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摘要】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由此衍生出了各種形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金融領域更是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一種新的金融發展模式應運而生,它就是低碳金融發展模式,雖然它無論在認識領域還是在實踐階段都尚處于萌芽時期,但經濟形態的發展決定了低碳金融發展模式終將成為時代的主流。本文對當今國內低碳金融發展模式的現狀、困境和相關對策作了全面剖析,對經濟金融領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低碳發展 金融革新 綠色信貸
社會在不斷地進步,經濟領域也在不斷地追求效率化、節約化,力求以最低成本來獲取最高的財富價值,人們不再單純的以無窮無盡的攫取自然資源方式來換取所需的社會財富。“溫室效應”已成為世界各國所強烈關注的話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加,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全球變暖,當代人不能只在乎眼前利益而損失子孫后代的幸福。所以,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走上經濟發展舞臺是大勢所趨,順應了經濟發展潮流。低碳經濟提倡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節能,有利于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有利于保持經濟發展的全面協調和資源利用的持續性。低碳經濟大大緩解了經濟過熱增長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對于建立可持續和高效節能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低碳金融發展概述
低碳金融,簡而言之就是“碳金融”或者“碳交易”。它體現在經濟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大到投資、融資領域,小到簡單的商品交易領域,都無時無刻不貫穿著低碳節能的思想。它的核心理念是:經濟發展不能以無限制地排放溫室氣體為前提,經濟領域的投資、融資活動要僅僅圍繞低碳交易來開展。當今社會面臨的兩大難題是如何合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如何解決產能過剩,而后者的解決需要前者作鋪墊。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建立完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離不開低碳金融模式的輔助,合理高效的引導民間資本向低碳節約型產業流動變得越來越重要。十二五以來,我國不斷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的步伐,新能源、新經濟的發展匯聚于金融領域,低碳金融對經濟領域有著良好的引導和協調作用。繼續發揮金融杠桿在金融領域的調節作用,促進企業間資金的合理流轉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特別要重視金融企業的領頭羊作用,金融企業是政府資本與民間資本相互傳遞的重要橋梁,影響著經濟領域的融資、籌資活動。所以,金融企業要把低排放、低污染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做好表率,爭當模范,切實履行好應盡的義務。
目前我國尚位列發展中國家行列,經濟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要務,但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的老路,不能以資源換財富,堅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金融發展之路。
低碳金融使得金融系統變得節約化和高效化,體現了金融領域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探索精神,綠色信貸的出現更是體現了金融領域的多變性和復雜性。綠色信貸追求投資的利益最大化,力求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污染來獲取最大的利潤,徹底擯棄了以往“高污染、高排放、高收益”的思想,掀起了金融領域變革的風暴,對金融領域的轉型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低碳金融模式下的信貸講求投資、融資的全面、協調、可持續,促進了我國銀行金融業的發展。綠色信貸逐漸成為各銀行盈利的主要支撐點,勢必會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證國民經濟平穩運行。低碳經濟和政府的宏觀政策相輔相成,使得金融領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恰恰表明低碳金融是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是適應社會發展的產物。
二、我國低碳金融發展的背景和現狀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處于待完善階段,金融領域的變革以政府財政部門的引導為主,政府部門要加強宏觀調控力度和深度,簡政放權,促進民間資本的自由流轉。當前各大商業銀行的融資、籌資方式正由傳統的民間資本融資向綠色信貸過渡,銀行系統作為金融領域發展的排頭兵,要切實發揮在金融領域中的主導作用,同時政府也要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鼓勵民間資本向綠色信貸體系靠攏。
