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平 唐達
摘要:財產保險公司絕大部分業務來自于車險業務,因而車險業務的績效關系到財險公司的經營業績,甚至整個保險業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從承保、理賠、續保及財務四個方面選取17個具體指標構建車險業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有效性檢驗,計算某財險公司湖南分公司車險業務績效水平指數,評價其車險業務經營狀況。結果顯示:該公司財務指標對車險業務影響的權重最大,綜合車險指數呈上升趨勢,表現出較好的經營狀況。
關鍵詞: 車險業務;經營績效;熵值法
中圖分類號:F840.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7217(2015)02-0028-05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2007年開始普遍推行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無疑促進了我國車險市場的發展,而在2012年中美發布的《關于加強中美經濟關系的聯合情況說明》則加劇了我國車險市場的競爭。該“說明”明確表示將對外資保險公司開放交通責任強制保險,這一重大改革表明中資保險公司獨占我國車險市場的局面即將消失。在2012年車險業務占財險業務總量的72%、利潤貢獻率達到50%的情況下,車險經營績效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財險公司的生死存亡。
已有文獻對財險公司的經營績效評價研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財險公司績效評價。Cummins和Weiss(1993)利用1980~1988年的數據,運用隨機前沿方法對美國大中小規模保險公司的經營績效分別進行了評價[1];陳萍(1999)選用財險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利潤率、費用率、賠付率等財務指標構建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分析財產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2];李林子等(2003)通過構建保險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運用因子分析法對13家財產保險公司進行了績效評價,并探討了中外保險公司之間績效差距的原因[3];何一(2011)選取江蘇省主要財產保險公司為評價對象,構建了包含技術能力及市場能力等非財務指標的保險公司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建立了適合的經營績效評價模型來分析財產保險公司的實際情況[4];張吉龍(2011)借鑒關鍵績效指標法(KPI)建立了財險公司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關聯度法對我國財產保險公司的績效進行了初步評價[5];吳沖(2012)基于經營績效視角,通過構建財產保險公司經營績效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財產保險公司進行了研究[6];孫蓉等(2013)從全面風險管理(ERM)的視角,構建了保險公司經營績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壽險公司和財險公司績效作了對比分析[7]。
2.車險業務績效評價。李燕(2007)根據影響車險保費收入各因素的重要程度,運用層次分析法對選取的各項因素進行分析評價,最終計算出不同因素對車險市場保費收入的影響程度大小[8];李欣等(2007)從我國保險行業整體和財險公司個體角度出發,從規模成長、盈利能力以及發展風險等方面對財產保險公司機動車保險的經營績效進行了分析[9];肖德勇(2009)從車險費率市場化角度,進行了對比分析和回歸檢驗[10];沈傳培(2009)通過對我國車險市場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11],從提高保險公司經營管控能力、保險監管、拓寬營銷模式、創新保險服務模式、提升核心競爭力五個方面對如何提升車險業務進行了分析;龍衛洋(2013)利用因子分析法,從市場規模、盈利能力和資產流動性等指標出發,對我國12家財險公司的車險業務作了評價分析[12]。
從上述文獻來看,對財險公司的績效評價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指標體系和研究方法都在不斷發展,而對于財險公司車險業務的綜合績效研究則相對匱乏,并且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指標體系的構建沒有分層,導致其邏輯性不強,易漏選指標,未形成一定的系統性;二是未對指標體系進行檢驗,導致其構建的指標體系可能存在無效的問題。
為此,我們在已有文獻研究基礎上,通過對某財險公司湖南分公司車險部實地調研,結合實務部門的具體操作經驗,從承保、理賠、續保及財務四個方面選取共17個具體的指標, 構建了車險業務績效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并運用熵值法通過實證分析作出評價。以期通過該評價體系對于促進財險公司車險業務發展起到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指導作用。
二、車險業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評價車險業務績效所涉及的指標比較繁雜,而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故在構建指標體系時,我們考慮到實地調研的情況及數據可得性,主要從承保、理賠、續保以及財務這四個子系統在指標體系構建原則的基礎上,對指標進行反復比較和充分篩選后,構建了17個具體的車險業務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三、車險業務績效評價
