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濤,孫曉茹,劉東海,賈科江,楊朝壘
(1.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關節骨病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2.平頂山市中醫院檢驗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彈性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50例療效觀察
馬國濤1,孫曉茹2,劉東海1,賈科江1,楊朝壘1
(1.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關節骨病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2.平頂山市中醫院檢驗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目的 探討彈性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干骨折患兒的臨床效果。方法將100例股骨干骨折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鋼板固定治療,觀察組患兒接受彈性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患兒的膝關節功能、術中情況和術后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患兒治療后3個月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6.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為(2.4±0.5)cm、術中出血量為(51.2±20.9)ml、術中引流量為(8.4±3.1)ml、手術時間為(38.7±6.4)min,均顯著短于或少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患兒住院時間為(7.4±0.8)d、完全負重時間為(5.8±0.7)d、骨折愈合時間為(7.3±0.9)d,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彈性髓內釘治療小兒股骨干骨折不僅短期療效更優,患兒恢復速度也更快。
股骨干骨折;彈性髓內釘;內固定;療效
小兒股骨干骨折的原因大多是來自于直接暴力損傷,其骨折類型多樣,但治療原則均是及早進行閉合復位治療。非手術治療在股骨干骨折中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對于兒童尤其是低齡兒童其治療依從性較差,易導致骨折復位效果不理想,延長患兒恢復時間嚴重時甚至影響治療效果[2]。因此,手術治療在股骨干骨折患兒中的應用較為普遍。切開復位內固定是股骨干骨折的傳統治療方法,其療效確切,術后恢復效果良好[3]。然而,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手術切口較長,手術創傷較大,導致患兒恢復較慢且易發生并發癥[4]。彈性髓內釘是由鈦合金制作而成的鐮刀狀內固定器械,已有研究證實其應用于股骨干骨折患兒的治療中具有良好效果[5]。然而,因其樣本量較小且觀察的指標較少,對其降低患兒術中損傷、加速患兒術后恢復的研究尚未深入,因此探討其加快股骨干骨折患兒術后恢復的效果及其原因具有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入住我院治療的股骨干骨折患兒100例,所有患兒均經X射線透視確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患兒男性31例,女性19例;左腿28例,右腿22例;平均年齡(7.1±3.7)歲;上段5例,中段33例,下段12例。對照組患兒男性29例,女性21例;左腿25例,右腿25例;平均年齡(7.2±3.2)歲;上段8例,中段31例,下段11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對照組:所有患兒均采用基礎加骶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仰臥位或墊體位,行常規消毒鋪單。選取股骨近骨折處外側做一切口約長12 cm,逐層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并純性分離股外側肌,切開外側骨膜并行骨膜下剝離,顯露斷端。清理斷端殘留瘀血和妨礙復位的組織,直視下復位并維持,選則適合的鋼板及螺釘固定骨折斷端。固定完成后拍攝股骨正側位X-ray照片,確認復位情況和螺釘長度合適后置引流管,縫合手術切口并包扎。(2)觀察組:所有患兒均采用基礎加骶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仰臥位或墊體位,行常規消毒鋪單。術前將彈性髓內釘沿釘頭所指方向預彎,弧度為股骨干髓腔最狹窄處直徑的三倍,弧部的頂端需達到骨折處的水平高度。在患兒股骨遠端飯板上方約2 cm處內外側各做一長約2 cm的切口,逐層切開至顯露骨膜。在切口近側端垂直于骨皮質將開孔骨錐插入并緩慢刺入骨皮質,傾斜骨錐使其與骨保持角度為45°,向下鉆入髓腔。開孔后調整釘頭方向,從外側切口插入第一枚髓內釘使釘頭停留于骨折線水平處,C臂下X-ray透視下閉合手法復位骨折后維持復位并逐漸釘入髓內釘。再從內側切口釘入第二枚髓內釘,釘頭位置與第一枚同一水平面。C臂下X-ray透視下檢查,髓內釘尾應位于股骨矩之下。結束固定后剪斷多余的髓內釘釘尾,保留約1 cm的長度、使用專用鐵合金尾帽固定,將釘尾埋于骨皮質旁邊。縫合切口、常規放置引流條并包扎,術后給予髖人字石膏外固定。
1.3 觀察指標 采用Merchant評分標準[6]評價治療后3個月的膝關節評分,分為優、良、可、差四個等級。記錄兩組患兒的術中情況(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和手術時間)。記錄兩組患兒的術后恢復情況(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短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后3個月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短期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兒的術中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中引流量和手術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術中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的術中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50 50手術切口長度(cm)2.4±0.5 11.6±2.3 -27.639<0.01術中出血量(ml)51.2±20.9 164.1±32.4 -20.706<0.01術中引流量(ml)8.4±3.1 47.1±9.5 -27.384<0.01手術時間(min)38.7±6.4 67.4±14.1 -13.106<0.01
2.3 兩組患兒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住院時間(d)7.4±0.8 8.6±0.7 -7.982<0.01完全負重時間(周)5.8±0.7 6.9±0.8 -7.317<0.01骨折愈合時間(周)7.3±0.9 8.3±0.8 -5.872<0.01
