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柏林
【摘要】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機構之一,在履行社會職能之外,通過教育和教化的活動承擔起推動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的責任,使當代博物館機構的意義通過其與社會民眾的聯系表現出來。
【關鍵詞】博物館;民眾;文化
博物館在適應社會發展的漫長歷程中,形成了多職能的文化復合體,是非營利性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的職能仍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其作為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文化符號,涵蓋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社會需求,如鑒賞藝術品、品鑒歷史文物、學習知識、休閑娛樂、陶冶情操等等。在十八世紀后期的中國,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將博物館視為學習介紹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工具;在現代亞非拉等國家,將其樹立為國家形象、維護國家統一的機構。研究人員可以從博物館體系中獲取到專業研究的需求;民眾通過它獲得愛國主義文化教育的知識;青少年兒童通過它認知世界、啟迪智慧。因此,博物館這個角色滿足了民眾對各種社會知識的需求,這些需求是通過民眾對博物館的具體要求表現出來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已不再是僅僅保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場所,它也在履行社會職能之外,通過教育和教化的活動承擔起推動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的責任。
一、博物館為青少年素質教育提供廣闊的平臺
在不同年齡段、不同欣賞人群中,青少年是一個特殊而至關重要的群體,富有朝氣、勇于創造、敢于幻想、追逐夢想是這一年齡段的特點。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在學校教育之外,他們更需要了解中外文化歷史、增長知識和智慧,但如今豐富的物質生活使青少年兒童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空間得到了改善,然而社會留給他們的心理成長空間卻變得狹窄,因此,加強青少年素質教育是國家義務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主題,已引起全體社會的廣泛關注。義務教育所涵蓋的內容在執行過程中存在極大的偏失,通過義務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的政策法令執行達到了根本目標和任務,但在教會學生掌握高難度技能的同時卻忽略了愛國主義民族自信力和凝聚力的培養,以及如何正確地去欣賞“真善美”、去體驗“快樂”,學生忙于升學壓力和課業負擔,加之外來文化的狂轟濫炸,致使他們對本國的文化歷史存在嚴重的知識體系的缺失。
當代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機構之一,通過自身的特性在校外教育中扮演這重要角色,應該更多地開展寓教于樂、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并開展形式多樣、益智有趣的展示媒介與青少年的認知結構結合起來,讓青少年自覺主動的接受并參與其中。博物館作為教科書教育的解讀、延伸,優秀傳統文化的保存與繼承,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以及傳播和弘揚先進文化,已引起民眾的共鳴,并推動了青少年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自2004年5月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始推行免費參觀制度,經考據,參觀人群中絕大部分是中小學生群體。國家把未成年人作為博物館教育宣傳對象中最主要的受益人群,通過免費參觀形成交流學習習慣,培養文化消費的意識和行為,這樣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長。2011年始,新國家博物館年度累計接待中外觀眾約490萬人次,其中青少年觀眾約160萬人次(約占33%),青少年處在思想和智慧成長的重要階段,通過對文化遺產的趣味解讀和科學闡釋,使得博物館成為青少年校外教育中的成長伙伴,幫助他們認知歷史、開拓思維,了解古今中外浩瀚的知識,從而健全品格、完善人格素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博物館機構有利于發揮博物館等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的社會價值,有利于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宣傳推廣。
二、博物館機構為提升民眾審美素養提供多元化空間
博物館的藏品反映了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觀,科學系統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也全面深刻地展示了現代社會的發展狀況。博物館的收藏品是人類根據自身世界的觀照去映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根據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希望通過這些物品論證各種科學認識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更加全面系統地展示人類對自然世界和客觀社會的認識。這些器物所承載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是探尋在生活中藝術化的審美創造,從另一角度和層面來體現中國人對人生的思考和解決根本問題的努力,揭示了人類對于生存意義、存在價值與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尋。對于個體來說,博物館只是作為文物集中收藏和展示的一個狹小空間,并不具有完整的廣闊范圍,但是對于整個人類和社會而言,它卻是收藏人類社會歷史文化脈絡的特殊公共領域。我們通過這些公共領域,才得以全面認知以往輝煌燦爛的歷史,也了解到人類文明進步的艱辛甚至是錯誤。文化積淀的傳承和文化記憶是世界各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文物藏品和標本都承載著歷史長河中某一個時段文明成果的豐富、輝煌和燦爛,也記錄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和自然歷史的足跡,是人類傳統美學思想的外在表現。
當代博物館機構面對公眾開放兼具著不可替代的社會責任:首先表現為倡導全社會對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文物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物化成果,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見證。其次,現存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眾多,許多都處于瀕危滅絕的狀況,出于對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歷史責任,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博物館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展示和宣傳的同時,也是在向全社會倡導文物保護意識。最后是對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博物館通過舉辦與文物保護相關的主題展覽以及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建設服務的相關主題展出,能夠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引導社會輿論導向,倡導社會新風尚以及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的宣傳陣地。
三、博物館機構為文化旅游提供優秀的人文資源
二十一世紀以來,多元文化交流的速度與深度空前繁榮,博物館機構作為世界文明和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它與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國家公園(地質公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共同構成人類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盡管博物館等機構不屬于旅游行業的體系,然而所擁有的燦爛歷史文化集萃和豐富的文物寶庫展示形態,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博物館成為現代旅游的文化資源之一,是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根據旅游業和文化產業化發展需求,拓展自身的文化職能和業務范圍。
隨著社會角色的轉換,博物館所承載的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便顯現出來,將它與文化旅游業相結合,并將博物館觀賞納入更為廣泛的城市文化旅游體系中,同遺產旅游、城市旅游等結合在一起,共同促進了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大建設。當前旅游業的日益發展壯大,不僅將數量、范圍更廣的旅游者引導進入這些文化旅游機構,而且還有助于培養社會民眾的“博物館意識”,使新興博物館旅游文化得到廣泛而全面的發展。同時,博物館也為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新增了亮點和特色,使得地域性旅游文化體驗更加豐富多彩。現代博物館面向社會群體,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公眾的需求,從更高的層次以更廣闊的視野扮演社會教育和文化建設需求的文化傳播者和服務者的角色。它所具有的教育意義表現在將現代社會文化建設的需要積極融入社會生活中,深入發掘人類傳統文化的多重價值,把發展新型博物館文化同建設新文化、培育民族美育精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及拓展國家軟實力等內容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了博物館文化陶冶民眾情操、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培養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