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軍 ,石 斌 ,譚曉風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a.經濟林培育與利用湖南省高校“2011”協同創新中心;b.經濟林培育與保護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南 長沙 410004)
林下經濟與經濟林產業的發展
袁 軍a,b,石 斌a,b,譚曉風a,b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a.經濟林培育與利用湖南省高校“2011”協同創新中心;b.經濟林培育與保護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南 長沙 410004)
林下經濟是經濟林產業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經濟林的林下經濟不僅極大地拓展了經濟林的發展空間,促進了產業的發展與壯大,而且有效轉變了經濟林產業的增長方式。文中從技術層面綜述了林下經濟的主要理論,簡要介紹了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游憩及林下綜合利用等經濟林林下經濟的經營模式,并對今后林下經濟如何同經濟林產業發展有效結合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經濟林;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經營模式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 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2〕42號)中指出,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增加農民收入、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生態建設成果及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年底,集體林地的林下經濟總產值達2 300億元,而2013年更高達6 000億元,同比增長160%。林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轉變林業經濟增長方式、拓展農村經濟空間和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方式。經濟林是指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藥材為主要目的的林種[1],經濟林產業是同“三農”問題關系最為密切的林業產業之一。發展經濟林林下經濟,使經濟林產業從單純利用林產資源轉向林地資源的綜合利用,可以有效緩解投資回收期長、管理粗放等問題,對于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2]。為此,文中闡述了林下經濟的概念,并總結了經濟林林下經濟的主要經營模式與技術要點,探討了如何促進經濟林同林下經濟的有機結合,旨在為經濟林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資料。
1929年,J. Russell Smith在其所著的《Tree Crops-A Permanent Agriculture》中論述了如何在林下生產飼料并保持森林環境健康,首次詳細闡述了林下經濟的經營方式。次年,Toyohiko Kagawa率先開展了林下經濟的試驗。在國外,林下經濟的概念和“agroforestry”或者“agro-sylviculture”接近,屬于農林復合經營體系。狹義的林下經濟,指在林木冠幅下開展農作物培育、動物養殖等活動,并有意識地改變或者保持其他生產所需的生長條件和產量水平[3-4]。然而,在實際生產中,以林地資源、森林空間及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活動比比皆是,林下經濟不僅限于林下空間,而且包括整個森林生態系統中除生產木材等主要林產品以外的所有工作范疇。因此,目前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和森林游憩業,既包括林下產業,也包括林中和林上產業,而林下產業復合度更是反映一個地區林下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5-6]。林下經濟作為典型的農林復合經營手段具有目標性(Intentional)、綜合性(Integrated)、集約性(Intensive)和互動性(Interactive)[7]四個特點。
傳統的林下經營為了追求某種產品的產量或生產管理的便利,形成了越來越單一的種群結構,致使林地生物多樣性降低,自我調節能力逐漸喪失,完全依賴長時間人工投入來維持其穩定性,造成林下經濟投入過高,能耗浪費,甚至致使林地環境遭到破壞,影響到林地其他成分的功能[8-9]。因此,一個穩定、高效的林下經濟經營系統必定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各成分之間應具有恰當的比例關系,并且在功能上有明顯的分工與協調,在生產配置中需保留一定重疊生態位,有效減少因“空白”生態位而導致的資源浪費,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光能、水分、土地等自然資源。
林下經濟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土地管理措施和資源的高效利用方式,同時創造了一種長期和短期效益互補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增加了經濟林產品本身的收入,而且獲得了額外的經濟效益[10-12]。林下經濟的經濟學原理主要包括如下幾個:以當地地理環境、交通條件、氣候條件、區域經濟特征等為依據的區域經濟理論;以市場需求法則為導向的市場經濟理論;以生態系統生物鏈、循環轉化為基礎的循環經濟學原理[4]。用經濟學的觀點評價林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投入和產出的問題,選擇最低的成本組合和最佳的生物配置方式,在保證生態穩定的前提下,謀取最大的經濟效益,這是評價林下經濟的重要指標。在合理分配指標權重的條件下,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進行評價,可以給決策者和參與者提供更多與更豐富的評價信息和內容[13]。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會給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一種發展方式。侯元兆認為,林業可持續經營即把與林業相關的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加以有效管理和利用,以便既能滿足當代人的林業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他們的林業需求的能力,林業可持續經營的基本原則是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公益性原則和需求性原則[14]。因此,發展林下經濟必須以林業可持續經營理論為基礎,促進林業、農業和旅游業的互補與融合,探索與創新綜合利用林地和優化產業模式的新方法,能有效緩解資源與環境及人口的壓力,從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提高的經營目的。
