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參天大樹,為我遮風擋雨——這就是父親,這就是母親,這就是家。
不幸的人,父母已遠走,滿懷的愛無處投遞;幸運的人,父母健在,羊羔跪乳,烏鴉反哺。本刊在 “情感”版組推出“我的父親母親”名人專欄,邀請各領域名家、名人,以他們飽蘸激情的筆觸,書寫感人至深的父母情。
如果你也有與父親母親難以忘懷的情感故事,歡迎來信來電,與大家分享至愛天倫。
(來信來電信息見本刊目錄頁。)
我的小孫子豆豆、點點、丁丁喜歡看電視臺藝術品收藏節目《尋寶》和《鑒寶》。有一次,他們看到畫面上許多人捧著“傳家寶”,請專家鑒定,就問:“太奶奶有沒有留下什么‘傳家寶?”充滿童真童趣的提問,引發了我對“傳家寶”內涵的思考。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傳家寶”指的是“家庭里世代相傳的寶貴物品”。人們通常把祖輩傳下來的玉石珠寶、名人書畫、古代陶瓷、金銀飾品當做“傳家寶”。母親張秀芳生于1920年,小時候家里很窮,沒有上過學。成家后生了我們兄弟姊妹5人。由于我父親過世得早,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們拉扯大,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難有積蓄。三年前,母親不幸病逝,臨終沒有留下房產和寶貴物品,但并不意味著沒有留下“傳家寶”。我認為“傳家寶”應該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型傳家寶”;一類是“非物質傳家寶”。母親一生善良,養育了一群善良的兒孫;一生勤勞,養育了一群勤勞的兒孫;一生厚道,養育了一群厚道的兒孫;一生爭氣,養育了一群爭氣的兒孫。母親至少為我們兄弟姊妹留下4件“非物質傳家寶”——
第一 “坐得端、行得正”
我們小時候,母親十分重視家庭禮儀教育,這種教育是從糾正坐姿、站姿開始的。母親對我們兄弟姊妹說:“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薄氨持鴷辖?,兩眼要往前看,不能搖頭晃腦、左顧右盼?!蹦赣H還說:“一輩子都要坐得端、站得直、行得正!”
2002年4月20日上午,第八屆三門峽國際黃河旅游節開幕式在三門峽市體育館舉行。應市委、市政府邀請,我同幾位省、市領導坐在主席臺上。散會后一進家門,母親就對我說:“電視轉播我看了,幾個小時,你都坐得很直,沒有斜靠在椅子上。”我這才知道,盡管我已年逾花甲,母親依然注視著我的坐姿。2004年4月15日,我應邀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作專題演講。學生見我兩個多小時端坐不動,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是不是當過兵?”我說:“沒有?!睂W生接著問:“你是不是參加過軍訓?”我說:“對不起,沒有?!睂W生又問:“那你的坐姿為什么像個軍人?”我說:“這應該歸功于我的老母親。從小母親就要求我們坐得端、行得正,堅持的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
第二 “吃虧是?!?/p>
母親常說:“寧虧一尺、不占一寸?!薄俺蕴澣顺T冢蕴澆凰闵怠!薄爸灰慌鲁蕴潱窌阶咴綄挕!睘榱俗屛覀冃值苕⒚妹靼走@個道理,母親還向我們講述了年輕時分家的一段往事:
母親說:“我16歲進了南家的門兒,有人嫌我娘家窮,提出分家。主持分家的舅舅、姑父問我:‘你想要家里哪些物件?我說:‘一張公公婆婆的照片、一尊公婆留下的彌勒五子坐像、一個被面兒、一個包袱皮。舅舅和姑父問:‘要被面兒和包袱皮干什么?我說:‘用被面兒包公婆的照片;用包袱皮包彌勒五子。舅舅和姑父又問:‘你們準備要多少間房子、多少地?我說:‘房子一間不要,地一壟不要。身外之物,要多少是個夠?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強!”
母親對我們說:“‘利是害、人人愛。許多人都知道‘不義之財不是個好東西,可就是想不開,不舍得丟,到頭來倒了大霉?!蕴澣顺T?,道理就在這里!”
“吃虧是福”的理念已經融入母親的日常生活。前些年,母親在農村居住。我們家勞力少,口糧有時接續不上,母親就到鄰居家借面。鄰居大嫂對我妹妹亞玲說:“嬸子是個好人,借面時是一平碗,還面時是一滿碗;借雞蛋時是小個兒的,還雞蛋時是大個兒的。嬸子總不肯讓別人吃虧!”
2011年3月7日凌晨,接到母親病危的電話,我當即從北京趕回三門峽。母親在生命垂危的時刻,把我們兄弟姊妹5人叫到床前,交代后事。母親說:“生前你們盡了孝,后事不能鋪張,要辦得簡單。你媽這一輩子不愛財,就要個臉面。你們絕不能借為我辦后事,占村里人的便宜。咱家不設禮桌、不收禮金。人家來幫忙,是看得起咱,要請人家吃頓飯,菜要做得好一點,多放些肉,叫鄉親們吃熱、吃飽。誰要是敢收鄉親們的錢,就不是我的好兒孫!”
