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工藝美術到少數民族工藝,再到農村手工藝,我們似乎已經讀懂了中國手工藝產業這位熟悉的陌生人的語言,從中你聽到了哪些信號,是否嗅到春天的氣息?我們邀請中國手工藝產業聯盟執行副秘書長李科,以他浸淫手工產業10多年的經驗,分析未來中國手工藝產業的發展趨勢,以期找到適合自己發展道路的風向標。
趨勢一: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藝產業的發展前景巨大
任何一個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大背景及大環境的影響。特別是處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時代,國家政策層面發出的信號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文化發展內容里,包含了三個方面的精神:首先,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其次,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第三,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這三個方面互為表里,互為補充——中心是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方式是文化與科技融合,達到標準是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未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路徑便是:既要發展文化的“產業化”,也有發展相關產業的“人文化”,即通過文化來提升相關產業的附加值。
當房地產、金融業的熱潮過后,文化產業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藝產業的發展前景巨大!如何在其中立足并且分到更多的蛋糕,值得我們所有人思考。我們做中國手工藝產業聯盟,就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平臺來整合資源,碰撞智慧,提供服務,促進產業發展。
趨勢二:重構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
眾所周知,中國的手工藝歷史悠久,品類眾多,風格各異。從工藝上,就可分為13大類,645小類,涉及日常生活的衣、食、住、用等領域。從產業結構來看,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特種工藝,即純手工制作的單件藝術精品;二類是現代生活工藝,即一定量產的,手工與機械加工相結合的日用生活工藝品;三類是現代制造技術工藝,如航空、汽車、手表等高精尖工藝、建筑裝飾工藝等。
由于歷史原因,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導致了產業分布與發展的不平衡,也使得原料、生產、設計、營銷、市場等鏈條環節遠遠沒釋放應有的能量,真正達到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企業還較少。手工藝既是一種技藝,也是一門生意。我們作為從業者,既要以它所傳遞的文化內涵及人文情感為傲,也不必恥于談錢。讓更多人喜歡及購買我們的手工產品, 無疑是文化與經濟雙贏的好事。
所以,傳統手工藝應從純美術的框框中解放出來,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將傳統技藝應用于現代生活產品中去,如汽車、IT、家居、裝飾、環境等。
趨勢三:堅持品牌化戰略,讓品牌為中國創造代言
我們一直在講,要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這并不是一句空話。雖然手工藝品市場連年增長,但手工企業的發展卻相對滯后。直至目前,尚沒有形成多少手工產業的龍頭企業,更不用說享譽世界的手工藝品牌。這是由于手工產業本身的局限所造成的。因為手工藝產業門類眾多,雖然形成百花齊放的格局對文化的傳承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但是在工業化社會里,卻又成為手工藝產業自我發展的一個瓶頸。
由于缺乏具備完整產業鏈的企業,因此市場上不能有效形成工藝形態的整合與創新,工藝企業均為單打獨斗的格局,不僅出現大量產品形態上的單一化,而且存在渠道重復建設、競爭內耗等一系列發展問題。
因此,手工藝產業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能力進行整合資源,又了解市場需求,在產業鏈各個環節都有競爭優勢,能將傳統手工藝轉化為現代人生活需求的企業及品牌出現。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提倡再小的個體,也應有自己的品牌。雖然一些手工企業逐漸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但實際做得還遠遠不夠。以為取了一個名字,有一個LOGO,就是品牌了?品牌是什么?品牌意味著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好的體驗,好的價值!我們的手工企業,在埋頭做好產品的基礎上,必須真正下功夫建立及完善品牌戰略。畢竟,一個沒有品牌的手工藝企業,永遠不可能做到極致與口碑。
趨勢四:關聯產業必將更緊密地融合與發展
手工藝產業屬于文創產業,它的消費市場在哪里?除了滿足日常生活與追求個性品質生活的需求之外,它也參與到旅游業和禮品業的產品供應中。這兩大行業所提供的市場空間無疑是巨大的。特別是旅游市場,在未來5年,市場規模將超2.5萬億美元。
趨勢五:新技術將帶來更多變革機會
這是一個技術革命的時代!可不少手工藝企業的管理者、設計者、制作者、營銷者等從業者,在這一點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濰坊的風箏產業在國內手工藝產業里,算是發展得不錯的。有一個知名企業年銷售額超千萬,其中70%是來自網絡線上的銷售。就是這樣一家嘗到互聯網甜頭的企業,卻沒有一個微信公眾號。在回答記者采訪時,負責人的答案是:沒有精力,弄不懂那個。或許這個案例很能代表手工藝從業者的一個狀況。
不得不說,微信平臺擁有6.5億的龐大用戶,它所針對的群體,尤其適合我們手工藝產業的眾多中小企業,應該深入研究與運用。如何借助新技術的東風達到轉型與升級的目標,是我們面對的一個嶄新課題。只有持續不斷地學習,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新技術,才能讓我們的發展事半功倍。
趨勢六:匠人精神永遠是立足之本
羊年春節剛過那陣,一些中國人在日本瘋狂購買電飯煲和馬桶蓋的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難道中國沒有電飯煲和馬桶蓋么?同類電器,日本制造與中國制造的差距真有如此之大嗎?據美的電器的工程師證實:“日本電飯煲的內膽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創新,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會黏糊。而這樣的技術,我們尚未實現!”
眾所周知,支撐日本制造走向領先的源動力即是匠人精神。用日本人自己的話說就是:“追求自己手藝的進步,并對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錢和時間的制約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協,只做自己能夠認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算完全棄利益于不顧,也要使出渾身解數完成。”
顯然,中國制造業普遍缺乏這種沉下心來鉆研本業的態度,而是抱著浮躁的心態尋求速成的捷徑,比如時下盛行的互聯網思維,已經被不少中國制造業企業家視為救命稻草,希望以此在營銷上帶來顛覆性的變化,而把像匠人一樣追求產品品質的精神拋在腦后。這樣的本末倒置,使得中國制造已經迷失在互聯網思維的泥沼之中。
其實大道相通,新興的互聯網思維與古老的匠人精神,落腳點都是用極致的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求。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發與提醒,我們的手工藝從業者,必須堅持這樣的“匠人精神”,把產品做好,才是發展的根本!
臺灣的黃永松老師在整理《中國結》時,曾聽一個德國媒體人說過,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地區,愛惜、注重手工藝的,它的手工業才會好。當它的手工業好的時候,它的輕工業才會好,它的輕工業好的時候,它的重工業、精密工業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