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少鵬,肖偉利,李國鋒,胡建軍
(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廣東 佛山 528100)
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葉腦挫裂傷治療中的應用
元少鵬,肖偉利,李國鋒,胡建軍
(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廣東 佛山 528100)
目的探討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葉腦挫裂傷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1年2月至2014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雙額葉腦挫裂傷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給予持續顱內壓監測,比較顱內壓≤40 mmHg、41~60 mmHg、>60 mmHg患者的預后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顱內壓為41~60 mmHg和>60 mmHg患者的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高于≤40 mmHg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持續顱內壓監測能夠有效評估患者預后,在雙額葉腦挫裂傷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作為制定治療方案及干預措施的重要依據。
持續顱內壓監測;雙額葉腦挫裂傷;臨床意義
雙額葉腦挫裂傷是一種較為特殊的腦挫裂傷,腦組織損傷面積大,腦水腫持續時間長,易發生顱內壓力持續嚴重增高,進而導致中央型腦疝,引起中樞性呼吸、循環異常等臨床表現,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該病早期可無重癥表現,多數可表現為較輕的臨床癥狀,神志清,生命體征平穩。而隨著傷后時間的推移以及腦水腫的加重,病情嚴重程度呈明顯加重趨勢,逐漸出現意識障礙、煩躁,甚至心跳呼吸驟停等危重情況[2]。因此,細致、動態的觀察對降低患者病死率與致殘率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為了探討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葉腦挫裂傷中的應用價值,筆者回顧性分析了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月至2014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雙額葉腦挫裂傷患者8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齡18~69歲,平均(44.3±19.8)歲。受傷至就診時間1~18.5h,平均(7.9±5.8)h。受傷原因中,高空墜落傷19例,車禍傷39例,撞擊傷12例,其他受傷原因10例。顱內壓水平:<15 mmHg(1 mmHg=0.133 kPa)者16例,15~20 mmHg者16例,21~40 mmHg者18例,41~60 mmHg者18例,>60 mmHg者12例。本組患者均除外其他影響顱內壓水平的疾病,頭顱CT檢查均確診為雙額葉腦挫裂傷。所有患者入院時均無瞳孔散大,其中合并硬膜下血腫12例,硬膜外血腫9例,腦內血腫3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持續顱內壓監測,顱內壓監護儀采用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Codman單參數顱內壓監護儀,根據監測所得顱內壓結果制定治療措施,給予合理干預,根據所監測顱內壓最高值進行分段分析,比較顱內壓≤40 mmHg、41~60 mmHg、>60 mmHg患者的預后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率。
1.3 判斷標準 采用GOS評分標準對患者進行預后評價:1分為死亡;2分為植物生存;3分為重度殘疾且日常生活需要全部依靠他人照顧;4分為輕度殘疾且日常生活部分需要依賴他人照顧,但能夠獨立生活;5分為恢復相對良好,僅存在輕微障礙。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顱內壓水平患者預后比較 顱內壓41~60 mmHg和>60 mmHg患者植物生存率與死亡率均明顯高于≤40 mmHg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顱內壓不同水平患者的預后比較[例(%)]
2.2 顱內壓不同水平患者并發癥比較 顱內壓>60 mmHg與41~60 mmHg患者肺部感染、腦疝等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高于≤40 mmHg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顱內壓不同水平患者并發癥比較[例(%)]