我們含淚記下母親的遺言。我們知道,母親是在告誡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占別人的便宜。不怕吃虧,朋友就會多一些,生存環境就會好一些,煩惱自然會大大減少。“吃虧是福”,這句家訓讓我們兄弟姊妹終生受益。
第三 “吃得苦中苦,黃土變成金”
母親常說:“糖水里泡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有苦也有甜,苦盡甜才來?!薄皩幊陨賮砜?,不受老來貧。”母親的一生,是吃苦受累的一生。上個世紀60年代三年困難時期,村里許多人家吃不飽。有一次我從學校回到家,看到母親吃榆樹皮做成的餅子。母親還拿出幾個白菜根,說:“扔了可惜,仔細嚼,后味兒有點甜?!蔽覀兗业姆孔幼湓诖蹇诟咂律?,院子里沒有井,母親每天要從幾百米遠的水渠挑水,上坡下坡非常艱難。當時還種著幾畝地,母親家里地里兩頭忙。鄉親們對我母親說:“你咋那么傻,把幾個孩子都送出去上學,自己一個人在家里受罪!”我是家里的長子,不忍心看著母親受苦,就對母親說:“媽,我不想上學了,想幫你干活養家?!蹦赣H聽了,一改平日的溫柔,生氣地說:“你們5個,你是老大,不好好念書,就是最大的不孝!考不上大學不怪媽,考上的,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們讀到畢業!”
在母親的熏陶下,我們兄弟姊妹漸漸養成了吃苦的習慣。1986年1月14日,我擔任了新華社總編輯室總編輯,后來又被任命為新華社總編輯。在這個吃苦受累的崗位上,苦熬了7899個日日夜夜,不能說不累。之所以從不抱怨,一個重要原因是從小養成了吃苦的習慣?!翱嘀杏袠?、以苦為樂、樂在苦中”,這是我從母親言行中悟出的生活智慧,也可以說是一種生存境界。有了這種苦樂觀,就可以做到“身苦心不苦、身累心不累”。
第四 “得理要讓人,
不能得理不饒人”
母親常說:“做人要善良、寬容、厚道。”“看別人不順眼,是你自個兒身上有毛病。”“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要事事跟人計較?!薄袄硪?,心要寬,氣要和。”遵從母親的教誨,我們漸漸悟出與人和諧相處的寬容之道。1990年5月10日,是我48歲生日,馬年又是我的本命年。盡管我不擅長作畫,還是提筆畫了一幅《駿馬圖》,并題寫了法國作家莫羅阿的一段名言:“凡是樂觀主義者,雖然經過失敗與憂患,而自始至終抱著信賴人生的態度的人們,往往都是由一個溫良的母親教養起來的?!蔽蚁胗眠@幅《駿馬圖》,表達我們兄弟姊妹對母親的崇敬與感激之情。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一個人的后半輩子均由習慣組成,而他的習慣卻是在前半輩子養成的?!蹦赣H把好習慣傳給了我們,如今,我們要把這些好習慣傳給兒孫。
2009年9月28日,我和老伴帶著兒子、兒媳和豆豆、點點、丁丁回三門峽給母親過90歲生日。回到北京以后,我編寫了兩本家庭內部讀物:《歡慶母親九十華誕紀實》和《故鄉不能忘》。我特意把“母親語錄”寫到書里,讓孫子、孫女熟讀、熟記,并常常對照,力求做到。比如,為了讓小孫子“坐得端、行得正”,我和老伴讓點點擔任家庭坐姿監督員。吃飯時,如果有人坐得歪歪斜斜,不用多費口舌,只要說一聲“太奶奶”,3個小孫子就會立即調整坐姿。
母親沒有留下物質型傳家寶,卻用一生的言行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胺俏镔|型傳家寶”是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是世代相傳的家風、門風。只要孝心依舊,只要家風不敗,母親就會繼續守護著她的兒孫,因為她留下的“治家格言”已經刻在家人的腦海里,家內家外,一言一行,都映射著母親的影子。
(轉自鄭州大學學報)
寫給母親的話
母親張秀芳一生操勞,熬出了個“四世同堂”。2009年6月母親90歲生日前夕,全家人商量要把兄弟姊妹的心里話寫成一首獻給母親的歌。我負責撰寫歌詞,弟弟南振民譜曲。
我從來沒有寫過詩,更不知道歌詞該怎么寫,腦海里只有勤勞、寬容、善良的母親的身影。2009年6月17日凌晨3時,睡夢中忽有所悟,從心底流出了幾段“大白話”。我披衣而起,趕緊把這些話敲進電腦。于是就有了《媽就是“家”》這首歌。
2009年國慶節,我帶著兒孫回三門峽給母親過90歲生日。全家37口人飽含深情地合唱了《媽就是“家”》。每個人都沉浸在對我老母親一生點點滴滴的回憶里。歌聲停止了,“幸福灑淚花”的余音還在大廳里回蕩。
母親離開我們已經4年,此時此刻最想對母親說的就是:“有媽才有家,沒媽家在哪兒?”
作者簡介
南振中,1942年5月生,河南靈寶人。新華社原總編輯、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