下面基于表1的車險業務績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某財險公司湖南分公司為例,運用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并計算車險業務績效指數,對該公司車險業務經營績效進行評價①。
(一)數據來源及標準化處理
根據構建的指標體系,從該公司車險部數據庫抽調2008~2012年相關時間序列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承保、理賠、續保指標數據與財務指標中的保單年制滿期賠付率根據該公司車險部系統整理得到,其他財務指標數據則根據該公司車險部經營狀況估算得出。
各指標反映的內容是有差異的,即便歸屬于同一子系統的指標,數量級和量綱也會存在差異,因此,必須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考慮到極差法對指標數據的個數、取值大小以及分布狀況沒有過多要求,同時運用極差法轉化后的數據為相對數且值域分布在0~1之間,便于后續數據處理,故采用極差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二)熵值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在信息系統理論中的信息熵是信息無序度的度量,信息熵越小,表示信息的無序度越低,那么該信息的效用價值越大;反之,信息的熵越大,信息的無序度越高,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小②[13]。
假定需要評價該公司車險部門m年的發展狀況,評價指標體系包括n個指標。這是個由m個樣本組成,用n個指標做綜合評價的問題,對此,可以建立數學模型,即論域為:U={u1,u2,…,um} (i=1,2,…,m)。每一樣本(評價對象)ui由n個指標的數據組成:ui= {x-i1,x-i2,…,x-ij,…,x-in} (j=1,2,…,n)。
于是得到評價系統的初始數據矩陣X=(x-ij)-m×n,其中x-ij表示第i個樣本第j項評價指標的初始數值,即:
X=x-11…x-1nx-m1…x-mn(1)
在信息理論中,信息熵計算公式為式(2),其中p-ij是系統有序程度的度量,代表著系統處于相應狀態下的概率。將各指標數值標準化后,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個樣本指標值的比重p-ij,即:
p-ij=x-ij/∑mi=1x-ij(2)
1.指標信息熵值e和信息效用值g。根據信息熵理論,第j項指標的熵值為:
ej=-k∑mi=1p-ijln p-ij(3)
其中,常數k與系統中選取的樣本數m有關。對于一個信息完全無序的系統,其有序度為零,其熵值達到最大,e =1。那么, m個樣本處于完全無序分布狀態時,p-ij=1/m,此時,k=1/ln m。某項具體指標的信息效用價值取決于1與該指標的信息熵ej之間的差值:gj=1-ej。
2.評價指標權重。
利用熵值法估算各指標的權重,其本質是利用該指標信息的價值系數來計算的,其價值系數越高,對評價結果的貢獻越大。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wj,即:
wj=gj/∑mj=1gj(4)
3.樣本的評價。
當計算出第j項指標權重wj后,用wj與系統有序程度的度量值p-ij乘積作為第i個樣本的評價值,從而分別計算出各子系統指數和車險業務綜合指數vi:
vi=∑nj=1wjp-ij(5)
綜上所述,樣本得分越高,即vi越大,表示車險業務績效越好。通過對計算出的vi值進行比較分析,即可得到評價結論。
(三)指標體系有效性檢驗
首先,需要考慮指標體系中是否存在多余的指標,即是否存在高度相關的指標;其次,需要考慮指標體系是否具有時間和空間的普適性。因此,指標體系的獨立性、冗余性和普適性是系統指標有效性的評價標準。這里通過指標體系的冗余度RD(Redundancy Degree)來檢驗指標的獨立性和冗余性,空間普適性檢驗則通過指標體系的靈敏度SD(Sensitivity Degree)來衡量。
設指標體系X的相關系數矩陣R,n為指標個數,其表示形式如下:
R=1r-12…r-1nr-211…r-2nr-n1r-n2…1(6)
用平均相關系數來衡量指標體系的冗余性,RD計算公式[14]為:
RD=∑i=1n∑j=1nr-ij-nn2-n(7)
其中RD值越小表示指標體系冗余信息越少。一般情況下,RD不大于0.5時,認為指標體系是低相關的,其冗余度可以被接受;反之,RD大于0.5時,其冗余度不能被接受。
用SPSS做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檢驗, RD-2008=0.27、RD-2009=0.35、RD-2010=0.19、RD-2011=0.37、RD-2012=0.41,數值均小于臨界值0.5,故該指標體系是低相關的,其冗余度可以被接受。
對于一套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對指標Xj的靈敏度可定義為式(8),其中V是基于上文所建立的車險指標績效評價體系所得到的m 個具體的評價結果(V=(v1,v2,...,vm)),可見V是指標Xj的函數:
SDj=ΔV(Xj)/VΔX/Xj (8)
指標體系的靈敏度為:
SD=1n∑nj=1SDj(9)
指標體系的靈敏度檢驗表示指標體系中的單個或多個指標每變化單位相對量(比如1%)時所引起評價結果的相對變化量。從指標體系有效性評價的角度來看,其絕對值不應超過5,即當指標體系的絕對值變化1%時,允許不超過5%的系統誤差。根據式(9)得出靈敏度SD=0.587,其絕對值遠小于5,說明該指標體系的普適性較強,可以認為所構建的指標體系是有效的。
(四)指數測算結果及分析
運用式(5)線性加權計算得到該公司車險業務經營綜合指數與四個子系統指數,如表3所示。
根據表3可知:(1)2008~2011年該公司車險業務發展水平是逐步遞增的,表明經營狀況較好。2012年綜合指數的下滑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2012年車險利潤負增長,使得此年的財務指數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2012年理賠指數的下降。
