企業的信貸規模,而將資金撤離“兩高一資”企業并對環保支持企業提供優惠性貸款都會縮小商業銀行的利潤空間。雖然人民銀行和政府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了綠色信貸的發展和方向,但卻缺少在其發展過程中必要的懲處條例,由此會產生部分商業銀行為了短期的經營指標,違背綠色信貸的貸款要求,將貸款流向對環境產生污染但收益豐厚的行業。
(四)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的缺失限制了環境金融的深入發展
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是環境金融健康深入發展的保障和前提。雖然目前我國的環境金融發展緩慢,但是發展的趨勢明確,目前我國針對排污權交易、綠色信貸制度、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依托市場機制治理環境的體系仍缺乏配套的法制基礎,并未具體施行對違反規范的行為的懲處措施,使得市場機制的運行缺乏有效的外部約束,同時也不能有效保證排污權交易、綠色信貸等金融創新的有效踐行。
五、政策建議
根據上文對我國環境金融發展的理論闡述,結合對目前我國環境金融發展現狀的初步探討,提出以下建議:
(一)政府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國際上諸多成功的經驗表明,政府在環境金融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通過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企業的“綠色行為”進行財政貼息,一方面有助于企業提升環保標準,積極引進先進的環保設備,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更加積極的響應綠色信貸的政策,最終實現社會資金的“綠色配置”,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可以通過稅收政策來引導企業行為,通過對積極轉型的“綠色企業”降低稅率并對持續污染企業增收“環境稅”等措施,引導企業樹立環境成本的概念并最終實現綠色經營。
(二)依托互聯網技術提高污染監測技術,大力推廣排污權抵(質)押貸款
可以建立依賴于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的監測手段。一方面,通過對企業的排污系統安裝實時監測系統,監測不同企業的環境污染行為。另一方面,可以依托互聯網技術對不同區域的環境資料進行整合并建立一體化的動態監測系統,構建信息共享平臺,以及時有效地確定區域中主要的污染區域,更加準確的確定區域排污總量。同時可以大力推廣排污權抵(質)押貸款,它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引入這一市場,企業可以通過將有償取得或分配的有限的排污指標抵押或者質押給銀行以獲取信用貸款,這一制度通過賦予排污指標信用價值進一步推動了排污指標在市場間的流動,有助于緩解排污權交易供給不足的現象。
(三)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一方面要明確新興環境金融產品的法律地位,為環境金融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比如,可以將排污權交易制度確定為一項基本制度并由國務院對其具體交易細則進行詳細的規范,那么對全國范圍內建立起統一、規范、高效、健康的市場是大有裨益的。兩一方面,要強化對各種違反環境保護行為的懲罰條例,明確各方的環境責任,爭取為環境責任可以落實到人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最后,還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明確各方在與環保相關的信息上的披露義務,提高公眾的參與力度。
參考文獻
[1]鄧聿文.為企業節能減排構筑“綠色信貸”[N].上海證券報,2007第7期.
[2]《江蘇綠色信貸步入良性循環》[EB].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09.
[3]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EB].江蘇省環保廳,2013.
[4]齊安甜,曹愛紅.《環境金融》,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
[5]方灝,馬中.論環境金融的內涵及外延[J].生態經濟,2010第9期.
[6]Jose Salazar,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 [R]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Slovakia.1998.
[7]張蓉,林妍梅.環境金融發展與金融創新的關聯性研究[J].生態經濟,2010第9期.
[8]張蓉.論支持環境金融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生態經濟,2012第5期.
[9]張偉.論中國環境保護投融資方式與創新[D].中國海洋大學.博士論文,2005.
[10]張偉,李培杰.國內外環境金融研究的進展與前瞻[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第2期.
作者簡介:孫丹璐(1990-),女,漢族,江蘇丹陽人,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