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打掉了100只,人的貪心就能遏制住嗎?心理學研究表明,所有腐敗之徒都有僥幸心理,殺雞儆猴也不一定有效。怎么阻斷人性之惡?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無疑是全世界的反腐利器之一。這項制度在中國怎么搞?《人民日報》3月24日宣告,中國特色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新華社將中國特色之“特”,概括為四個字:廣、全、實、嚴。2014年,全國向組織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領導干部達150萬名,較之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規定的財產申報主體的范圍更廣。中國要求領導干部報告的事項內容有14項之多,涉及“家事”就有8項之多,此為全。“實”是指領導干部要向組織作出書面“承諾”,并建立抽查核實機制。“嚴”則是指把抽查核實結果作為領導干部對黨組織是否忠誠老實的重要標尺。
實際上,如果從1988年起草《國家行政工作人員報告財產和收入的規定草案》算起,中國在中央層級探索建立干部財產申報公示制度已經走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官員年底填報表格,也已經連續實施了4年。然而時至今日,卻很少能看到它在從嚴監管干部和整治貪污腐敗中的效果。《人民日報》反思,由于“只填報不核實”,一些領導干部沒當回事,少數領導干部心存僥幸,不如實填報或者隱瞞不報。
不過,繼續掉以輕心的干部可能要吃虧了。去年年底,中央組織部發出一份最新通知,對做好2015年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工作作出安排。這份通知的“厲害”之處在于,將抽查核實之弦繃得越來越緊。2015年起,隨機抽查比例由目前的3%~5%提高到10%;此外,凡是擬提拔為副處級以上干部人選,擬列為副廳級以上后備干部人選,以及轉任重要崗位人選等,將全部進行重點抽查。
據統計,2014年因抽查核實發現問題,已有5名擬提拔中管干部被取消提拔資格,有數十名廳局級、縣處級考察對象被取消提拔資格;有一個省通過抽查核實將6名發現有問題的省管干部移交省紀委調查處理。
今年抽查核實結果運用將進一步強化。近期屢屢傳出官員降價拋房的新聞,也是官員財產申報制度不斷扎緊的一張“晴雨表”。不過,《大河報》算了筆賬,雖然核實抽查比例從3%~5%,提升到了10%,但這只相當于對全國公務員群體中的0.4%進行了抽查,副處級以下的“小官巨腐”顯然都是“漏網之魚”。而核實數以萬計的官員個人事項與財產冶狀況,自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湖南商學院副院長王明高建議,應按干部管理權限,逐步建立所在單位自查、省級核實、中央抽查的三級核查機制。
專家的設想雖然不錯,但他們忽視了那句老話,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在國外,官員財產申報的核心是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的監督舉報,自然會形成嚴格的核查機制。
目前我國關于官員財產的約束規章大致以黨紀為主,尚未全面形成法律,上升成為國家意志;以向內部申報為主,公開的范圍有限;以單向申報為主,受理申報單位的監督、核查、問責的力度不足。
申報與公示,一詞之差,跨越艱難。正如人民網的另一篇評論所言,“更多的聲音是要求掌握公權力的官員能將個人和家庭的財產向全社會公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