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升堂
四川,是中國抗戰史詩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省份,這里曾是抗戰的大后方,這里走出了川軍,這里是國統區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是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在中國共產黨四川地方各級組織的領導下,四川從敵后和正面兩個戰場有力支援了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烈火重生,恢復壯大全省各級黨組織
七七抗戰爆發,四川成為了國際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爭奪的中心,早已入川的國民黨中央勢力進一步加速了控制四川地方政權的步伐。相形之下,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和“清剿”,中國共產黨四川地方各級組織遭受了全面破壞,從1935年6月到1938年1月,四川沒有黨的省級領導機關,局勢十分嚴峻。為此,恢復四川地方各級黨組織,尤為緊迫。
在白色恐怖陰云的籠罩下,以張曙時、漆魯魚為代表的一些失去領導關系的共產黨員和保存下來的基層黨組織堅持隱蔽斗爭,在抗戰爆發前穩定和發展了一部分黨員,為省內各地黨組織的恢復和重建準備了條件,成為建立黨的省級領導機關的重要組織基礎。
在黨中央的大力幫助和入川共產黨員的具體努力下,1938年1月,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員會在成都正式成立,隸屬于長江局領導,標志著四川黨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隨后,四川省工委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要求,加快發展黨組織的步伐,并注意在工人、農民、下級官兵和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擴大了黨的社會基礎。經過不到半年時間的努力,黨員人數由年初的300余人發展到3258人,完成了10倍發展黨員的任務。全川近20個市、縣建立了市委、工委、中心縣委、特支、支部,60多個縣有了黨的組織。
為便于工作的開展,四川黨的領導機構先后作了一些調整。1938年11月結束省工委,成立川康和川東兩特委,并于1939年1月隸屬南方局領導。到1939年10月,川康、川東黨員人數已發展到8000多人。全省黨的組織從狹小的圈子走了出來,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大黨。
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后,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活動迅速擴大,并在四川制造了“搶米事件”,嫁禍共產黨。面對國民黨的反共逆流,四川地方黨組織堅決貫徹中央和南方局隱蔽精干、鞏固組織的方針,通過疏散撤離、清理組織,建立公開交通與秘密交通等措施,整頓鞏固黨的組織,成功壯大了全省黨的隊伍和外圍力量。
力擎大義,推動川軍出川抗日
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洛川會議在提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同時,正式把聯合四川實力派擁蔣抗日,推動川軍出川抗戰,提上了議事日程。
國民黨中央勢力入川后,蔣介石逼迫劉湘將省府遷往成都,劉湘留戀自己在重慶已形成的根基,心存抵制,但敢怒不敢言。1935年夏,張曙時在重慶了解到劉湘和蔣介石的矛盾加深,于是授意傅春吾給劉湘寫信,希望劉湘做民族英雄,團結抗日勢力,反對妥協投降,建議劉湘把省府遷到成都,脫離國民黨中央勢力的壓迫,與四川各軍聯絡起來,共同保衛四川。劉湘對這封信極為重視,受信中內容影響,他認為省府遷往成都利大于弊,于是派其親信甘績鏞找到傅春吾表示謝意,并希望傅春吾能常常賜教。
恰在此時,劉湘的老師、開明人士張瀾也來到重慶。張曙時早與張瀾相識,二人相見,對當前局勢、劉湘的處境和前途看法基本相同。經過張瀾做工作,劉湘下定決心,很快將省府遷到成都,脫離蔣介石的壓迫。張曙時為了抓緊做劉湘的統戰工作,即前往成都到民本體專學校當教員,以公開合法身份繼續做國民黨上層的統戰工作。
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劉湘逐漸改變了“怕共產黨比怕蔣介石還厲害”的思想觀念。特別是共產黨對處理西安事變的主張,讓劉湘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進一步的認識,產生了聯共抗日的意愿。1937年6月,劉湘派張斯可、劉亞休作代表去桂林,會見中共駐桂林代表張云逸,以及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經三方會談,達成了《紅(軍)、桂(廣西)、(四)川軍事協定》,有力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西南的發展。共產黨在開展對劉湘的統戰工作的同時,也展開了對劉文輝、鄧錫侯和潘文華等實力派的統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1937年7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重慶召開川康整軍會議。蔣介石企圖通過整軍削弱或侵吞川軍,使四川實力派為之膽寒。會議進行到第二天,盧溝橋事變爆發,與會川軍將領個個情緒激昂,紛紛請纓,要求出川抗日。整軍會議的召開,全國抗戰的爆發,最終促使劉湘下定決心聯共抗日。7月10日,劉湘致電蔣介石,代表川軍將領請纓抗敵,同時通電全國,請一致抗日。
勇擔重責,領導發動全省抗日救亡運動
七七抗戰爆發的當天下午,共產黨員陳克琴、陳伯林領導的“天明歌詠團”以高度政治敏感快速行動,高唱《義勇軍進行曲》 《槍口對外》等抗日歌曲上街游行,聲援華北守軍奮起抗敵,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行動最快的群眾性抗日救亡團體。
7月8日,由著名文化人士、共產黨員車耀先和韓天石等人在抗戰爆發前成立的“成都各界救國聯合會”發起,召開援助平津抗戰市民大會,參加大會的各界民眾達3萬多人。大會發布了《為日軍進攻平津宣言》,指出:“民族解放的戰爭已經發動,四萬萬五千萬人生死存亡,要在這一次抗戰中決定。”這是成都也是全省最先響應全國抗戰的一次群眾性抗日動員大會。
在秘密團體公開活動和全國抗戰爆發新形勢的推動下,國民黨四川省黨部找到由張瀾擔任會長、韓天石具體負責的“華抗”共商成立“四川各界抗敵后援會”(簡稱“省抗”)事宜。7月21日,省抗舉行成立大會,向全國發出通電,呼吁全國人民總動員,“冀以傾國之師,大雪積年之恨,敵愾同仇,曷勝奮勉”。
“省抗”的成立,在全川起到了積極示范作用。各地各界紛紛以“省抗”為例成立抗日救亡團體,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據統計,當時全省有120個市、縣成立了抗敵后援會。
廣大群眾除捐贈寒衣、現金、糧食等物品外,還開展了獻機運動。宣漢縣將募得的8萬元匯給航建協會四川分會;自貢富榮鹽場職工響應1元獻機運動,捐獻飛機4架;樂山各界參加獻機運動,捐募300萬元。
抗戰期間,中共四川黨組織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廣泛的抗日宣傳。先后創辦《建設晚報》 《新時代》旬刊和《大聲周刊》 (后更名為《圖存周刊》)等報刊,旗幟鮮明地宣傳中共的全面抗戰路線。(作者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