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姍,蘇順和,許賢照,于洪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0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短篇報道·
外周血管假性動脈瘤超聲表現三例
王曉姍,蘇順和,許賢照,于洪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0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外周血管假性動脈瘤;超聲表現
假性動脈瘤(Pseudoaneurysms,PSA)常與外傷或感染有關。主要病理改變為動脈血管受損,血液自損傷處流出造成血腫,由于其沒有真正的血管壁結構,僅擁有血腫機化形成的瘤壁[1],不易自然愈合,受高壓高速血流持續作用,多數會逐漸變大。一直以來血管造影被認為是診斷血管損傷的金標準[2],MRI幫助明確PSA診斷[3],但超聲檢查可探查破口的位置、大小,瘤體內部血流信號,便于隨訪觀察,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病例一:女,51歲,因“左上臂反復疼痛十余年,近一周加重”于2014年12月至我院檢查。外科查體:左上臂內側可觸及大小約5.5 cm×2 cm的腫塊,輕度壓痛。血常規、左上肢X光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二維超聲所見:左上臂內側距皮下約1.2 cm肌層靠近肱動脈可見一范圍約7.8 cm×1.4 cm的稍低回聲區(圖1),邊界欠清,形態不規則,其內可見散在的無回聲區及強回聲光點。彩色多普勒示:稍低回聲區內可見較豐富的彩色血流信號,為動脈頻譜。超聲診斷:左側肱動脈假性動脈瘤形成可能。MRI提示肱動脈假性動脈瘤形成。
病例二:男,56歲,因“尿毒癥透析2年,近一周胸悶”于2014年7月至我院檢查。查體右前臂發現一直徑約2 cm的腫塊,無壓痛。二維超聲所見:右前臂皮下橈動脈外側可探及無回聲區(圖2),大小約2.5 cm× 2.2 cm,邊界清,壁上可見厚薄不均的低回聲,最厚處約1.36 cm,腔內充滿細小光點呈“云霧樣”流動,可見與橈動脈相通,缺口約0.43 cm。彩色多普勒示:內呈紅藍彩色血流信號;頻譜顯示呈動脈頻譜。超聲診斷:右前臂橈動脈假性動脈瘤伴血栓形成。MRI提示右側橈動脈假性動脈瘤形成。
病例三,女,25歲,因“足底腫物7年余”于2014年7月至我院檢查。二維超聲示:右足底內側可見大小約1.6 cm×1.0 cm的無回聲區(圖3),邊界清。彩色多普勒示:其內可見豐富彩色血流信號,頻譜顯示呈動脈頻譜。超聲診斷:右足底假性動脈瘤。后經手術證實。

圖1 病例一二維超聲圖;

圖2 病例二二維超聲圖;

圖3 病例三二維超聲圖
近年來,各種原因導致PSA的發生率逐漸升高,但發生于肱動脈少見,足底動脈PSA更是罕見。病例一不同于常見PSA,發病過程比較漫長,于發病前20多年曾有外傷史,且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任何臨床表現,筆者推斷,患者當時外傷并未使血管完全受損,是長期動脈血流一直刺激創面,才致PSA形成。病例二為尿毒癥患者,和其他尿毒癥患者一樣,在血液透析治療時,因未行動靜脈瘺手術或不愿意行深靜脈留置導管而直接腕部橈動脈穿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長期反復穿刺易導致橈動脈假性動脈瘤形成。病例三病因不明確,僅依靠超聲表現及手術結果確診。
綜上所述,PSA的超聲診斷應該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應用超聲波對血流的敏感性,探測病變處的血流分布情況、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與周圍血管的關系,必要時進行短時間的隨診復查,再結合病史作出診斷。一般來說,醫源性動脈損傷和單純外傷導致的PSA都能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PSA很難自愈,越早得到確診,對瘤體進行切除手術和動脈修復術越容易,因為此時PSA與周圍組織粘連程度較輕,側支循環尚未豐富;同時早診斷早治療也能避免因瘤體漸大壓迫鄰近組織和瘤體破裂大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
[1]申 景,劉玉娥,唐文桓,等.瘤內及載瘤動脈栓塞治療假性動脈瘤的體會[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9):761-764.
[2]陳洪偉,張雷揚,陳 鑫,等.17例假性動脈瘤診治研究[J].重慶醫學,2013,42(30):3634-3635.
[3]劉建寅,石國明,張友樂,等.四肢假性動脈瘤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4,3(3):230-232.
R732.2+1
D
1003—6350(2015)17—2640—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7.0960
2015-01-21)
王曉姍。E-mail:wanghappyda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