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筑波大學的同事于2015年7月25日宣布,已經設計了一個過程,可將藻類衍生的角鯊烷,即C30藻類衍生的支鏈烴,轉化為較小的烴類運輸燃料,無需經骨架異構化和芳構化,借助于以二氧化鈰為載體的釕(Ru/CeO2)催化劑即可。他們的研究成果論文已發表在“ChemSusChem”雜志上。
對于所有測試的活性催化劑,產品主要是正烷烷烴,支鏈烷烴幾乎沒有觀察到。這個結果是與那些藉助于固體酸催化劑達到的結果不同,藉助于固體酸催化劑,支鏈烷烴是通過異構化的主要產品。
液體烷烴,是燃料和化學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石油煉制得到。考慮到原油儲量遞減,生物質,作為可再生的有機碳資源,有望成為有前途的替代。液體烷烴的生產一直試圖來自木質纖維素衍生的基質,如乙酰丙酸、呋喃化合物和纖維素。
某些植物或微生物可產生純的(生物)烴類,如萜烯。一個例子是角鯊烯(2、6、10、14、18、22-六烯-2,6、10、15、19、23-六角甲基二十四烷),已有報告大量積累在Aurantiochytrium微藻類菌株中。
通常,生物烴類,特別是藻類衍生的生物烴類,是有許多分支的大分子。而某些數量的角鯊烯(來自鯊魚)已經被用于化妝品,生物烴類需要提煉成小分子,大多才能進入其他應用,如生物燃料。
煉制大量烴類的傳統方法通常使用固體酸,結合貴金屬催化劑,許多副反應可以發生,如異構化或焦炭的形成等。雖然從線性烷烴基原料,如石油,生產燃料,采用異構化是有益的,但異構化在有支鏈的藻類烴類情況下是不需要的,僅增大了反應混合物的復雜性。
研究業已表明,Ru/CeO2催化劑通過選擇性C—C氫解作用,可從生物烴類生產小型烷烴,而無異構化和焦炭的生成。
這一過程的關鍵一步是選擇性C—C解離發生在內部二次(二次鍵上),借助于二氧化鈰為載體的次納米尺寸Ru顆粒,使用氫氣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