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3月22日,“月牙多”團隊的部分成員合影,站立者為陳巧玲,后排左一為陳洪榕,前排中為劉曉霞。攝影/董潔旭
“放心吧!不會有人看的。”
從陳巧玲開始編寫這本《中國食品安全檔案》的第一天起,似乎全世界都在告訴她不會有人看。無論是她的清華經管學院工商管理碩士(MBA)的同學,還是她的父母,或是她帶著這本有26章、31萬字的書去找出版社時,大家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不會有人看的。
陳巧玲回答:“中國有那么多做食品行業的,為什么他們沒有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我們從非專業的角度出發,說不定能趟出一條路!”
最終,吉林大學出版社同意出版此書,條件:全部費用自付。
書只印了200本,沒有公開發行。不過,陳巧玲為了打破那句“不會有人看的”咒語,將全書的電子版放在了她的團隊——月牙多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網站上。
月牙多,是陳巧玲和另一位清華校友陳洪榕成立的團隊,目前主要致力于中國食品安全研究。回想起來,團隊的成立其實帶有某種緣分、機遇的感覺。
那是2012年4月底,清華101年校慶,陳巧玲當時是清華經管學院MBA專業的二年級學生。本科畢業后,她曾在深圳比亞迪、廈門ABB等知名企業就職,做過設計工程師、技術支持和銷售,考入清華前,她在北京金融街做市場投資工作。為了能進一步在事業上有所精進,她選擇到清華這所著名高校進一步“鍍金”。“當時的想法確實就是買大房子,開好車。”陳巧玲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在經管學院的校慶活動中,陳巧玲恰好坐到了一位戴著半框眼鏡、一口南方口音的男士身邊。聊起個人的未來規劃,這個男人的一句話刺激了陳巧玲:作為清華大學的學生,擁有學校賦予的榮譽感,怎么能只想著買車買房呢?應該努力承擔起一點社會責任,做一些回報社會的事情。
陳巧玲有些吃驚,又有些愧疚。她回憶說,她于是開始尋找一些帶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共事件作為聊天話題,他們從當時影響頗大的山東水污染事件,談到中國環境問題,又聊起了食品安全問題。
陳巧玲想起MBA課程《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中分析的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案例。一家國外果汁企業發現了原料供應商的原料造假行為,在為了公眾健康召回產品與睜只眼閉只眼免受經濟損失的反復糾結后,決定將天平傾斜向免受經濟損失。然而,這起事件最終因一個偶然被曝光,企業不僅需要召回全部產品,而且還要承擔更大的經濟損失,以及隨之而來的信譽危機。這節課的結論是:“即便嬰兒不能說出他們對食品的想法,食品從業者也應當提供優質的食品。”
“我覺得這句話很美,尤其是‘嬰兒兩個字,很有深意。它成了我最喜歡的一句話。”陳巧玲說。她把這句話分享給了這位男士。那一天充滿激情與頭腦風暴的討論后,他們共同決定在食品安全上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這位校友,就是后來成為“月牙多”聯合創始人的陳洪榕。
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最初想法時,陳洪榕操著廣東味兒的普通話說:“我們雖然都沒有做過食品安全行業,但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是不是可以用互聯網思維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我們覺得,可以去尋求解決方案。”
“月牙多食品安全研究中心”自此誕生。名字取自中國民間對于手指甲上月牙形狀的期盼:指甲上的月牙形“半月痕”越多,身體越健康。
陳巧玲穿著一件白色風衣,短發烏黑,自然分開,笑起來露出一對淺淺的酒窩,十分有親和力。但她描述的兩年多來的調研結果,卻無法使人開心。即便人人都知道,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不容樂觀,但當有人把這些資料、數據、現象整合起來時,結果仍然怵目驚心。
