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球,張秀瓊,范春玲,盧鴻雁,林 展
(海南省平山醫院臨床心理科,海南 五指山 572299)
五指山地區黎族和漢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
陳大球,張秀瓊,范春玲,盧鴻雁,林 展
(海南省平山醫院臨床心理科,海南 五指山 572299)
目的 了解海南省少數民族地區黎族和漢族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提出干預對策。方法對五指山市三所中學初中部8個班的134名黎族學生和94名漢族學生采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進行調查,各個項目的問卷采用Liken 5點記分法,采用SPSS15.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228份心理健康量表中,各因子分程度均為無至偏重,無嚴重等級。從性別來看,女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評分均明顯高于男初中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民族來看,黎族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評分均明顯高于漢族初中生,差異亦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女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上不如男初中生,黎族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上不如漢族初中生,應該采取相應干預措施。
心理健康量表;黎族;漢族;初中生
隨著社會環境競爭的激烈和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各種不可預見性的社會應急事件頻繁發生,心理衛生問題日益突出[2]。據有關調查研究資料顯示,我國目前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約有3 000萬人正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3]。生活地域環境差異對兒童發育具有重大影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4]。筆者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在五指山市綜合治理辦公室的統籌指揮下,對黎族和漢族青少年提出學校心理健康輔導服務幫扶計劃,本文就五指山地區中學初中部黎族和漢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現將其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的干預措施。
1.1 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抽取五指山三所中學初中部8個班共338人,其中男生145人,女生193人;漢族134人,黎族169人,其他民族共計35人。
1.2 調查方法 共發放《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338份,回收318份,其中有效258份。有效問卷中男生113人,女生145人;漢族94人,黎族134人,其他民族30人。根據研究需要,排除其他族別,只對黎族、漢族兩個族別進行研究。《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共有10個題項,包括強迫癥狀因子、偏執因子、敵對因子、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慮因子、學習壓力因子、適應不良因子、情緒不平衡因子、心理不平衡因子,每個項目下按照“從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5種程度分別記分并統計。問卷采用Liken 5點記分法進行評定,評定前認真解釋指導語,團體施測,其中分值越低,心理越健康。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28份心理健康量表總均分及各因子分程度等級分布 結果顯示,228份心理健康量表中,從無及輕度占大多數,各因子分程度均無嚴重等級。提示該地區中學生心理基本健康,無明顯心理疾病,見表1。

表1 228份心理健康量表總均分及各因子分程度等級分布(人)
2.2 黎族和漢族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評分比較 結果顯示,黎族和漢族組內性別比較,女性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評分均明顯高于男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漢族組間同性別比較,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黎族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評分均明顯高于漢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黎族和漢族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評分比較(分,-x±s)
學生時期,青少年正處于人生心理和生理急劇發展的時期,心理情緒變化不穩定,對人對事的認識也不成熟,很容易被外界環境不利因素所困擾而產生心理衛生問題[5-6]。諸如學習壓力、網絡成癮、環境適應、同伴關系、早期戀愛、家庭養育方式及社會不良習氣等等,都可能成為損害這個年齡段群體心身健康的因素。青少年情緒障礙、品行障礙等是常見的較嚴重的問題,而分離焦慮、社交焦慮及考試前緊張等等也是常見的心理現象[7-10]。有資料顯示我國在校學生中存在心理問題者達20%以上。近幾年來,大、中、小學院校里不斷傳出打架斗毆、自殺自傷及殺人事件,如“馬加爵事件”就是典范。