(2)承保指數出現較大波動,受2008年風險情況的影響,2009年該公司總體業務量下降,車險保費甚至出現負增長,這一不利因素是導致承保指數下降的主要原因;在2010~2012年,承保指數迅速回升到正常水平,且每年基本處于較平穩的狀態。(3)從2008~2011年的情況來看,理賠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浮動較小,主要是這幾年出險率和滿期賠付率較為穩定。然而在2012年,受到滿期風險單位、滿期出險率、賠款額的上升影響,該指數有較大幅度的下降。(4)2008~2012年,該公司車險續保指數基本表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說明續保問題在車險部得到了足夠的重視。更進一步分析,這主要得益于保單續保率和保費續保率的不斷提高。(5)該公司的財務指數處于一個不良的狀態,除去2009年因該公司加強了費用管理和受到經濟復蘇的影響,利潤和投資收益明顯上升,使得財務指數大幅上升外,2009年以后,該指數的得分一直處于下滑狀態,這是由于車險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資本市場投資收益也不景氣導致的。
四、結論與建議
從以上研究可以發現,整體上來看該財險公司車險業務水平在不斷提高,形勢在往好的方向發展,說明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車險市場,該公司發展狀況良好。從各子系統指數來看,承保指數、續保指數情況也表現出較為良好的發展趨勢,這與該公司的現實狀況是吻合的。但賦權最高的財務指數的表現并不佳,說明公司應加強費用管理和資金運用,以避免財務指數不斷下滑的趨勢。
截至2013年10月,我國全行業實現車險保費收入 3805 億元,同比增長 17.39%,較 2012 年提高3.11 個百分點。但2012 年車險行業步入盈利下行周期,2013 年繼續下滑,基本已接近盈虧平衡點。面對市場秩序惡化、費率折扣和手續費高、保費充足率下降等現狀,產險公司應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從承保、理賠、續保及財務四個方面共同著手,優化各指標,全面促進車險業務的發展。首先,要強化車險產品研發,細化車險產品類別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增強公司的競爭力,從而促使承保收人的穩定增長。其次,要提供增值車險服務,通過更多更優質的服務留住優質客戶。在穩定老客戶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市場份額。最后,要加強員工培訓,提高業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完善風險管理,提高承保利潤。
注釋:
①2012年湖南省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大部分財險公司車險業務收入呈下滑或減緩趨勢,該公司車險業務收入增速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可見其車險業務管理是值得借鑒的。
②采用信息熵評價法能判斷出各子系統信息的有序程度以及其效用價值,此外,該方法確定的指標權重值比得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的可信度更高,因此,各指標的權重系數采用熵值法來確定。
參考文獻:
[1]J.David Cummins, Mary A.Weiss.Measuring cost efficiency in the property-liability insurance industry[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3,(2):463-481.
[2]陳萍.淺析財產保險公司的比率分析[J].上海保險,1999,(5):28-30.
[3]李林子,魯煒.財產保險公司績效的因子分析[J].管理科學,2003,(3):46-50.
[4]何一.江蘇省財產保險經營績效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
[5]張吉龍.中國財產保險公司績效分析[A].山東省保險學會2010年“轉變發展方式·促進保險強省建設”征文頒獎儀式暨保險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11.
[6]吳沖.基于經營績效視角的我國財產保險公司財務指標體系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2.
[7]孫蓉,王超.我國保險公司經營績效綜合評價[J].保險研究,2013,(1):49-57.
[8]李燕.我國車險市場保費收益影響因素分析[J].北方經濟,2007,(2):80-81.
[9]李欣,周建濤.中國財產保險公司車險經營績效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6-20.
[10]肖德勇.費率市場化與經營效率——基于保險公司車險業務的實證分析[A].中國保險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
[11]沈傳培.我國機動車輛保險市場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09.
[12]龍衛洋.基于因子分析的產險公司車險業務的績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3,(7):53-56.
[13]張衛民.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109-115.
[14]付允,劉怡君.指標體系有效性的RST評價方法及應用[J].管理評論,2009,(7):91-96.
(責任編輯:寧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