我國的低碳金融體系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優越性,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不能比擬的,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高速運行的重要保證。我國的低碳金融發展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政府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力保金融體系平穩高速運行。中國人民銀行曾在世界金融銀行交流會議上提出了“發展綠色信貸,規范金融信貸業務”的主張,在這個會議上引入了“低碳原則”和“赤道原則”,對世界各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作出了突出貢獻。“赤道原則”的提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西方各發達國家相繼承擔起保護地球環境的義務,“高污染、高排放”的理念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國的經濟結構亟需轉型,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之路必須首先實現經濟結構由“高耗能”到“低排放”的轉變,政府要引導全社會接受并不斷深化低碳節能理念,及時淘汰落后的產能金融政策,更新廣大群眾的信貸理念,倡導綠色信貸,及時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嚴格把好低碳節能關。中國人民銀行要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完善低碳金融體系上,簡政放權,將排放權貿易交給市場,力圖實現碳交易的多極化和自由化。
第二,我國低碳金融模式發展的社會背景。2008年環境交易所走上了金融市場的舞臺,環境交易所首先在全國主要大城市設立,比如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環境交易所為實現合理高效的碳交易創立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碳交易不再只是一種無形的資產,而是變成了企業的商譽,它具有了可變現價值,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實現經濟利益的轉換。迄今為止,全國各中小城市也爭相籌劃建設環境交易所,碳交易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第三,金融資本領域以節能減排為推力。如今,環境交易所占據了碳交易的主要市場,但“節能減排”交易仍在碳交易市場上坐擁一席之地。最開始成立節能減排交易所的城市是北京,并于2010年達成第一筆節能減排交易。政府不僅要重視節能減排交易,而且要鼓勵社會各產業向節約、集團化發展,不斷完善低碳金融發展體系,將促進綠色信貸放在金融發展的首要位置上。銀監會要切實加強對金融領域的監督,保障低碳節能金融市場的穩步運行,創建低碳節能直通車,實現低碳金融信息共享的快速化和多元化。低碳行業越受重視,綠色信貸的開展越變得尤為可行。
第四,制約我國低碳金融發展的因素。現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已經日趨完備,作為一個經濟實力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目前的低碳金融模式尚處于萌芽階段,尚缺乏對經濟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相關經驗,所以碳交易的類型和種類尚不夠多元化,這些都是亟須解決的問題。首先,國家宏觀調控力度不足導致我國目前的低碳資本體系不夠成熟,低碳金融領域缺乏掌握相關交易規則、經營理念的領軍人物,人員結構層次的梯度化制約了低碳金融產業的發展。其次,低碳準入相關準則缺乏統一和協調性,籌資領域存在民間資本流轉速率過慢的問題。CDM低端市場長期占據我國資本市場,導致資本流動性差,融資效率不斷下降,資本回收期過長,從而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另外,值得引起政府注意的是,一個完備的碳交易市場尚未全面建立起來,很多交易者缺乏對碳交易相關事項的理性分析,而且國內缺乏相關指導、咨詢機構,風險的不確定性挫傷了投資者投資低碳金融領域的熱情。我國目前也尚缺乏對國際碳交易市場的涉足,在國際市場占有份額明顯與高GDP增長態勢不相適應,這也是有悖經濟發展趨勢的體現。最后,政府沒有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競爭和促進機制,缺乏必要的風險補償機制,各金融機構間資金流動過慢,過分關注資金風險和資金短期收益,進而導致低碳經濟所發揮的社會效益下滑,限制了綠色信貸的發展。
三、促進我國低碳金融發展的保障性措施
第一,加大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充分發揮政府在低碳經濟中的指導作用。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并將該資金適時補充到低碳經濟發展體系中去,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向低碳金融領域的流轉,把節能減排放在金融發展的首位,倡導低碳節能思想。另外,政府應加大對低碳型企業的扶持力度,以增支減收策略應對金融領域的重大變革,引導金融機構對低碳資金的合理配置和優化,加強宏觀調控的協調支配作用。
第二,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建立完備的低碳金融服務體系。政府應加強“赤道原則”的宣傳力度,讓各大金融企業切實體會到該原則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應加快制定低碳金融領域的相關法律,制定出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相關法律制度,及時填補該領域的法律空白。明確綠色信貸體系下借貸雙方的責任和相關義務,適時對資金鏈條進行全方面審查,金融機構也要做好信貸人的資產和信用等級評估工作,保證資本市場的平穩健康運行。
第三,審查各大政策性銀行的信貸政策,規范資本融資市場的信貸行為。逐步建立以促進低碳節能經濟為重心的政策性銀行,為我國低碳金融市場的盡快完善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加快信貸資金的良性周轉,實現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結構向科學化、規范化轉型。
第四,提升金融機構為低碳產業的服務能力。健全金融機構的內部結構,為推行綠色信貸提供有力的保障。充分發揮證券市場的融資能力,給予適當的優惠和補助,加快低碳企業邁入證券交易市場的步伐,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
第五,加快建設碳經濟人才培養機制,提升我國低碳金融的競爭力。鼓勵高校開設低碳節能相關專業,并給予財政撥款補助,建立全面、多層次、多樣化的人才體系,保證低碳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瑞紅.對我國發展碳金融的幾點思考.開放導報,2010(3):88—89.
[2]柴青宇.以低碳金融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3]薛進軍,趙忠秀.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4]趙敏.低碳消費方式實現途徑探討,經濟問題探索,2011年第2期,第33.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