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微
倫敦城市公墓坐落在東倫敦埃平森林附近。這一面積達200英畝的綠地于1856年開發為公墓,可以說是英國甚至是歐洲最大的公墓。這里綠樹環繞、靜謐安詳,墓碑上的青苔訴說著歷史的綿長。
盡管75%的英國家庭選擇火葬,但是很多人還是愿意土葬,而且有些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也傾向于土葬。2013年的一份調查顯示,英國近一半墓地將在未來20年內用完。面臨墓地危機,一些居民不得不去鄰近地區尋找墓地。將逝去的親人埋葬在異地會給家人以及親屬們帶來諸多不便,尤其是對那些經常拜訪墓地的親屬。而且,親屬們很有可能無法埋葬在同一塊墓地,這又會帶來其他問題。
過去5年,倫敦城市公墓進行一項在英國尚屬新鮮而且大膽的活動——通過重新使用75年以上墓地的辦法來應對倫敦迫在眉睫的墓地危機。倫敦城市公墓管理者加里·伯克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所謂重新利用就是循環使用舊墓地,把舊的遺體往縱深處埋,新的遺體埋在舊的之上。在倫敦金融城和大倫敦地區,當地政府有立法允許回收使用超過75年的墓地。
在重新利用后的墓地上,你會發現那座歷史久遠的墓碑一面刻的是埋葬于1902年的逝者的名字,而另一面則是最近幾年剛入葬者的姓名。倫敦城市公墓是英國目前對舊墳墓進行大規模重新利用的地方。5年來已有1000個重新利用墓地的案例。
據伯克斯介紹,如今在這里進行的墓葬有60%是重新利用舊墓地,部分原因是價格能便宜不少。相比傳統的墓葬而言,重新利用舊墓地可以節省4000-9000英鎊。此外,更重要的原因還包括地理位置合適,或者說墓地的類型比較合適等。但專家表示由于法律規定非常復雜,倫敦的這一做法很多地區的墓地管理者無法效仿。
倫敦城市公墓在維多利亞時期設立的原因就是為解決當時老金融城的墓地危機。十八、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大量人口從村莊和城鎮向大城市遷移。此前,大多數人居住在農村,死后葬在當地教堂墓地。隨著城市人口膨脹,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開始在城市郊區修建大型墓地來容納新涌入的城市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