本研究通過比較中學初中部黎族與漢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來探討具體的中學生心理障礙內容。調查結果顯示:228份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評分從無及輕度占大多數,各因子分程度均無嚴重等級,提示該地區中學生心理基本健康,無明顯心理疾病;從性別來看,女性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評分均明顯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民族來看,黎族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評分均明顯高于漢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的差異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漢族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大部分在本地漢族學校就讀,而黎族學生小學往往就讀本地學校,在初中時才會集中到縣、省中學就讀,加之生活習俗的改變,基礎教育及相關綜合素質教育條件落后于漢族地區,往往難以適應,所以黎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普遍不如漢族學生。而男女性別上的差異,可能與海南黎族族地區“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傳統觀念有關[11-13]。一些村民仍認為男生無論如何,肯定要讀個初中;女孩子則不同,讀不讀書無所謂。因此家長對女孩子的教育較為嚴苛,女生群體在就業、考學壓力上往往會較男生大,但其具體的原因尚有待深入的研究證實。
近年來,我省民族地區中小學在改善和提高學生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部分中學已建立了學生心理衛生服務機構,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咨詢[14-15]。針對本研究中所出現的心理疾病,有必要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1)每學期安排專業心理咨詢人員到學校進行心理輔導科普講座,現場回答師生的心理疑難問題。形式如家長講堂、教師輔導講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等,目的是幫助學生維護心理健康、提高素質,解決學生常見心理難題,為學校管理提供相關協助。(2)為在校學生及老師提供心理測量服務,進行心理健康篩查,以了解在校學生及老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提供學校領導第一手管理資料。(3)協助建立學校心理輔導室,指導學校心理輔導老師開展工作,指導學校建立起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安排其參加專業培訓,組織學校心理輔導老師的專業交流和督導。(4)到學校進行義診,針對心理測量篩查出的異常個案優先輔導,優先安排學校師生的個案心理咨詢,必要時建議轉送專科醫院治療。(5)建立長效服務機制,如開設心理咨詢熱線及心理門診,海南省平山醫院負責安排專業人員在線解答合作學校師生的心理問題。(6)指導學校設立科普宣傳欄,針對目前常見的心理衛生問題,如網絡成癮、考試焦慮的識別與應對、人際關系的處理、情緒管理、親子溝通等問題,提供科普資料及音像宣傳教育產品;指導學校舉辦心理健康活動周或系列活動月等,從而從整體上完善初中生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黎、漢族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上存在明顯差異,且男女間也有一定的不同。因此全面了解各族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并給予合理的干預,對我省民族教育衛生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趙凌燕.中學生應對方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心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9):1000-1003.
[2]喻愛軍.提升黎族女性心理健康的社會性救助策略[J].科教導刊, 2013,29:161-163.
[3]賈月亮,賈月明.黎族大學生UPI調查分析[J].商,2014,5:269, 238.
[4]王潔黨,梁雪霜.在新課改背景下體育舞蹈教學對黎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瓊州學院學報,2011,18(2):97-99.
[5]原獻學,申自力,崔建華,等.海南黎族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與對策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1):155-156.
[6]王 瑜,廖蘇蘇,劉帥東,等.海南兩個黎族社區男女村民性和生育觀念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6(2): 125-130.
[7]原獻學,申自力,崔建華,等.海南黎、漢族學生SCL-90結果對比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5):336-336.
[8]張 遼,張雅玲.海南黎族初中生個性心理特征的調查及陽光體育干預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5):9-10.
[9]張 遼,楊慧卿.海南黎族青少年個性心理特征及陽光體育干預研究[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6(1):116-118.
[10]涂剛鵬,陳思蓮.海南黎族原始宗教信仰形成原因及其特征探析[J].前沿,2010,19:140-143.
[11]涂剛鵬,陳思蓮.論海南黎族原始宗教信仰[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9(1):12-16.
[12]趙少雄,陳 凡.黎族鄉村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動機的調查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4,11(4):111-113.
[13]孫計金,盛 彥.黎族小學生身體形態發展狀況調查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29(4):148-150.
[14]孫計金,盛 彥.海南黎族少兒身體機能狀況的調查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2,24(16):57-57.
[15]柳賢勤,史金端,黃惠宇,等.海南黎族地區中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分析[J].海南醫學,2013,24(6):906-908.
R195
D
1003—6350(2015)17—2638—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7.0959
2015-01-21)
陳大球。E-mail:DAQIU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