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萬噸/年乙醇胺(MEA)法生產乙撐胺工業化裝置,2015年7月6日通過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鑒定。
專家組認為該工業化裝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反應壓力和乙二胺(EDA)選擇性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該工業化裝置具有催化活性高、反應壓力低、反應速度快、產品收率高、生產能耗低等特點,MEA的轉化率在45%以上,EDA的選擇性在80%以上,EDA純度≥99.7%,二乙撐三胺純度99.3%。應用該技術生產的產品純度高,副產物少,可降低下游企業生產成本。
專家組表示,3萬噸/年MEA法乙撐胺工業裝置各項指標優于國外同類技術,打破了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提高了我國乙撐胺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可緩解我國乙撐胺的供需矛盾。
據介紹,MEA法生產乙撐胺技術是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有成套技術,包括工藝技術軟件包及催化劑。該技術在催化劑研制、工業化催化劑放大生產、滴流床反應器內構件研發和產品分離技術研究及萬噸級生產裝置設計、工業化裝置運行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2011年8月,大連化物所與山東聯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的我國第一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萬噸/年MEA法制備乙撐胺工業裝置投產。該裝置到目前已經平穩運行近4年,累計實現產值近5億元,利潤1億元。在此基礎上,山東聯盟化工又新建了3萬噸/年大型乙撐胺裝置,于2015年3月投料生產。
據了解,乙撐胺是應用廣泛的重要精細化工中間體。我國乙撐胺生產起步較晚,國內90%以上的產品依賴進口。我國雖已建設了多套中小型乙撐胺裝置,但普遍采用二氯乙烷法生產乙二胺,原材料單耗較高、能耗高、腐蝕嚴重、污染大,不但難以大規模生產,產品質量也與國外產品有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