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 吳 婷 楊春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園地,教師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核心關鍵。教師職業的內涵決定了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是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卻相對滯后,出現了一系列引發社會關注的問題。師德師風建設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如何加強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促進教師以德修身、廉潔執教,已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課題。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然而,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主義時代向大眾化和普及化轉型,學生規模日益增多,教師隊伍日益擴大且整體趨向年輕化,部分教師在師德師風方面呈現出一些不容忽視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1.未及時更新專業知識。部分年長教師在專業教學方面,缺乏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和新觀點,影響到知識的更新,十年如一日使用同樣的教材,按照同樣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以某大學電子商務教師為例,在教本科學生上課的時候用的電子課件,竟與四年后教碩士研究生時候用的電子課件完全一樣;在講到電子商務發展案例的時候,也是用四年前的案例,完全未作任何改進,部分本科與碩士研究生時期都選修這位老師所擔課程的學生對此老師印象深刻,此事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此老師的評價。此外,部分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尤其缺乏創新,照本宣科,枯燥單調,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互動,講課時對著課本或電子課件宣讀。有學生戲稱晚上熬夜玩游戲,白天上課好好睡覺,一覺醒來老師已經講完一章內容了。可見,未及時更新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會直接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大大影響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2.一味追求科研成果。科研一直被看作高校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對于教師而言,科研是其職稱職務晉升、聘用的一項重要依據,這也無形中加大了教師的科研壓力。對于已經具備高級職稱的老同志而言,深入科研可以為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和獎勵;對于青年教師而言,深入科研積極申報課題、發表更多的論文,有助于其職稱職務晉升。然而,教師們片面追求科研,卻帶來了一系列負面現象,如論文數量增多了,但論文的質量卻鮮見提升;學校的科研成果表面上不斷增長,但教師教書育人的質量日漸下滑,課堂中出現了自由散漫現象;教師們將工作重心放在追求發表論文和申請項目課題方面,出現嚴重的攀比心理,嚴重影響了教師團隊的凝聚力。可見,高校教師在工作過程中,應以教學為主,科研為輔,緊抓教書育人,提高科研質量。
3.師生缺乏溝通互動。“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基本工作和職責。教師既要傳播科學理論知識、解答學生的疑惑,更要傳授為人處世、做人之道。有的院校,教師上課時候自顧自講課,不理會學生在下面干什么,也不會給學生提問或關心學生有無聽懂,更不會給學生考勤,下課即刻走人,一個學期下來,教師不清楚自己帶的是哪個班級,學生不知道該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是誰;有的院校,特別是其分校區,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遠離城市中心,教師上下班需要借助學校的通勤車接送,大部分教師上課則來,下課即走,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和精力與學生交流;有的院校,一名教師需要同時承擔多門課程和多節課程,以某高校某專業教師為例,該教師同時承擔了同一班級的三門專業課程,學生戲稱:“我們班有一半的課程都是這個老師負責,這個老師真厲害”,結果導致該班學生對此教師產生審美疲勞,上課缺勤率高,該教師也因工作壓力無心與學生溝通,使得教學效果明顯欠佳。諸如此類的現象,使得教師忽視了與學生的課程交流和思想教育,導致授業與解惑相脫離、教書與育人相脫離。
4.部分教師職業道德有待提升。“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句名言強調了一名教師需要有崇高的道德才能身為示范。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作生活壓力的加大,部分教師的職業道德逐漸出現下滑的跡象。2015年1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精神座談會上表示,高校教師必須守好政治底線、法律底線、道德底線。部分教師上課疏于對課堂的管理,對教學不負責任,對學生不負責任,把大學課堂當做情緒宣泄、發牢騷、泄怨氣的舞臺,把中國當成負面典型的案例庫,毫無理由根據地攻擊誹謗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隨意散布各種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言論,把各種不良情緒傳導給學生。諸如此類的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大學課堂的神圣和權威,大學教師應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在政治思想上要過硬,從教學、思想上提升職業道德。
由此可見,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高校的健康發展,我們應把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作為當前高校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當前,應將“熱愛教育”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起點,將“關愛學生”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切入點,將“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重點。
1.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育人環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首先,必須有相應的制度做保障,制度對教師的行為具有規范、約束作用。必須不斷完善對教師的評價考核體系,在教師職稱晉升、年終評優、績效考核等方面實行一票否決制,使教師對高校三尺講臺產生敬畏感,不敢違、不能違,并不斷強化教師的政治責任意識,大力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職業道德素質。其次,加強引導教師樹立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職業理想,堅持以人為本,尊重、關心、愛護學生;建立激勵機制,對師德高尚、業績突出的教師給予物質、精神的雙重獎勵并大力宣傳。再其次,建立健全教師師德師風檔案,將教師在師德師風方面的表現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存入個人檔案,實現師德師風考核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2.樹立正確的教育職業觀念。作為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第一,教師必須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熱愛黨、尊重黨,熱愛教師職業,充分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示范性,熱愛、尊重學生,與學生和諧平等相處,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關心學生的學習能力及需要。第二,教師應充分認清教書育人的職責,鞠躬盡瘁,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結合各類高校的特征,培養滿足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人才。第三,教師必須愛崗敬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努力為學生樹立榜樣。“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呵護學生,既是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也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梁。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應該做學生的益友。
3.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作為站在科技前沿的高校教師,要做到教書育人,就必須與時俱進,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樹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理論,不斷獲取科技前沿資訊,豐富教學內容體系,更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系統;加強自身綜合素養,正確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扎實推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精神,給學生傳播正面信息和正能量;養成反思慎獨的習慣,反思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活動,“吾日三省吾身”的習慣,有助于使教師自我修養達到理想的境界。正如孔子主張的“君子獨處而慎行”,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
高校要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學校的一項全局性、長期性的工作,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制度并落到實處,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育觀,讓教師不斷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做到以德修身、廉潔執教,真正成為學生“傳業授道解惑”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