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釗
【摘要】本文從信用的起源、演進和信用流派,從新審視信用,以期能為營造良好信用環境提供借鑒。
【關鍵詞】信用交易 商業信用 銀行信用
一、信用的起源與發展
信用作為一個經濟學名詞,由來已久,它的起源要追溯到原始社會。伏羲時代末期,私有制的出現使得大量剩余產品交換成為可能。隨著人們生產力的提高和物品交換的頻繁,商品的流通出現了困難——“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賒銷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賒銷的本質是賣方對買方延期支付的信任,也就是商品出讓和最終得到報酬的時間分開了,交易雙方因為賒銷變成了一種信用關系,而在貨款完成支付的過程中,貨幣的所充當的不再是流通角色而是支付角色。像這樣的支付僅僅是價值的單方面轉移,也正是由于貨幣能夠充當支付角色,才確保了信用關系的維持以及最終實現。這種交易方式被稱為信用交易,其本質上是一種不同于物物交易和現金交易的交易形式。
信用交易的出現給商品買賣注入了新鮮血液。早期民間借貸活動,讓貨幣本尊也加入了交易行列。信用關系從此和貨幣的運動天然的綁定在了一起,產生了一個全新的范疇——金融。在信用關系夯實的基礎之上,金融業蓬勃的發展了起來。金融大舞臺上的主角們大多都是以延期付款的方式交叉提供信用,這種方式也叫商業信用。
現代銀行業基于商業信用的發展開始漸嶄露頭角,銀行信用伴隨著銀行業的發展變得深入人心,而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作為現代經濟社會主心骨作用越來越凸顯。所有代表銀行信用的商品中,最具銀行特色的是銀行所發行非金屬貨幣。然而,這種銀行信用的背后,是一個的國家用它的信譽支撐著。所以,一旦一個國家的形象出現了瑕疵,對銀行業造成后果是致命的。
二、信用學派的演進
信用媒介論,又被稱自然主義信用理論,主要觀點是把信用當成媒介,是將資源重新分配的搬運工。所以信用與資本毫不相干。
其代表人物Adam Smith認為,銀行的貼現、放款等業務僅僅起到了將死資財盤活的作用,并沒有改變一個國家的資本量。David Ricardo認為,貸款不能創造機器,只能簡單行使其購買功能,信用能決定資本的去向,但這種決定結果的好壞是很難預期的。John Stuart Mill認為信用并不能生產商品,只能用來購買商品,講信譽的人可以用信用購買商品,但同時也伴隨有通貨膨脹的可能。
信用創造理論則堅信信用變化能夠帶來資本的變化,信用與貨幣無差。而信用量的增加不僅能促進經濟增長,解決就業問題,還能發揮使一個國家的內生動力。其中銀行是信用創造掌舵人,并且它的創造能力是無限。
其代表人物Macleod認為信用和貨幣都有著明顯的財富特征,信用和生產資料一樣能帶來收益,而銀行創造信用的能力又存款準備率的制約。Schumpeter繼承Macleod的信用創造學說,他資本的形成過程中與信用的關系密切。John Law認為,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貨幣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就業機會的多少,同時也決定了GDP的多少。Henry?Thornton認為,商品和貨幣之間的供需之比是由商品的單位價格所決定的,商品價格上升,由于工資黏性,帶動產能的同時抑制了消費,造成生產過剩。
信用調節論認為有效的貨幣信用政策能調節經濟來規避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社會的各類矛盾也可以通過貨幣制度機制來達到消除的目的。
其代表人物Keynes認為,失業和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是實際需求與生產力不匹配,他建議國家能采取宏觀手段去增加需求,試圖通過調節銀行的信用來擴大信用貸款,用加大貨幣供給的方法來避免經濟危機。Hawtery主要是強調信用的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經濟周期的長短,把握好經濟周期最重要在于調控好短期利率,這種調控所針對的不應該是生產者而是商人。Samuelson主要側重于強調央行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主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該有機結合。Hansen側重于國家運用宏觀財政手段來對經濟直接干預,并提出央行要制定與財政政策相匹配的“金融措施”。
馬克思的信用理論。信用,在馬克思看來,是一種以到期支付欠款為前提條件的經濟行為,并且對其作出了深刻的敘述。他認為,信用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信任,即某人將一定價值的商品以貨幣形式轉交給另一個人,并要求對方在一定期限后償還。如果商品是一般等價物,即貨幣,那么,在到期還款還會加上利息作為資金出借的收益。如果交付的是一般商品,在到期支付時也會包含額外的一部分金額,作為延期支付的報酬。馬克思的這段論述表達了信用的兩種不同層次的含義:①道德范疇,道德上的彼此之間的信任是人們借貸的基礎。②經濟范疇,信用促成了在商品經濟中人們將實物商品轉化為貨幣資本的交換。可見,信用是在貨幣借貸基礎上產生的經濟關系。
現代信用的觀點。朱魯秀將信用定義為經濟主體在未來有能力并且愿意執行帶條款契約的支付。陳端計認為信用問題的產生于交易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同時也認為信用是償債主體所擁有的償債的能力在人與人之間獲得的信賴與評價。石新中在相關考證發現,信用經歷了逐漸從道德意義轉變為經濟意義的過程,認為好的信用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馬書玲認為的信用是信譽的日積月累,并具有商品所具有的一般特性,尤其是貨幣的流通、貯藏、支付等功能。楊慧玲認為信用經營的是供需鏈條,它是伴隨著商品交換的產生而產生的,雖然它推動著市場的進步,但也不能忽視它可能存在著投機和風險。戴志敏,金欣定義信用為資源需求的一方和資源供給的一方所簽訂一份資源使用的合同。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信用定義的深刻了解,意識到如今的信用不僅僅是只人們長時間積累的信任和誠信度,而是一門容納了經濟學、社會學和法學的綜合學科。從原始社會末期信用的起源,到商業信用的產生,再到銀行信用取代商業信用,逐步發展到今天的現代信用,整個過程貫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信用媒介論、信用創造論和信用調節論三個學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觀點也為我們更好地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提供了理論基礎。雖然三派的觀點各有側重,但筆者卻認為信用的含義是三個學派的辯證統一,信用既是媒介,也是資本,對經濟也具有調節作用。金融要發展,良好的信用環境是必不可少的,而政府信用又是社會信用的基礎,因此政府在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中起著關鍵作用。只有政府也從信用的起源開始從新認識信用,切實將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落實到每一個政策的制定中去,才能在維護市場關系,促進資金再分配中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朱魯秀.信用新論[J]理論探索,2004.
[2]米什金著,李揚等譯.《貨幣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戴志敏,金欣.信用及信用風險的內涵研究[J]理論探索,2004.
[4]巴勁松.信用涵義的經濟學解讀和法學解讀—一個比較的視角[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