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
地方政府將迎來史上最大變革!2014年12月9日,國務院公布《國務院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62號文),除提出相關法律法規的管理權限外,各地區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稅收優惠政策。而且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明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本地區稅收優惠政策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將稅收優惠政策管理作為考核評價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以后再也沒有領導敢隨意給優惠了,一旦給,自己的升遷可能就受阻,類似于過去的計劃生育一票否決。
第一,基層地方地方政府三分之二的工作都圍繞招商引資。
在我們調研過的河南、湖北、安徽、黑龍江、貴州、寧夏等省區,基本上所有的公務員都有招商引資任務。一些跟經濟領域無關的政府部門,比如地方法院和檢察院都被安排了任務,而且具體到人。
舉例: 桂林市政府曾規定:“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招商引資工作,擔當第一責任人;領導班子要有明確分工,要用三分之二的時間和精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市本級財政計劃每年安排專項招商引資經費,縣、鄉財政也要安排足夠的招商引資經費,并列入財政支出計劃。
荊州市的招商會議這么說:“市直部門負責人到縣市區調研,原則上不要書記、縣市區長陪同,全市一般性會議原則上不要通知黨政一把手參加,讓他們集中精力抓招商、抓發展,這要作為一條紀律固定下來。”
為了配合招商引資,政府制定招商指標,層層、人人下達任務;承諾給予優惠政策,簽訂書面合作協議,減免各類稅收,開通各種綠色通道等。而且這是一個監管黑洞。政府以產業扶持或獎勵的名義從公共財政資金中安排給企業扶持資金。實際情況是,各地在編報預算時并未將財政扶持資金單列,而是拆分后并入相關支出科目,如“城鄉社區事務”“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事務”“科學技術”等。扶持資金的總量、對象、扶持標準等情況,目前仍局限于政府內部掌握,甚至是一事一議,如“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等等。預算案上根本看不出來。
62號文出臺,規定各地區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稅收優惠政策, 沒有了制定稅收優惠的權力,地方政府就失去了招商引資的重要砝碼,公務員們可以干應該干的事去了。
第二,除了招商引資,地方相當的資源和精力都可花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了。從根本上講,這也是招商引資的一部分,或者說后續效應。原因很簡單,企業要來,你得先修路、甚至給人家蓋好廠房,創造一切條件。另一方面就是修路、賣地、蓋房子,這也是政府創收的重要手段。別的不說,就連上海這么發達的地方,還是一直在賣地,搞基礎設施建設,其他地方只會更加有過之無不及。
上海市本級財政2014年預算收入三七開。請看下圖。第一部分是公共財政收入,共1716億。這是正常的稅收為主,主要是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在三大稅種占了67%。 第二部分就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上海市本級財政2014年的這方面收入是731億,其實就是賣地為主,占政府基金收入81%。
這錢怎么花呢?我們政府還是做了兩本賬。
一個是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這是上圖70%的部分。這里面的開支都比較死板,或者說不能不花的錢。比如說教育支出、公路維護支出、安全支出、醫療衛生支出、行政機關運轉等。一旦減少這方面支出老百姓生活就會受到影響。但是其中仍然有27%要花在基礎設施建設上。
另一本賬就是賣地的收入,該收入的支出就很籠統了,地方政府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其中81%叫“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支出”,基本所有支出都能往里面塞。預算案里面只寫了這么一行字就把584億元支出了:“安排征地和拆遷補償、土地開發、城市建設、農田水利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支出。”
第一,43號文取消了地方政府基礎建設權力、借錢的權力。這就意味著公共設施基礎建設,這個最大的業務交出去了。
第二,62號文規定,不能通過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地方政府省下三分之二的精力。目前上海最先響應62號文,取消街道的招商引資任務。新華網1月7日說,“上海市街道全面取消招商引資職能,將精力專注于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這既體現了政府順應基層治理需要,也是改變自身職能的現實需求。”
好處在于,我們會借此擺脫土地財政的依賴。以上海為例,即使賣地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完全取消,地方政府基建權交給中央,本地財政可動用的錢還是會增加12%,約288億!過去那種財權事權不對等的狀況會得到改觀,地方政府不需要通過賣地來配套中央的事權。那么時間和精力多出來,就可以專心搞好服務了。
第三,最后通過預算改革變成正常政府!
