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素喬,李入行,褚素欣,郭景凱
(1.河北省蛋雞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石家莊綜合試驗推廣站,河北石家莊050000;2.石家莊市橋西動物衛生監督檢疫分所,河北石家莊050000;3.石家莊市畜牧技術推廣站,河北石家莊050000)
現代蛋雞養殖,疾病風險大于各種價格風險和雞場的經營風險。蛋雞規模化籠養改變了雞原來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原來自由活動和自由采食變為只能通過人工投喂的飼料來攝取營養,雞變成了產蛋機器。蛋雞產蛋成為一種最大的生產勞動,增加了各個功能器官的負擔,造成自身各種系統的紊亂,需要增加自身機體調節能力。再加上密度大和環境不佳,營養不均衡和不合理等,容易造成雞身體的亞健康。
蛋雞定期饑餓飼養法,可刺激和調動雞本身的防御能力,增加雞的抗應激能力。定期饑餓或許減少了產蛋,但雞的抗病力增強,最大限度的達到平安產蛋目的。即:“雖不高產,但可以穩產”,增加了蛋雞養殖的保險系數,化解部分疾病風險,有利于養雞戶生存和長期發展。
中國道家傳統的辟谷被視為神奇之道。它的機理是:饑餓可以激活機體免疫系統,提高機體免疫力;饑餓能增加機體自身調節機能,使器官系統的功能協調一致。食物在消化道被吸收之后,其營養成分被腸壁吸收而入血液,這些營養成分在體內大致有三種作用:一是作為“建筑材料”被用于新細胞的構建;二是作為“能源物質”被用于各種新陳代謝活動;三是作為調節物質被用于各種生理反應或維持滲透壓。但是機體吸收的營養物質,往往超過身體所需的份量,這些多余的營養成分通過化學轉化作用,貯藏于體內。一旦饑餓,這些貯存的營養成分就被肌體所調用,通過化學轉化作用,從貯藏部位“析出”而進入血液運至所需部位被重新利用。所以,通過適當的饑餓,可以調動機體的營養轉換功能。經常進行這種轉換的演練和鍛煉,可以提高雞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雞產蛋是為了繁殖后代,孵化小雞。雞蛋是母雞最大的卵細胞,無論受精與否,都要產出。當饑餓給雞傳遞出它的生命延續受到威脅的信息時,雞會本能的多產蛋。細心的養雞者會發現,蛋雞染病初期會多產蛋就是這種本能的體現。尤其是急性病的隱形感染(如:喉氣管炎)。其他動、植物也有這樣的反應現象,如果樹開甲(枝干樹皮環剝)后,果樹坐果率增加;竹子大面積死亡前改變繁殖方式的開花現象。其他動植物感覺生命受威脅后增加繁殖的現象有待收集。
動物都是大自然進化而來,生存本能的驅使都會多攝入一些富余營養來應對環境變化。籠養蛋雞滿足了雞的其他生存條件,減少這部分營養的攝入對其生產性能不會產生多大影響,而如果讓其自由采食反而減弱了消化吸收功能,所以人的保健格言上也有“吃飯不宜過飽,健康只吃七八分”的說法。雞的腸道定期清空,改變了腸道的環境,沒有了營養物質,可以抑制病毒細菌的定植和增值。短暫排空腸道內容物,刺激腸道分泌更多的消化液,可以促進對飼料的消化利用。
雞的中樞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骨髓制造干細胞,是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祖先細胞。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結和脾臟以及扁桃體、盲腸扁桃體等散在的淋巴組織。其中胸腺和法氏囊在青春期后退化。所以,除骨髓外,脾臟和淋巴組織及扁桃體是成年雞產生免疫力的主要組織器官。雞的腸道淋巴組織豐富,是雞最大的免疫器官。典型的淋巴小結聚集位置為:十二指腸的升部、空腸卵黃蒂的下部、回腸對應盲腸尖部、盲腸扁桃體、直腸大部。所以,腸道的健康,就是成年雞的健康。經常刺激雞的腸道產生抵抗力,可以增加成年雞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考慮到胸腺和法氏囊逐漸退化與性成熟有關,所以,蛋雞定期饑餓飼養法應該從青年雞至成熟期開始,即胸腺和法氏囊功能完全衰退前開始進行。
饑餓感能促進機體消化系統增加消化酶的分泌,提高蛋雞飼料消化吸收率。饑餓感刺激蛋雞機體“防御體系”做出本能反應,提高雞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飼料投喂量后最好是不減少產蛋。或是雖然減少了產蛋,但沒有減少收益。但增加了雞的抗病力,減少了得病風險,達到安全養殖目的。
方法1:每天喂料3次的蛋雞,每周周日,早晨和中午正常喂料,晚上不喂料,其他正常管理。相當于減少周總喂料量5%。
方法2:每天2次喂料蛋雞,每周周日,早晨喂料1次,晚上不喂料,其他正常管理。相當于減少周總喂料量8%。
雞因為短暫饑餓,隨后喂食或許采食量有補償性反彈,或許飼料采食總量并不節省飼料,可以適當控制雞的本能采食量—尤其是產蛋高峰過后。
考慮到空腹后腸道菌落變化,第二天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益生菌”類添加劑,讓有益菌快速在腸道占位,重新構建健康腸道。
本方案是根據近30年的蛋雞養殖經驗及所掌握的各類知識匯總而成,方案是否成熟,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的,都需要實驗驗證。
結束語: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個體即宇宙。雞隨同人類一起從遠古進化到現代,一定會有很強適應環境變化能力,也會有許多潛能沒有顯露。溺愛性滿足它對營養的需求,會阻止雞的隱藏潛能發揮。適當給予雞一些一定限度的人為逆境刺激,可以挖掘雞從進化中攜帶的隱藏潛能,使其發揮更高生產性能,有利于人對蛋雞最大化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