將大便水過濾,加入腐豬肉發酵,再用劇毒農藥敵敵畏殺死發酵過程中長出的蛆蟲,就成為浸泡臭豆腐的酵乳。將豆腐干在其中浸泡,冬天1至2個小時,夏天20分鐘,之后就成為了臭香飄街的油炸臭豆腐。
污水直接排入魚塘,密密麻麻的鯰魚在漂著油花兒的廢水中撕咬著老鼠尸體,它們吃了足夠多的垃圾后,將被捕撈上來,成為餐桌上的食物。
污土之殤、飲水思毒、米面之災……“月牙多”最后總終出26個章節,呈現近年來最受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陳巧玲說,最初設計共有50個話題,但由于精力和人力限制,最終舍棄了相比起來不那么重要的一些內容。
這些本是會讓人對生活和食物產生極端恐懼的內容,卻漸漸成為陳巧玲堅持下來的動力。就在“月牙多”成立不久,她特意買來《保護公眾健康——美國食品藥品百年監管歷程》一書,書中記載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美國FDA)的百年監管史。19世紀的美國市場上,食品造假同樣十分泛濫,商人無德,公眾驚恐。在19世紀的最后十余年間,美國FDA之父哈維·韋利開始向食品安全發難,并和同事們發布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監管報告,揭露食品造假手段,從而最終推動了美國的食品安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哈維·韋利的工作及成果成了陳巧玲的榜樣。她覺得中國也應該有人做這件事。
在此之前,陳巧玲與食物打交道的機會不超過一日三餐。“月牙多”使她的世界幾乎被食物填充了。
去食堂吃飯跟朋友聊,打車時和出租車司機聊,坐火車和乘客聊,去餐廳吃飯和老板聊,逛超市和售貨員聊……不管是誰,只要出現在身邊,陳巧玲都會努力探尋大家對食品安全的看法,以及他們所知道的食品行業內幕。
面對餐廳老板,她采取多數開展外出調研的大學生的理由:“老板,我在寫食品方面的畢業論文,能不能幫我介紹下這方面的情況?”礙于面子,多數老板們都會談自己的好,說別人的壞,而后者,正是陳巧玲想知道的。
逛超市也成了她的習慣。她經常站在擺滿各種調料品的貨架前,醬油、醋、味精、辣椒,看價格,看成分,可能的話聞聞氣味。川流不息的顧客們隨手取走想要的東西,逛了一圈兒后看見她還在原地,以為她有重度選擇困難癥。
甚至新結識一個朋友,她都會下意識地問一下:你有親戚或朋友從事食品行業嗎?
她發現,不同的人對食品安全的理解五花八門:很多人覺得,中國什么東西都不能吃;還有些人認為,反正也吃不死,在乎太多反而麻煩。但這二者的共性是,公眾對食品安全的常識都知之甚少。
比如醬油。中國市場上存在兩種醬油。一類是釀造醬油,一類叫配置醬油。配置醬油是由釀造醬油與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配制而成。國家對配置醬油的配料要求是,其中釀造醬油的比例不得少于50%。
據專家透露,醬油市場中的絕大部分都是配置醬油。然而走遍北京多家超市和農貿市場,陳巧玲發現,很少有醬油帶有“配置醬油”的標注。她把不同品牌的醬油成分一一拍下,研究其中的化學成分,“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成分弱化和掩蓋了醬油市場魚目混珠的真相”。
由于經費原因,“月牙多”的外地調研工作主要由陳巧玲和陳洪榕兩人承擔。兩年里,他們走訪北京、天津、浙江、山西、福建等地,有時候在一個地方一待就是兩個月,走訪上百家食品企業。他們曾拜訪“中國第一農民”安金磊,并將安金磊的傳統農耕圃園作為月牙多農耕文化體驗中心。從走訪過的農場中,他們篩選出12家安全質量的佼佼者,作為示范基地。
其他團隊成員各有分工,有的負責新聞資料的收集,有的負責調研結果的整理,有的分析數據,最終,實地調查研材料與新聞資料的分析相整合,形成了《檔案》的主體內容。
“月牙多”還去農貿集市做市場調研,以便探究食品安全與公眾消費理念間的關系。
“我們的感覺是,大家既擔心食品安全,又覺得無處可逃。如果有真正安全的食品出現,大家愿意付高一些的價格購買,尤其是家長群體。”“月多牙”成員劉欣清楚記得第一次參加市場調研時的情景,“看著家長們左手提著菜、右手牽著小朋友離開,我忽然覺得,食品安全就是民族的未來啊!”