林下經濟是林業產業體系中集約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不僅具有產業鏈條長、產品輸出豐富、環保創收等特點,也是農戶及廣大市民參與最多的勞動密集型林業經營形式。中國作為一個農村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林下經濟的開展必然涉及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必須以社會林業理論為指導。這一方面要求政府必須提供扶持政策與法律保障,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15];另一方面,要將生產和保護融為一體,在確保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社會對林業的需求。經濟林林下經濟活動的開展,必須由人民組織起來直接參與規劃、執行和管理,需要從社會林業的組織形式、技術基礎、外部環境支撐系統、項目管理等方面著手開展林下經濟活動。因此,應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并存,服務于全國生態環境、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16]。
林下種植技術主要包括森林園藝化經營、野生環境模擬法、森林撫育法和野生采集法四種方法。園藝化經營充分利用了光分布特性及林下空間,通過調整冠幅和清理林地以改變郁閉度,輔以墾復、施肥、除草等措施,促進林下目的產品的生產;野生環境模擬法保持了自然的生長環境,盡量避免干擾自然環境,極少使用化肥和農藥,增加了非木質林產品的種群,保持了產品的持續供應,此種方法對自然環境干擾少,因此其產品品質及價格同野生的品種相似[17];森林撫育法充分利用林地的已有產品,通過調整林冠的密度,清除和目標作物有競爭作用的其他生物,從而達到目的產品的高產,然而這種單一的管理措施并不利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野生采集法即采集人員為了將來的收獲,對目標作物及周圍環境采取保護措施[18]。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合理的林下種植可以改善林地小氣候,優化生長環境,增加林地單位經營面積收益[19-24]。目前,林下種植的方式有林糧(油)模式[25-26]、林菜模式[25]、林藥模式[27-33]、林草模式[34]、林菌模式[35]等模式。
林下養殖常常是對樹木、飼料及飼養牲畜進行綜合管理,從而獲取收益的新興產業。經濟林林下養殖是把經濟樹種栽培與養殖合理安排在林地生態系統的不同空間,不僅增加了林地生物種群數量,而且可以使土地、光照、水分等自然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目前,林下養殖的主要模式有林下養禽(雞、鵝、鴨等)、林下養畜(豬、牛、羊等)、林下特種經濟動物(紅腹錦雞、孔雀、樹蛙等)養殖等模式[36]。發展林下養殖時首先應該進行充分科學的調研,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選擇合適的林分,對養殖的種類及數量應進行合理的規劃,要充分考慮環境的承載力,探尋可持續經營、經濟價值高的林下養殖經營模式。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經濟林林下養殖,不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狀,還能提供飼料以反饋農業[37],但林下養殖數量一定不能超過林地的負荷程度。以林下養雞為例,通過調控雞群密度與環境生物多樣性的平衡,既可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又能控制水土流失量[38]、消滅害蟲[39]和增加養分,從而達到林下養雞的可持續經營和高效益的目的[40]。
目前興起的森林游憩經營技術是將林地作為觀光休閑、旅游度假場所而開發的一種綠色產業,已經成為充分利用林地資源,改變單一經濟結構,發展高效林業的嶄新模式[41]。森林游憩技術充分發揮森林物種豐富、空氣清新、景觀獨特的優勢,合理利用森林資源、自然景觀和林下經濟產品,開展以旅游觀光為主的森林經濟活動[42],主要包括森林旅游、休閑度假、觀光采摘等模式,使林業生產者從游憩產業中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而廣大游客則在精神及身體上得以娛樂和慰藉,不僅可以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使林農獲得經濟實惠,還可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8,43]。在發展森林游憩經營技術過程中,以經濟林果優質高產為基礎,科學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合理規劃林區布局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保護及監督制度,控制游客最大容納量,并兼顧林下經濟健康發展,確保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同步發展,避免因不當的森林旅游開發而破壞森林生態系統。
林下綜合利用經營技術,即充分利用森林空間,依據時間變化采取不同側重點的生產經營措施[44-46]。林下綜合利用產業是一個系統開發工程,可結合林下種植業、養殖業,增加系統群落的層次,能更好地吸收和利用環境資源(光照、養分和水分),同時增加土壤的水分和養分,進而創造一個近乎自然的環境[47],并結合林區中餐飲業、娛樂業、林下土特產品和紀念品的開發,發展以經濟林果生產、休閑、度假、療養、游玩采摘、特色餐飲等為主要項目的特色林下經濟產業[41,48]。目前觀光果園、休閑農業園和生態農莊的興起,促進了林下綜合利用經營技術的發展。然而,生產中投資者常把經濟效益放于首位,重視配套設施的建設,而忽略了可營造出特色的景觀及空間環境[49]。因此,林下綜合利用發展模式應立足當地的森林資源和社會經濟環境,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優勢,挖掘地方特色產品,合理安排林下種植、養殖和森林游憩等經營技術,以達到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目的。