地方政府不招商了,要干的活兒還是很多的,教育、醫療、公共服務、農田水利、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還有很多老百姓看不慣的開支,什么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用車,公務員過年過節發各種福利、送各種消費券等等。 按照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教授的估算,我們財政收入22.86%都被三公消費浪費了。財政部質疑他的數據,但是財政部自己也拿不出準確的金額。因為預算內與預算外的資金比例大概是6:4。保守估計除了三公經費,加上年底突擊花錢,各種貪污浪費之后,應該能夠達到竹立家教授估計的這個水平了。
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必須通過透過預算“以支定收”,地方政府不能隨意花錢。再加上新預算法確立的“全面、透明、權威”六字方針。預算外不能有收入和支出,預算必須在批準后20天向社會公布。有人違反預算必須受到嚴懲。有了這些保證,這23%的錢也可以省下來。
三個原則和保證兩大服務:
第一,公務員不能享受超國民待遇。工資該漲就漲、該跌就跌。
這是服務型政府的前提,你不能指望一個什么都比你高一頭的人能平等地服務你。 政府公務員必須與同一地區私營企業同等工作性質的職工工資標準一致,同時,所有公民的醫療保險、社會保險、養老保險要執行相同標準。公務員要有退出機制,比如被投訴多少次,只要能證明確實是公務員的失職,就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沒有人是鐵飯碗。
只有經濟地位平等了,取消了公務員的超國民待遇了,讓他知道是老百姓納稅養著他,他才能有服務意識!
以上海公務員為例,正科級以下干部占上海全體公務員的80% ,副科級公務員月收入6000多元,這個收入應該比較有代表性了。作為對比,IT行業程序員平均薪水10950元,普通文員3200元,咨詢公司分析員12000元。如果參照上述社會標準,在政府部門做IT的薪水應該漲;政策研究室的相當于分析員,薪水也要漲;普通文員薪水則要降。這才是正常的狀態,而不應該是一刀切,按級別和工作年限發工資。
第二, 人民代表真正代表人民,降低代表中的公務員比例。
對下負責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利益。非特殊情況不允許公務員兼任人大代表,否則他們既使運動員也是裁判員。為什么我們所有預算都會被通過,所有決議都會被同意,因為他們是自我審查!比如,公務員工資已經超過社會平均工資,各種隱形福利很高,民怨很大,需要的不是漲工資,而是按照社會同等行業水平調整工資。但是,人民代表依然提議給所有公務員加薪!因為所有有權利投票的人基本都是公務員群體,他們不可能不同意!所以就加薪了。
美國剛建國時,就通過了一個法律規定:“新一屆眾議員選出之前,任何有關改變參議員和眾議員的任職報酬的法律,均不得生效。”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利益回避制度,是否漲工資,要到他的下任才開始執行新工資標準,這就阻止了官員在人民委托給他們的崗位上不好好為人民服務、天天琢磨給自己加薪的不道德現象的發生。
第三,劃清市場與政府的界限。
劃清政府與市場的界限不是說政府什么都不管,而是“凡屬市場能發揮作用的,財稅優惠政策等要逐步退出;凡屬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政府包括公共財政等要主動補位”。切實做到李克強總理所說的,對于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對于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
政府要做好兩大服務:
一是服務“企業”。 舉例:我們電力制度上存在一些瓶頸,發電企業和用電戶對接不順暢,因為中間有一個壟斷集團叫國家電網。發現問題后,政府的角色是研究怎么解決,比如國家做一條主干網,按照成本核算好過網電價,打通上下游,這就是市場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公共財政自動補位。
二是服務“個人”。我們老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等領域政府應該扮演什么角色。衣服、私家車這些可以完全市場化,政府不要操心;吃的東西就必須政府強勢介入,比如菜市場我們能不能學習香港,政府買下來,防止最后一公里菜價暴漲;另一方面要嚴刑峻法保證食品質量,保證老百姓的健康安全。住房是個更好的例子,有錢人去商品房市場,屬于市場能發生作用的;窮人優先住保障房,屬于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這就是劃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