雙額葉腦挫裂傷在腦挫裂傷中屬于受損面積較大的一種類型,大部分為對沖傷,以枕部受力所致的對沖傷最為常見[4]。主要特點是早期癥狀不明顯,入院時多神志清楚,病情較輕,給予頭顱CT檢查多表現為中線無偏移,血腫位于雙側額葉,早期出血量較少,但血腫周圍可發生腦水腫的進行性擴大,雙側腦室額角明顯受壓,部分甚至消失[5]。因腦組織損傷面積較大,導致腦水腫的發生率與腦損傷程度較高,隨著受傷后時間的推移,腦水腫的表現逐漸顯現,患者頭痛癥狀逐漸加重,給予甘露醇脫水治療可暫時緩解病情,但停藥后癥狀可再次加重,常表現為病情突然加重、惡化,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6]。額葉受傷后,患者常伴有情感方面障礙,包括抑郁、焦慮、感情淡漠、攻擊性強、煩躁不安等。病情惡化時短時間內可出現昏迷、雙側瞳孔散大及對光反射消失、呼吸節律改變、甚至呼吸心跳驟停、形成腦疝[7]。在對該類型患者的治療上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對患者進行持續的監護十分重要。治療過程中不僅要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對患者病情變化反映價值較高的其他指標進行監測是重中之重[8]。顱內壓是反映腦水腫發生與發展的重要指標,對顱內壓進行細致的持續監測可有助于了解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發展與轉歸[9]。
持續顱內壓監測是利用顱內壓測量儀與顱內壓連續進行監測與記錄,可對患者顱內壓進行動態觀察,及時準確的反映患者瞬間顱內壓的變化,根據監測結果提供診斷幫助,判斷病情,指導治療,估計預后[10]。持續顱內壓監測可及時了解繼發性腦水腫的發生與發展情況,是否伴有遲發性顱內出血顯現。持續顱內壓監測對治療中應用脫水劑具有指導意義,目前治療中甘露醇的使用劑量多憑借經驗,應用過強可造成水電解質紊亂,發生急性腎衰竭,大量反復使用后效果下降,易出現顱內壓反跳現象。同時進行持續顱內壓監測,可根據顱內壓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11-12]。
本研究中,通過持續顱內壓監測及對比分析,顱內壓>60 mmHg與41~60 mmHg患者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高于其他三個節段患者(P<0.05)。也就是說,顱內壓越高,患者病死率、植物生存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就隨之增高。提示治療過程中顱內壓存在報警閾值,肯定了顱內壓監護對患者預后評估以及指導治療方案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葉腦挫裂傷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夠有效評估患者預后以及并發癥情況,可作為制定治療方案及干預措施的重要依據。
[1]徐 裕,周新民,徐偉東,等.有創顱內壓監測在顱腦外傷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08,19(4):110-114.
[2]邱平華,黃正華,林孟強,等.大劑量甘露醇聯合甲強龍在嚴重腦挫裂傷腦疝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8): 1229-1230.
[3]吳雪海,高 亮,胡 錦,等.顱內壓監測指導雙額葉腦挫裂傷高冠狀開顱腦挫裂傷清除術79例[J].中華創傷雜志,2013,29(2): 103-106.
[4]張桂運,海 艦,詹 青.顱內壓監測在硬膜外血腫合并腦挫裂傷患者中的應用[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3(3):85-86.
[5]朱青峰,王國芳,周志國.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葉腦挫裂傷致中央型腦疝救治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 (14):39-41.
[6]曾令勇,劉 陽,吳貴強,等.甘露醇對雙額底腦挫裂傷遲發性腦水腫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4):42-43.
[7]馮 斌,蔡 明,朱紅玉,等.顱內壓ICP監測指導實施標準去大骨瓣減壓術時機對顱內多發腦挫裂傷患者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5):23-25.
[8]Soustiel JF,Vlodavsky E,Milman F,et al.Improvement of cerebral metabolism mediated by Ro5-4864 is associated with relif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mitochondrial protectve effect in expertmental brain injury[J].Pharm Res,2011,28(11):2945-2953.
[9]江建軍,鄭海燕,林靜輝,等.無創顱內壓監測在雙額葉腦挫裂傷中的應用[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1,34(17):44-46.
[10]Dong JR,Cai XJ,Wang B,et al.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for special patterns of fronal lobe contusions[J].Chin J Traumatol, 2010,13(1):51-54.
[11]朱青峰.預見性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雙額腦挫裂傷體會[J].疑難病雜志,2013,1(1):51-53.
[12]廖曉靈.雙額葉腦挫裂傷的治療策略[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2,11(6):545-546.
R651.1
B
1003—6350(2015)23—3535—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3.1278
2015-04-03)
朱建平。E-mail:jping.zh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