經濟林在營造宜人環境、提高農村經濟水平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18],將經濟林產業同農業、畜牧業結合起來,與解決貧困化結合起來,已經成為現代化和多功能林業的必由之路[49-50]。推動經濟林同林下經濟的有機結合,促進經濟林林下經濟的發展,一是要加快研究經濟林林下經濟的經營模式和技術手段,評估林下種植、養殖、旅游休閑等復合經營措施對經濟林果生產的干擾程度,研發能夠充分利用林地的循環農業、休閑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二是確定正確的政策導向,相關部門應該為林下經濟經營發展提供相關的政策扶持和技術指導,鼓勵農民參與林下經濟,確保林下經濟經營過程中有法可依,使林農利益得到保障;三是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林下經濟涉及種植、養殖、加工、旅游多個行業,因此要吸引企業家、農民及各種社會力量的參與,組織協調各方力量,幫助經濟林與林下經濟產業較快地適應林業市場競爭。
[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08~2009林業科學學科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61-176.
[2]翟明普.關于林下經濟若干問題的思考[J].林產工業,2011,(3): 47-49,52.
[3]H E Gene Garrett. North American Agroforestry:an integrated science and practice [M].Madison,Wisconsin: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2009.
[4]張以山,曹建華. 林下經濟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2.
[5]賈治邦.壯大林下經濟,實現興林富民 全面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發展[J].林業經濟,2011,(11):1-5.
[6]王 虎.北京市區域林下經濟復合度評估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7]Gold M A, W J Rietveld, H E Garrett,et al.Forest Farming[M].Madison: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2000.
[8]翁 翊.浙江省主要林下經濟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D].臨安:浙江農林大學,2012.
[9]李 杰,彭方仁,黃寶龍.農林復合系統種群互作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1999,12(5):10-14.
[10]馮耀學.農林業系統結構和功能[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45-50.
[11]唐光旭,賴世登.中國農林復合經營[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5-20.
[12]陳衛平,朱清科,薛智德,等.農林復合系統規劃設計的研究進展[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8,23(4):127-131.
[13]魯 敏.林業投資項目綜合效益評價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48-53.
[14]侯元兆.林業可持續發展和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框架理論(上)[J].世界林業研究,2003,16(1):1-5.
[15]許文興.鄉村社會林業發展的理論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3):5-7.
[16]張 敏.社會林業現狀及發展趨勢[J].世界林業研究,2003,5(5): 25-28.
[17]The Center for Agroforestry, UOM. Training Manual for Applied Agroforestry Practices [D].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2013.
[18]Vaughan RC, J F Munsell, J L Chamberlain. Opportunities for Enhancing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Forestry,2013,111(1):26-33.
[19]孟 平,宋兆民,張勁松.農林復合系統對環境質量調控作用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00,13( 1):1-7.
[20]黃克新.建立生態經濟型橡膠園橡膠咖啡間作模式[J].生態學雜志,2010,(4):35-37.
[21]陳衛東,谷戰英,陳建華,等.不同撫育措施對毛竹筍成竹率和胸徑的影響[J].經濟林研究,2014,32(1): 168-170.
[22]Alfred E Hartemink, B H Janssen, R J Buresh,et al. Soil nitrateand water dynamics in sesbania fallows, weed fallows and maize[J]. Soil Science Socei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6, (60):568-574.
[23]EY Raddad, O Luukkanen, A A Salih,et al. Productivity and nutrient cycling in young Acacia senegalfarming systems on vertisol in the Blue Nile region,Sudan[J]. Agroforestry Systems,2006, 68(3): 193-207.
[24]陳慧玲,李愛華,楊彥伶,等.湖北省柑橘林下種植模式探討[J].湖北林業科技,2012,(5):38-42.
[25]李 科.洞庭湖區楊樹林下間作及套養模式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2012.
[26]Shengzuo Fang, Xizeng Xu, Xiang Yu,et al.Polar in wetland agroforestry: a case study of ecological bene fi ts, site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s [J].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5,13: 93-104.
