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商務服裝的購買客群的購買需求已由中國原始的“橄欖”形消費業態轉向國際化消費趨勢的“啞鈴狀。
近年來,全國性的實體消費增長延緩,以及新興銷售渠道的發展,使傳統的商業經營態勢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對于在中國服裝界占有重要一席的商務型服裝品牌而言,這種“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狀態不知還要延續到何時,更使很多企業的經營者產生了“迷茫”之感。
當中國商務服裝品牌崛起之時,正是適應了90年代及新世紀之初消費者需求變更的需要。他們即希望能夠購買到比低端市場及批發市場中更為優質與值得信賴的商品,同時又應當具有一定的國際形象、價格卻又適中的商品,因此溫州與廣州大量的具有“洋味”感覺的男裝商務品牌應運而生,并快速成為中國商務服裝品牌的領導者。
但隨著2010年以來,—方面消費群體的購買力與時尚認知力得到極大提升;另—方面,一些國際服裝品牌越來越多的進入中國市場,這種市場營銷現狀發生了根本轉變。
對于具有商務服裝需求的消費群而言:如果需要更加具有形象感與品質感的服裝,那么眾多如Zegna、Dunhill、Louis Vuitton等國際一線品牌的商品已經成為了高端消費者的首選;如果需要更加具有款式更新度與價格實惠的服裝,那么同樣來源于國外的快銷時尚品牌Zara、H&M、C&A、Uniqlo、Gap等又比國內品牌更具有競爭力。
因此,原有商務服裝的購買客群的購買需求已由中國原始的“橄欖”形消費業態轉向國際化消費趨勢的“啞鈴”狀,而中國眾多的商務服裝品牌恰恰處于啞鈴的杠桿之處!
與此同時,處于一、二線的核心商業營銷賣場發展的轉型及國際品牌的更多引入,以至于嚴重壓縮國產商務服裝品牌的生存空間。
隨著全國一、二線城市經濟實力的提升,原處于不同城市的單體商業營銷賣場一方面隨同經濟需求的改變及市場發展的需要,由傳統的百貨型商場向綜合性大賣場與Shoppingmall轉型,另一方面通過不斷的擴張與收購形成了全國性的連鎖型經營或管理的系統型營銷實體,例如燕莎系、銀泰系、王府井系、萬達系等等。因此,對于有限的經營面積而言,更多的提升經營種類與服務內容,必然會將原有的百貨銷售業態進行壓縮。
對于商務服裝品牌而言,隨著經營收益的降低以及國際品牌進駐,已然從原有的商場支柱變為了滿足經營品類的業態之·。因此,隨著“僧多粥少”的現象越來越嚴峻,原有可以通過種種“變通”方式來解決的問題不得不轉向“明面”上的商業實力競爭:品牌知名度、商品收益率、服務滿意度、形象表現形式等等,這就難免讓那些經營實力有欠缺的品牌生存力大大降低,從主廳到邊廳,由中島到流動柜臺,直至被迫清出賣場。
商務服裝品牌舊有的商品經營同質化與唯商品轉移的營銷模式已不符合現有的消費節奏。中國的服裝制造產業是由眾多專業生產區域集中組合而成,對服裝行業了解的朋友能夠說出很多集中的單一商品制造城鎮,如:東莞大朗與浙江桐鄉的毛織產業、均安與增城的牛仔生產群、溫州地區的西裝及外套的產業群體等等。這種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自我產品研發的支出,既保證了產品銷售的穩定,也減少了產品經營失誤的風險。然而,正因如此,商務服裝品牌商品越來越趨向雷同,產品的風格、款式同質化也越來越嚴重。
實際上,當下品牌企業不僅僅只是商品的中轉管理中心,同時也是為上游生產企業提供最新工藝、面料及制造能力的支援體,是下游銷售代理及經營實體的客戶服務維護、商品宣傳展示與人員素質培訓的服務體。
因此,傳統的商務服裝品牌企業需要將舊有的經營思維向“服務商”進行轉變。在商品及品牌為核心的工作項目的周邊,建設起更加專業的人力資源團體與客戶服務平臺,為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提供更為詳實與多樣的支援服務內容,凝聚供應鏈的整體性、提升品牌在市場終端的綜合表現力,這同樣也是商務服裝企業最為迫切改革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