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曉+沈永昌
【摘要】本文選取1992~2013年安徽省工業化率和城鎮化率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平滑轉化自回歸模型,研究了安徽省經濟發展兩大動力——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的數量關系,得出安徽工業化與城鎮化螺旋上升,并通過模型找到了機制轉化的門檻值。提出安徽省應加快工業化發展,增強城鎮化發展動力,并逐漸優化產業結構。
【關鍵詞】安徽省 工業化 城鎮化 平滑轉換模型
一、引言
工業化與城鎮化是每個社會必經的發展過程,也是安徽省經濟發展的主線,是推動安徽省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中部崛起以來,安徽省的發展備受矚目,2013年全省工業化率接近54.65%、城鎮化率已超過47.86%,兩者發展聯系密切。但是其工業化與城鎮化到底該如何平衡?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到底有怎樣的聯系與影響?這些問題值得研究。本文選取1992~2013年安徽省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和城鎮化率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平滑轉化回歸模型,揭示安徽省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的數量關系和內在演進規律。
二、工業化與城鎮化關系的相關理論
目前,理論界對工業化與城鎮化關系的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工業化是因,城鎮化是果,由集聚經濟將這二者緊密的聯系起來。錢納里和賽爾昆(1989)概括城鎮化與工業化關系的一般變動模式為: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業化的演進導致產業結構的轉變,帶動了城鎮化程度的提高。
第二種觀點認為工業化促進城鎮化,而城鎮化又推動工業化,兩者互為因果,呈螺旋上升的促進關系:一方面,初始城鎮化由工業化推動,隨著工業化的提高,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相應提高,非農產業就業人口向城市遷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數量日益增多,非農業就業比重越來越大,工業化推動了城鎮化進程。另一方面,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會促進工業化,城鎮化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大集聚與大整合,從而推動了工業化進程,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城鎮要素越來越多,反過來推動工業化發展,超越工業化對城鎮化的帶動作用。
三、平滑轉換自回歸模型的建立
本文模型基于平滑轉換自回歸模型(STAR),其表達式如下:
Yt=α0+α1XtG(Xt;γ,c)+α2Zt+εt (1)
其中Yt是因變量,Xt是自變量,Zt是外生變量,這些變量的系數不隨轉換變量的變化而平滑轉化,誤差項εt服從均值為0,方差為常數的正態分布,G(Xt;γ,c)為轉換函數,對其采用邏輯函數形式:
其中,參數c是機制轉化的門限值,參數γ為轉換系數。
為了解決非線性檢驗中的戴維問題,對公式(1)在γ=0處進行泰勒展開,得到:
為了緩解異方差問題,繼續對模型(3)進行對數處理。得到最終的城鎮化與工業化關系模型為:
lnYt=α0*+α1*lnXt+α2*lnXtG(lnXt;γ,c)+εt* (4)
四、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及數據來源
因變量城鎮化,用城鎮人口比重衡量,記作CZH,自變量工業化,用第二產業占GDP比重衡量,記作GYH。選用安徽省1992~2013年的數據,取自《安徽省統計年鑒》,部分參考了《中國統計年鑒》。
(二)模型回歸與結果分析
首先對模型進行非線性檢驗,構建輔助回歸模型得到F統計量的值為0.135,其值遠小于顯著水平為0.01時的臨界值2.99,說明城鎮人口比重與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線性關系不顯著。
然后運用非線性最小二乘法估計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平滑轉換模型,得到如下結果:
(8.96)*** (5.92)*** (1.74)*** (1.68)** (1.04)*
R2=0.966;F=568.99(prob=0.0000)
注:*、**、***分別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顯著。
方程系數及方程整體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模型擬合也較好,解釋能力較強。結果表明,安徽省工業化對城鎮化的發展影響較大,且兩者之間的促進關系發生了一次轉換,轉化閥值出現在lnGYHt=-0.916,即GYH≈40%時,驗證了理論界的第二種觀點:工業化發展與城鎮化發展互為因果,呈螺旋上升的促進關系,當工業化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促進機制由工業化優先推動城鎮化轉變為城鎮化優先帶動工業化。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建立平滑轉化模型,驗證了工業化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結論表明安徽工業化對城鎮化具有較大的影響,且當工業化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時,轉變為城鎮化優先帶動工業化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推動信息化發展,提高工業化水平
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更深層次的融合是發展新型工業的重要內容。安徽省工業化和城鎮化目前正處于中期發展階段,應繼續堅持以信息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協同共進。
(二)促進經濟集聚,增強城鎮化發展動力
經濟集聚是城鎮化的基礎,離開這個基礎,城鎮的發展就缺乏了動力和后勁。安徽省應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引導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聚集,形成規模經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產業結構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離不開第三產業的推動,安徽省政府應充分調動集體和個人的積極性,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放松對第三產業的準入管制,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愛林.城鎮化與工業化互動關系研究[J].財貿研究,2004(3).
[2]劉若愚.安徽省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關系的實證研究[D].安徽大學,2014.
[3]侯小衛.我國東、中、西及東北4大地區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10).
[4]李美洲,韓兆洲.城鎮化和工業化對農民增收的影響機制[J].財貿研究,2007(2).
[5]何海林,涂建軍,林曦,孫祥龍,王娜.基于VAR模型的城鎮化、工業化對城鄉統籌的影響分析——重慶市的實證[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10).
作者簡介:王冰曉,女,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金融學碩士;沈永昌,男,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數學學院,統計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