[27]楊尊峰,何 紅,王 濤,等.杭白菊林下無公害栽培試驗[J].山東農業科學,2009,(5):54-55.
[28]王義強,陳章靖,王啟業,等.瑪咖藥用價值與引種栽培研究進展[J].經濟林研究,2014,32(2):167-172.
[29]黃付平.金花茶林下人工栽培試驗初報[J].廣西林業科學,2001, (3):125-128.
[30]張雁泉,張紅霞,莫福燕,等.喀斯特林下石灰巖上金線蓮種植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8):11342-11343,11346.
[31]林孝培,侯義梅,譚勛桃,等.厚樸林下輪作玄參、大黃種植技術研究[J].湖北林業科技,2012,(4):14-17.
[32]李春民,章承林,周忠誠,等.鄂西南山區不同幼林林下黃連種植模式優化研究[J].經濟林研究, 2013,31(1):119-123.
[33]梁文匯,楊菊花,梁 斌,等.成年油茶林下種養對油茶林的影響及經濟效益分析[J].廣西林業科學, 2012,(1):53-55.
[34]秦樹高,吳 斌,張宇清.林草復合系統地上部分種間互作關系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0,(13):3616-3627.
[35]王新穎, 黃 珊,鄭國良.北方林下雞腿菇種植技術[J].防護林科技,2009,(3):119-120.
[36]曲現婷, 徐富軍.林下養殖經營模式及綜合技術探析[J].河南農業,2013,(8 ):31.
[37]周乃富,譚曉風,袁 軍.生草栽培對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經濟林研究,2014,32(3):76-80.
[38]陳俊華,龔固堂,朱志芳,等.川中丘陵區柏木林下養雞的生態經濟效益分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13, 29(2):214-219.
[39]呂豪然,孫新杰,宋曉梅,等.林下養雞防控楊樹食葉害蟲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 (22):249.
[40]鄔梟楠,繆金莉,鄭 穎,等.林下養雞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3,30(5):689-697.
[41]趙思東,邱族周,左 芬,等.觀光果園規劃設計的原則與方法[J].經濟林研究,2006,24(3): 45-47.
[42]陳滿玉.福建省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43]杜硯明.新鄉縣林下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44]A-M NIzac, P A Sanchez. Towards a m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paradigm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the example ofagroforestry reseach [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1, 69(1-2):5-25.
[45]DN Pandey.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groforestry systems [J].Climate Policy,2002,2(4):367-377.
[46]Maren Oelbermann, R Paul Voroney, A M Gord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ropical and temperateagroforestry systems: a review with examples from Costa Rica and southern Canada [J].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ironment, 2004,104:359-377.
[47]Solomon G Haile, Vimala D Nair, P K Ramachandran Nair.Contribution of trees to carbon storage in soils of silvopastoral systems in Florida [J]. USA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0, 16:427-438.
[48]陳婷婷.蘇北楊樹林下復合經營最優模式選擇與優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3.
[49]崔瑞芳.基于園藝療法的休閑農業園調查及設計研究——以浙江省休閑農業園為例[D].臨安:浙江農林大學,2012.
[50]Lisa Naughton-Treves. Farming the forest edge: Vulnerable places and pepople around kibale national papk[J].Uganda Geographical Review,1997,87(1):27-46.
Under-forest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of non-wood forest industry
YUAN juna,b, SHI Bina,b, TAN Xiao-fenga,b
(a. 2011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for Non-Wood Forest Trees of Hunan Province;b. The Key Laboratory of Cultivation and Protection for Non-Wood Forest Tre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Under-forest econom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non-wood forest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forest economics have great role in development scope expans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mode transition of non-wood forestry effectively. The major theories of under-forest economics at technical level were summarized,management patterns of under-forest economics of non-wood forestry were brie fl y introduced, including forest farming,forest breeding, tourism and leisur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under-forest economics, and so on. The problem of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under-forest economics and non-wood forest industry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non-wood forest; forest farming; forest breeding; management pattern
S605;S753.53
A
1003—8981(2015)02—0163—04
2014-10-09
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計劃項目(2013FJ1006-3)。
袁 軍,講師,博士。
譚曉風,教授,博士。E-mail:tanxiaofengcn@126.com
袁 軍,石 斌,譚曉風.林下經濟與經濟林產業的發展[J].經濟林研究,2015,33(2):163-166,171.
10.14067/j.cnki.1003-8981.2015.02.028
http: //qks.csuft.edu.cn
[本文編校:伍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