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青



相較于其他還在學校等待畢業、忙于投簡歷的畢業生來說,即將畢業于浙江農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服裝系的黃楊奇,此時已是浙江海寧艾穎服飾有限公司的一名設計師,不但找到了工作,而且還獨立負責了公司單款單皮的設計。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設計專業的耿烽堂,則沒有急于找工作,而是準備自己做一個工作室。他給自己的未來定位為服裝造“型”師,也就是幫助獨立設計師或需要出國、參加比賽的設計師,從板型提升或落地其設計創意。
而遠在東北電力大學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付志臣,此時已經接到了浙江海寧的皮草公司、北京的高級定制工作室以及廣州的童裝公司等幾家企業伸出的“橄欖枝”,但他并沒有急于做決定。付志臣準備等學校的答辯等事宜徹底結束后,到這幾家備選企業實地了解下,再做最后選擇。
……
6月,又到了畢業的季節。與他們一樣,眾多學子正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上演“幾家歡樂幾家愁”。
今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據教育部信息顯示,2014年高校畢業生將在2013年699萬的基礎上增加28萬,達到727萬,再創歷史新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服裝專業院校以及開設與服裝相關專業的綜合類院校已經達到500~600所,即將有十幾萬人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
與此同時,2014年,中國服裝業處于多元整合和“量—值”轉化的關鍵階段,正值“中國服裝原創設計和本土品牌”快速發展期,面臨著“求賢若渴”的階段,因此對于服裝專業相關畢業生來說,就業形勢似乎還不是那么嚴峻。
來自CFW中國服裝人才網交互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服企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已過50萬,其中以“設計師、制版師、技術工藝師、生產管控、電子商務運營、電子商務原創設計、拓展與銷售”等崗位缺口最大。
瞬息萬變的商業新模式和互聯網技術,影響著服裝經營格局漸行漸向互聯網、電子商務、微營銷等多元渠道覆蓋發展,行業就業衍生出大量新領域、新技術職位,如“電子商務運營、網絡推廣、原創設計師、電商設計師、數據分析、各類采買”,等等。
在專業人才本就供難應求的持續性瓶頸下,新職位需求又現炙熱,人才地位被推動提高,選擇范圍變大,擇業更廣'這為廣大應屆生就業提供了有利的資源性支撐。
與此同時,就業途徑增多,行業專業招聘網站和校園招聘會仍為求職首選途徑,移動招聘平臺緊隨其后,通過微信、APP、移動版招聘網站找工作的比例增高,畢業生通過多種途徑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與眾多學設計的學生不同,耿烽堂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嚴謹內向更像是一個理科生。
耿烽堂說,他之所以想成立一個工作室,是因為經常看到一些設計師有想法,能畫出創意圖,但并不精通工藝,可能會出現板型不合理或完全實施不了。“但只要給我一個效果圖,我就能把服裝很好地做出來”,對于自己四年打下的基礎,耿烽堂十分自信。
初次產生這樣的念頭,還是在2012年大二時參加的一次設計大賽一“大浪杯”女裝設計大賽。在那次比賽中耿烽堂得了銅獎,他愈發感覺到,再好的設計都需要技術的支撐。設計相對比較虛幻,而板型和工藝卻是實實在在的技術。
當年7月份比賽完暑假耿烽堂沒有回家,一直在學校“閉關”練習,他重新調整了自己的專業方向,專注研究制版和工藝。明確了目標,他大學后兩年時間基本都是向著這個方向努力。
現在,耿烽堂每天6點起床一直到晚上11點,這期間除了吃飯,耿烽堂都“扎”在工作室里。“國外設計師和板師的比例比較平衡,但國內還是有些重設計輕板型,技術類專業人才比較缺乏,很多有經驗的專業人才年薪甚至達到千萬,企業要想聘請還得排檔期”,耿烽堂認為,“現在消費者越來越追求服裝的個性化和定制化,對獨立設計師的作品也越來越認可,因此我相信這一領域未來大有可為”。
對于畢業生來說,剛一畢業就有勇氣和能力選擇創業的并不多,大部分還是會選擇先工作。據中國服裝人才網一份不完全調查,服裝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就業的比例為82.1%,創業5.4%,選擇出國繼續學習和國內繼續學習的分別占到了9.5%和3%。
服裝設計類專業畢業生選擇出國深造的比例要大于其他專業,因為國外相對更為成熟和先進的服裝設計教育,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盡管已經簽約了東北虎皮草有限公司,但北京服裝學院的張瓊文同時也為出國做著準備。“同寢室一共有6個同學,其中4個在準備出國,選擇英國、法國、美國學校的都有,大家都希望能趁著年輕去國外再深造一下”,張瓊文稱。
除了創業和出國,大部分畢業生則面臨就業,但各自的境遇卻并不一樣。有的苦惱找不到工作,而有的則已經收到了多個Offer,苦于選擇哪家。
對于多家企業“搶著要”的畢業生來說,可能找工作的過程各有不同,但有一點相似,那就是他們在上學期間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有著豐富的參加大賽和實踐經歷。
付志臣可謂是“比賽專業戶”,大一、大二打基礎,從大三開始,他先后參加了8個全國性設計大賽,成為學校參加設計大賽最多的學生,同學笑稱,“他不是在參加大賽,就是在參加大賽的路上”。
