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永軍
文化旅游應成為西安首建中心
?文/本刊記者 張永軍
西安的古都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具有世界性與唯一性。如何將西安打造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內陸型改革開放的新高地?西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陜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白永秀教授認為,在西安自身定位“一高地六中心”的總體思路下,應該首建西安為文化旅游中心。而打造這個中心要以自身建設為根本提升核心力。
在3月28日國家發布的“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中,西安被確定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西安將自身定位為“一高地六中心”。但在實質性實施階段,選取哪個中心建設作為戰略突破口率先落地實施?
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一高地六中心”的總體思路,早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一戰略構想的2個月后就已出爐,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開放高地的總定位也得到中央認可。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絲綢之路經濟帶被表述為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在此前西安市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實施方案》中,明確將著力打造“一高地六中心”,都充分考慮了西安自身的優勢特色與建設愿景。但在實質性實施階段,選取哪個中心建設作為戰略突破口,匯聚合力率先落地實施,考驗著決策者對全局與重點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戰略突破口的選擇要基于三個方面的綜合考量:一是對全局的帶動性,它的發展是否在自身提升的基礎上,能廣泛影響并有效促進其他領域關聯性成長;二是開展的難易度,這不光影響到戰略實施初期的整體進度,也影響人們的合理預期與積極性;三是后期的成長性,戰略突破口要在啟動后像滾雪球一樣具有高成長性,快速成為具有一定規模影響的亮點領域。”西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陜西永秀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白永秀教授如是分析。近期白永秀教授領銜完成了《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旅游中心》課題研究工作,但圍繞著這一問題的深入探索并沒有結束。
鏈接
2014年6月,啟動《西安市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戰略規劃》國際招標,今年3月1日《戰略規劃》通過了專家評審。規劃描繪出了一大戰略、兩大定位、三大目標、四大抓手、五大平臺、六大中心的“123456”宏偉戰略藍圖。“一大戰略”就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兩大定位”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和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三大目標”就是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歐亞合作前沿城市、開放型體制機制創新城市;“四大抓手”就是自由貿易區、中新合作項目、國際內陸港、歐亞論壇綜合園區;“五大平臺”就是國際合作平臺、科教創新平臺、經貿物流平臺、金融服務平臺、文化交流平臺;“六大中心”就是金融商貿物流中心、裝備制造業中心、能源儲運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發中心、高端人才培養中心。
經過研究發現,文化旅游中心建設滿足以上三個條件的系統要求。白永秀談到:文化旅游對全局的帶動性十分顯著,一方面是旅游產業本身“吃、住、行、游、購、娛、健、體、閑”九位一體的全要素拉動,另一方面更是文化旅游根植于精神深層次的文化性,是通過旅游活動為載體的隱形文化交流與柔性傳播;其次,西安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批發展旅游產業的大城市,其旅游產業化水平、旅游基礎設施、綜合管理服務能力都具備了相當實力,30多年區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的發展基礎也相對降低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性文化旅游中心的難度與門檻;最后,文化旅游產業的高成長性在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早已印證,而在經濟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更加凸顯,尤其是傳統制造業普遍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以文化旅游為代表的服務業發展值得期待。
西安的古都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具有世界性與唯一性,白永秀教授認為西安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不甚樂觀,甚至長期處于“沉睡”狀態。縱然西安擁有三千年的建都史和世界現存最完整的古城墻,但由于缺乏科學規劃、無序建設,導致西安的古都文脈漸行漸弱。
“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文化旅游中心,要以自身建設為根本提升核心力。”西安文化旅游的發展,既要立足當下,更應著眼中長期,打造繼兵馬俑之后,具有國際影響力和重大引領作用的新增長點。白永秀指出,“西安的古都資源十分寶貴,抓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旅游中心的難得機遇,以體驗式旅游為載體全面恢復古都風貌,將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關鍵是要圍繞現存城墻,打造若干復古區域,精心謀劃,科學建設,使其成為西安古都體驗游的核心,然后整合聯動大雁塔、大明宮、大唐西市、東市等零散的古都文脈資源,聯合打造以世界最大古都體驗游基地為核心的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白永秀解釋道,“對于復古區域的打造,要首先以五街三區為突破,即以西華門、中山門、尚武門、含光門、文昌門等古城門連接為基礎,建設恢復復古街道,并以此將皇城核心區域、伊斯蘭區域、京兆驛站區域(馬廠子區域)等連接起來,局部呈現古都風貌,限制機動車的通行,并通過馬車、步行等古代生活景象將古都的氣氛烘托出來。”
面對如此“宏偉”的計劃,可行性有多少呢?白永秀認為,古都體驗游基地的打造是一項著眼西安文化旅游中長期發展的大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30年、50年,也許更長,所以就必須從大戰略的高度思考、從總覽全局的角度謀劃。
絲綢之路區域旅游合作在理論界得到過充分討論,在政府部門實踐中也方興未艾。從西北旅游協作區會議到新絲綢之路旅游市長論壇,旅游合作一直是絲綢之路區域旅游發展的主基調。作為國際性的文化旅游中心,加快區域旅游的整體性發展是其重要職能。但與傳統觀點不同的是,白永秀認為區域旅游合作并非是第一選擇,他給出的對策是:區域旅游聯動。
“旅游合作與旅游聯動的根本區別在于協調旅游經濟主體間的機制差異,即協同與傳導。由此影響決定了旅游合作與旅游聯動在行為主體、利益導向、效用時限與對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的區別。”旅游合作由于其要協調各方利益,大多數都要由政府出面強勢主導,通過制度、章程、合同等保障推行,表現出一事一議的短期性。旅游聯動關鍵要在于形成傳導機制,實現旅游經濟主體間利益均沾、風險共擔、共進共退的發展格局,因此只能由政府進行有限引導,主要由市場主體自愿形成長效性的市場機制實現其功能。
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經濟主體間的發展水平不均、差異明顯、空間跨越大,如果僅由政府主導出面進行旅游合作,不僅有“拉郎配”之嫌,也難以深入實際層面。政府應以政策法規協調、管理服務銜接、基礎設施完善等旅游管理服務便利化為邊界,讓企業作為聯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旅游發展的主體,實現真正的長效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