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氣象局,內蒙古赤峰 024200)
氣象服務業務一體化淺談
李靜
(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氣象局,內蒙古赤峰024200)
氣象服務業務一體化是氣象現代化的重要分支,整合現有的資源,才能更高效的利用資源、發揮優勢,早日實現氣象夢與中國夢。
現代化一體化整合
綜合觀測業務是氣象現代化的分支,是相互銜接、相互支撐、高效運轉,并且適應科技變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氣象業務。要實現氣象現代化,就要進行綜合業務一體化。寧城縣氣象局從2006年3月起就開始了綜合業務一體化,是全區的先行者。寧城縣氣象始建于1958年8月,最早業務分地面觀測、生態觀測、預報服務、科技服務等。過去的管理方式是各管一段,工作任務分工明確、人員職責分明。但是,隨著氣象業務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管理職能的介入,氣象業務進一步拓寬,氣象部門活多人少的問題日漸突顯,各股室之間、各業務之間工作任務出現明顯差別,業務人員專業單一、能力發揮受到制約。對于氣象服務業務一體化,有以下體會和認識:
傳統的氣象部門大多按業務股室分為:地面觀測、預報服務、生態與農業氣象、人工影響天氣、科技服務等。縣級氣象機構綜合改革后,我們由之前的業務中心轉變為氣象臺。基層臺站改革,政事分開,分成管理機構和直屬業務單位。直屬業務單位包括氣象臺(地面觀測、生態觀測、天氣預報、氣象服務、農業氣象觀測等)和氣象災害防御中心(人工影響天氣、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等)。綜合業務一體化是將縣級氣象臺站整個氣象基礎業務(地面觀測、生態、農業氣象、預報服務等)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由氣象臺統一管理,一名業務人員主要完成,副班協助完成。綜合業務一體化的思路是整合地面、生態、農業氣象、預報服務、技術保障等業務,目的是使觀測員的工作向數據質量控制、運行監控、技術保障、服務產品制作方向轉變,提高人員綜合素質,提升氣象服務質量,以適應氣象業務現代化和基層氣象臺站改革的需要。
1.1人員配置、培訓學習方式
寧城局業務人員的學歷及年齡結構、業務水平等相差較大,將整個氣象業務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每個人不但能適應新的業務崗位,而且各項業務都有所突出,實現平穩有序過渡。我們將每天的值班分為主班和副班,主班以地面和預報服務為主,其它業務由副班協助完成,每項氣象業務各配備一名業務骨干把關,保證整體業務質量。第二天的副班為主,依次推進循環。
在“綜合業務一體化”實施過程中,將由一個人承擔以前幾個人同時承擔的業務。為使每位業務人員都能進入角色,盡快適應新的業務崗位,寧城局采取多種形式對業務人員進行培訓。選派業務骨干到上級業務部門、旗縣局進行業務交流,回局后再培訓其它同志;本局業務人員輪流講課,他們即是老師又是學生,老同志將積累的業務經驗傳授給新同志,新同志又把新知識反饋給老同志,相互學習、補充。自覺學習、善于積累,單位內部搞好傳、幫、帶。大家歷經了互相跟班、互為師傅的過程,相互學習地面、生態與農氣、計算機網絡、裝備保障維修、預報服務等內容,激發了業務人員的學習興趣,提升了自學和互學能力。業務人員按照“需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重視知識的更新,自覺地增長知識,不斷的創新學習。
1.2工作流程設計及制度制定
綜合業務流程化要有完善的規章制度作為約束,從而保證各項業務相互銜接、有序開展、杜絕各類責任性事故發生。將各單一的氣象業務流程進行重新梳理、整合,并按新的業務體制重新制定業務流程。按各業務的性質及工作任務,對業務流程量化和細化,將地面細化到“時”,生態與農業氣象細化到“日”,預報服務細化到“月”,并制定較為完善的年月服務大綱。使每位業務人員都知道自己值班時的具體工作。真正做到各項氣象觀測準時,數據上傳、氣象信息及預警發布及時,氣象服務優質高效。規章制度是氣象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法則。為適應新的業務體制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各項業務規章制度,并結合旗縣局業務實際進行完善,制定了大業務體制下的值班、守班制度,儀器保障、管理、維護制度,氣象信息及預警發布制度和各項崗位責任制(氣象臺長職責、綜合業務人員職責),為做好氣象業務提供制度保障。在制度制定過程中兼顧規范性、層次性、適應性和有效性。
1.3業務平臺建設、綜合業務考核