劉欣是北京科技大學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專業的博士生,自詡虔誠食客一枚,因此格外關注食品信息。大約3年前,她在水木清華BBS中無意看到“月牙多”的招募帖,就聯系了陳巧玲。兩人在清華經管學院大廳里聊了許久,門外大雨“嘩啦啦”下個不停,讓人有種密謀拯救世界的感覺。這位物聯網女博士如今負責“月牙多”的社會化媒體運營,也探索農業物聯網如何監督食品安全。
撥通“月牙多”的聯系電話,傳來的甜美聲音來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劉曉霞。加入“月牙多”一年整,劉曉霞的大部分工作是作為《檔案》的副主編,協助書籍出版。她用了三個月,逐一核對每一章的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并從客觀性與可讀性角度進行必要的修改。
劉曉霞自稱這段工作使她成了半個專家。有次在親戚家看到一瓶小磨香油,她立即運用起了編校《檔案》積累的知識,專業人士一樣審問:多少錢買的?在哪買的?劉曉霞很快判定這瓶香油屬于三無產品,告誡親戚再也不要吃了。
“月牙多”團隊的20多名成員,如今都成了半專業“食物醫生”,不只吃,還要望、聞、問、切。一次,陳巧玲和朋友們去一家中檔餐廳吃飯,席間點了一罐冬瓜排骨湯,大家都覺得味道不錯。只有陳巧玲,不只喝了湯,還撈出排骨聞了又聞,最后斷定:熬湯用的是腐肉。
朋友們驚呼不可能,但輪流聞了一番后,終于認同了陳巧玲的判斷。他們找餐廳老板投訴,后者慌忙道歉,還重新做了一碗。自那此后,和陳巧玲一起外出就餐,成了“放心”的同義詞。
3月8日,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在微博中轉發了文章《柴靜之后,清華女生發布了中國第一部食品安全檔案》,她說:“公民行動來自權力之外的起點,具有自發性(又稱公民首創精神),靠的是每個人的想象力和Ta本身的條件,這就不可避免帶有偶然性,難以復制。值得欣慰的是,每個人都擁有這種偶然性即自身起點。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只有939名粉絲的“月牙多”官方微博轉發了這條評論。崔衛平隨后回復:“加油!”
“他們作為在校學生,自發建立這樣一個組織,推動食品安全,值得鼓勵。”《財經國家周刊》食品工作室主任王先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4年夏天,陳巧玲曾拿著《檔案》找到他,尋求建議。王先知給出的修改意見是:力求核實每一消息來源,力求準確。
伴隨著“柴靜”風波傳播開后,陳巧玲的微博、微信、手機每天者會收到許多消息。有想加入“月牙多”的志愿者,有采訪的媒體,還有想買書的讀者,他們中有食品從業者、學生,有一家企業,一下要訂購幾十本。紛至沓來的關注,使得這個只有20余人的年輕團隊有些措手不及,以至于他們都沒精力好好想想,這些購書請求該怎么回復——他們可不想被說成是為了賣書賺錢。
讓陳巧玲興奮的是,這個立志要像美國FDA之父哈維·韋利揭露食品造假行為的女生,這幾天接到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電話。“他們說想買我們的書,”她像接到電話時那般激動地說,“我說我可以送他們兩本。”
作為幕后操盤手,陳洪榕為“月牙多”所獲得的贊揚與關注感到驕傲,但他自己希望能隱身其后。“現在社會太浮躁了,能沉下心做事的人越來越少。我不太想被關注。”他說,“不過,一個人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他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
在“月牙多”的一系列計劃中,《中國食品安全檔案》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他們準備推出一系列叢書,包括生態有機篇、大米篇等,之后,他們希望能夠建立食品安全體系和標準,并引導食品從業者執行標準。
陳巧玲認為,目前食品安全最重要的癥結發生在標準執行層面。“比如炸油條的小販,他們也許不清楚面粉使用或油炸用油的國家標準,也許不知道如何檢測,就算知道,也許不愿意增加成本”。
標準就像懸在天上的云朵,“月牙多”在思考如何使其變成雨雪惠及大地。“我們是清華經管的學生,我們有優勢,”陳巧玲很自信,“雖然我們還在摸索,但我們一定能找到一個辦法,既實現食品安全,又能幫助生產者創造更多價值。”
兩年多來,從最初兼職,到后來全職投入,陳巧玲為“月牙多”申請延期兩年畢業,也放棄了在金融街繼續打拼的優厚待遇。有人說,她為此花掉了十幾萬積蓄,陳巧玲對此不置可否:“這個數字不重要。這是‘月牙多團隊的共同成果。”
雖然短期內看不到回報,陳巧玲很享受現在的工作狀態。在她眼里,食品安全是一個社會性問題,而其解決,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她說,“以前,我只滿足于把自己那一塊工作做好帶來的收益。現在,我覺得我正在創造很多價值——我們哪怕是在食品安全這個領域解決了一點點問題,就創造了很大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