兒童的股骨干骨組織的有機物成分較多,骨骼較為柔軟,因此富于彈性,在骨折前的可塑性變形較大,不易發生粉碎性骨折[7]。骨膜剝離破壞后對兒童骨骼的生長具有較大影響,因此在內固定的選擇中應當采用損傷較小、對骨骼生長影響較少的固定方案。目前,對于兒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療方案尚無統一定論。傳統的保守治療方案可以預防患肢的過度生長,但臥床時間較長,由于患兒心智尚不成熟,固治療依從性較差,影響治療效果,嚴重時可能導致畸形[8]。手術治療固定更為牢固且需要臥床時間較短,已得到越來越多的醫療工作者和患兒家屬的青睞。隨著手術材料和技術的發展,目前可選的股骨干骨折手術治療方法也較為豐富。切開復位鋼板固定是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案,應用該方案進行固定可以有效預防因患兒治療依從性差而引起的治療失敗或畸形[9]。然而,該方法切口長度較大且手術時間長、導致患兒術中出血較多、恢復較慢[10]。彈性髓內釘是應用鈦合金彈性材料對患處進行固定和支持的治療方法,其在長骨干髓腔內可貼附于髓腔內[11]。李麗娥等[12]證實使用彈性髓內釘治療股骨干骨折患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治療后3個月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與李麗娥等[12]研究結果相符。其原因為彈性髓內釘可以通過形成彈力構型來抵抗骨折的成角力、軸向壓縮力和旋轉力,從而達到骨折的彈性固定[13]。降低固定操作對于股骨壓力的同時保持了良好的固定效果,進而改善了治療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同時,觀察組患者術后恢復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其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其原因推測有二,一是通過彈性固定,在減輕對骨股干壓力和損傷的同時提供了良好的固定效果,進而使得患兒的完全負重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提前;二是彈性髓內釘固定手術損傷較小,因此患兒住院時間較短、術后恢復更快。為證實彈性髓內釘內固定術式對患兒機體的損傷低于傳統鋼板固定,本研究對比了兩組的術中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中引流量和手術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由于僅需要將髓內釘釘入股骨,因此手術切口僅需要2~3 cm便可完成手術,相對于鋼板固定約12 cm的切口,其切口長度顯著減小。由于手術操作簡單,手術時間尤其是縫合時間顯著減少。兩者共同作用使得術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大大降低。患兒的手術創傷更小,減輕了應激反應,進而促進了患兒的恢復。
綜上所述,彈性髓內釘治療小兒股骨干骨折不僅短期療效更優,患兒恢復速率也更快。
[1]von Heideken J,Svensson T,Iversen M,et al.Femur shaft fracture at a young age and the risk of subsequent severe injuries during childhood:a cohort study[J].BMC Pediatrics,2014,14:62.
[2]Kong H,Sabharwal S.External Fixation for Closed Pediatric Femoral Shaft Fractures:Where Are We Now?[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4,472(12):3814-3822.
[3]王 洪,賈 斌,鄭 杰,等.不同手術方式治療股骨干骨折的比較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6):568-569.
[4]王倩倩.股骨干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術前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5A):90.
[5]Kaiser SP,Holland T,Baidoo PK,et al.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of the adoption of 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thetreatment of pediatric femur fractures in Kumasi,Ghana[J].World J Surg,2014,38(11):2818-2824.
[6]Merchant TC,Dietz FR.Long-term follow-up after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and fibular shafts[J].J Bone Joint Surg Am,1989,71(4): 599-606.
[7]廖 瑛,韓 志,王曉旭,等.兒童股骨近端解剖鋼板生物力學及三維有限元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30):5524-5528.
[8]Dickens A.Management of pediatric femur shaft fractures[J]. UNM Orthopaedic Research Journal,2013,2:26-30.
[9]Becker T,Weigl D,Mercado E,et al.Fractures and refractures after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fix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12,32(7):e40-e46.
[10]陳慶雄,蔣家正,李雄杰,等.鋼板與髓內釘固定治療股骨干骨折術后鋼板內固定失敗的效果比較[J].廣東醫學,2013,34(20): 3133-3135.
[11]林均馨,劉玉江,劉澤淼,等.鈦制彈性髓內針內固定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39例[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26(12): 1105-1106.
[12]李麗娥,張志凌.彈性髓內釘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的護理體會[J].海南醫學,2013,24(21):3268-3270.
[13]Kaiser MM,Zachert G,Wendlandt R,et al.Increasing stability by pre-bending the nails in 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a synthetic femoral spiral fracture model[J]. Journal of Bone&Joint Surgery,British Volume,2012,94(5): 713-718.
R726
B
1003—6350(2015)17—2594—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7.0939
2014-12-11)
河南省科技廳資助項目(編號:082102310762)
馬國濤。E-mail:maguotao19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