2013年經過升級改造,建立了硬件設施相對完備,環境整潔的綜合業務平臺。現有由M ICAPS系統、短時臨近預報系統、精細化預報系統構建的預報預測服務平臺;由28個雨量自動站、4個小氣候觀測儀、2個自動土濕站、15個人工雨量監測站構建的氣象災害監測平臺;以及手機短信、電話、廣播電視、網絡、顯示屏、大喇叭等組成的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平臺。服務產品制作,設施農業、服務型業務、手機天氣通等服務平臺。對我局業務綜合一體化形成一定的支撐。考核的目的在于了解綜合業務質量情況,促進氣象綜合業務技術水平和業務質量的提高,通過考核,檢驗業務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可以看到問題所在,提高工作效率。人工觀測類主要取決于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自動采集的資料考核準確性、連續性和及時性;技術保障考核設備的穩定性、可靠性;通訊傳輸考核網絡的穩定性;預報考核準確度;氣象服務考核服務產品的質量、產品的時效性和用戶的滿意度等。
2.1促進業務人員職能轉變、培養了復合型人才
“綜合業務一體化”實施之前,地面測報、生態與農業氣象、預報服務三項業務獨立單一,按照綜合化、自動化的觀測業務運行模式,觀測業務人員數量總體過剩,而具備綜合化觀測業務能力的觀測員稀缺,這就需要對現有觀測員隊伍進行調整。綜合業務一體化的實施,推進了觀測人員由觀測到服務的轉型,積極推進傳統的普通觀測員向“天氣監測員”、“裝備保障員”、“質量控制員”、“資料分析員”、“預報服務員”的轉變。
“綜合業務一體化”實施前各項業務獨立單一,觀測員工作枯燥乏味,各業務股室間協作能力較弱。業務一體化調整,突顯出觀測員素質不足。“一體化”后豐富了工作內容,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工作氛,有利于培養年輕職工綜合素質。
在推進“綜合業務一體化”進程中,工作人員全面掌握了綜合業務流程,規章制度,做到人人都是全面手,一人多崗,又各有側重。遇到應急情況,誰當班誰能獨立處置;遇到特殊天氣,能獨立制作各類服務產品并發送相應部門和用戶,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思路清晰。新畢業人員在跟班期間內全面學習綜合業務,從基礎操作到產品制作、從動手安裝到保障維修,經過綜合業務的錘煉,大大縮短了人才成長的周期。在人才培養上,既要講求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有所側重。
2.2提升了對外服務的能力提高了綜合業務質量
傳統的思想觀念認為氣象三大業務的輕重緩急為觀測、預報、服務。精兵強將集中于觀測業務,其他人員搞預報,氣象服務由預報員代做,報不報在我,用不用在你。對于氣象服務來說,總認為只要預報準確率上去,氣象服務質量自然也就上去了。不考慮用戶需要什么產品,而是有什么產品就為用戶提供什么產品,服務的主動性、針對性不強。“綜合業務一體化”運行后,我們轉變了思路,堅持以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為引領,以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為核心,以綜合觀測為基礎,把氣象服務放在首位。針對氣象服務,我局做各種調研,深層探討加工氣象服務產品,例如做山洪項目的氣象服務產品時,既要考慮點降雨量,還要考慮面雨量及當地的地質條件,了解和掌握成災的各種因素,才能提出可行可信的防御措施,做出高質量的產品。由此可見綜合業務一體化促進了對外服務質量的提升。綜合業務一體化之前,各項業務都有負責人,在單項業務上具有相對較高的業務能力,在業務整合后,每項業務各配備一名業務骨干把關,為主班配備副班,遇有重大天氣過程時,主班、副班加“把關”,保障了綜合業務的順利進行。
實施綜合業務一體化后,綜合業務質量在全市處在較高的水平上。地面、農氣沒有出現任何責任性事故及重大差錯,觀測、記錄和報表預審均達到了零錯情。申報的自治區優秀測報員和全國優秀測報員均通過了驗收。在預報服務中,選派業務人員到市局氣象臺交流學習預報技術和方法,不斷提升天氣預測預報及氣象災害預警能力。
2.3強化了單位凝聚力
加強協調合作,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才能達到1+1遠遠大于2的結果。綜合業務一體化后,大家即是主角又是配角,主角認真塑造好角色,配角積極配合主角,共同演好“綜合業務一體化”這出大戲。結束了業務間互為旁觀者的局面,對于每一份服務產品,都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形成了氣象服務的更大合力,營造了團結協作的工作氛圍,單位的凝聚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1)綜合業務人員的基礎資料分析處理水平有待提高。
(2)各項業務系統都是獨立單一的,急需綜合業務系統出爐且需要與一體化工作相配套的業務規范及考核標準。
(3)急需來自上級部門綜合業務的培訓支持,解決本局互相學習的局限性。
[1]矯梅燕.探索公共氣象服務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J].浙江氣象, 2009(04).
[2]黎健.公共氣象服務的認識和思考[J].浙江氣象,2009(04).
李靜(1983—),女,滿族,內蒙赤峰人,學士,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氣象局,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氣象服務與應用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