其他同學坐在電腦前打游戲,付志臣在電腦上畫圖、工廠里做衣服。“我以前超愛玩電腦游戲,但從開始參加比賽,就再沒玩過一次,注冊的賬號密碼都幾乎忘了。看到同寢室的同學玩時,特別羨慕”。
盡管大學生活過得相當忙碌,但付志臣說,他收獲的遠遠比付出的要多得多。他認為通過參加比賽與其他選手的交流以及評委專家的點評和指導,對自己設計能力有著極大提升。而且參加比賽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一些突發狀況,也考驗了他的反應能力以及面對壓力的能力。
付出一定會有回報,大賽也給他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除了收獲“應大杯”金獎、“真皮標志杯”銀獎、“NAFA杯”銀獎,以及新人獎等重要獎項以外,每次大賽結束,他都會接到一些企業邀請工作的電話,如今4個備選企業也都是通過大賽聯系的他。
除此以外,付志臣并不想只擅長創意類比賽。業余時間,他還幫助佟二堡的皮草公司設計其每一季的產品。最初由于不太考慮市場,他設計的100多款中才能被選中幾款。于是他開始跑市場、逛淘寶,到現在基本每出50款就能被選中25款。
付志臣說,學校只是教會了基本知識,真正提升還得靠自己的領悟與努力。“設計貴在堅持。只要堅持,都會有不錯的回報。”
“我的未來不是夢”
事實上,像付志臣這樣還在觀望的畢業生并不在少數,據中國服裝人才網對部分服裝院校的調查,截至目前,基本每個班仍有三分之一學生未確定就業去向,一方面是由于企業用人更加謹慎;另—方面是現在的學生求職緊迫度低。
中國服裝人才網CEO李曉峰稱,“我們三月份在中國美院進行了線下校招會,當時帶著太平鳥、娜利等企業現場招聘,現場學生雖然較多,但多處于觀望狀態。多家公司HR反映,到五六月份隨著學生的緊迫感增強,招聘效果會好些”。
在《智聯招聘2014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報告》中,智聯招聘指出,現在眾多新興行業和新一線城市的發展為畢業生們提供了很多機會,“就業難”并不是難在崗位的缺乏,而是難在畢業生對未來方向、社會需求的認知錯誤及缺乏自我了解而產生迷茫。
盡管已經跟深圳百麗集團簽訂了,合同,但武漢紡織大學的夏禹為這個決定也迷茫和糾結了半年。
“不知道是不是一定要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品牌,也不知道未來做設計是不是要忠于自己的理念,其他人的意見總會干擾自己的決定”,夏禹現在說起來還是覺得有太多未知的不確定因素。一個從國外回來的老師說,“做設計最多3~5年,以后如果有往管理方向轉的機會還是要抓住”,這個建議甚至讓他對做設計都產生了動搖。
“我一直覺得自己蠻幸運的”,這是在采訪夏禹的過程中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大一時有老師推薦他進了一個知名設計師Chris.z的工作室,當其他同學還處于懶散懵懂的狀態時,他就在設計師助理的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隨后在大二時通過考試和面試從200多學生“脫穎而出”,與其他-29位同學組成了服裝設計專業卓越班。大三在一位有著豐富企業實踐經驗的黃李勇老師的指導下,整整一年的課程,對高端女裝品牌進行了從市場調研到后期Ⅵ設計,全流程的產品模擬設計與開發,對公司整個產品開發以及運作流程有了基礎了解。
也正因為此,夏禹認為自己對高端女裝有著—定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希望能夠進寶姿、夏姿陳等類似的女裝品牌工作。
但在真正選擇簽約的時候,夏禹發現,這著實是一件令人糾結的事情,光憑著興趣遠遠不夠。雖然也有浙江的雅瑩、深圳的瑪斯菲爾AUM等女裝品牌可供選擇,但結合老師的意見,以及地理位置、薪金待遇等綜合考慮,他最終選擇了百麗集團做鞋品開發。
“大三時百麗到學校招聘管培生,到企業實習了幾個月,之前簽約本來只是想將其當做‘備胎,但企業很有誠意,幾次打電話邀請,而且相比較于其他北上廣企業,百麗是有著千億資產的全國知名企業,是個很好的平臺,而且第一年每月5000元薪水、且深圳包吃住的條件與同等招聘應屆生的企業相比,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夏禹說,雖說心里多少有點不甘心,但就算給自己一次實踐的機會。
“盡管現在還很年輕,但再過幾年就會面臨著結婚、買房等問題,到時候就會有很大壓力。現在的每一步都很關鍵,所以還是希望能找到對的方向”,夏禹說,不知道自己此次的決定是否正確,但內心依然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到高端成熟女裝品牌工作。
夏禹的苦惱其實代表著很多畢業生的心態,對自己未來方向并不是很明確,因此首先會考慮選擇知名度較高、平臺較大的企業,然后再結合薪酬、地理位置等其他因素。
張瓊文在簽約東北虎之前,也曾在東北虎和勞倫斯·許之間衡量再三,同樣都是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定品牌,但前者已經是中國奢侈品牌的象征,后者則是諸多明星的御用設計師,放棄哪個都讓人覺得可惜。
“盡管在勞倫斯·許我個人可能會有更大的提升,但思量再三,我覺得東北虎是一個成熟且完善的品牌,我希望能夠學習到一個公司整個的運作流程,而且之前也一直在這實習,相對比較熟悉,所以最終選擇了前者”,張瓊文現在說起來還是會有些不舍。
而對于北京服裝學院研究生畢業紀振宇來說,她的目標簡單而明確,本科學習服裝設計,研究生研究少數民族藝術,加之如今電子商務發展的日新月異,她將目標鎖定為具有強烈民族風格的淘品牌裂帛。為了能夠得到這份工作,紀振宇前期做了很多努力,最終拿到了心儀的Offer。
“工作中的美麗與哀愁”
對于找到工作的畢業生來說,這也意味著新的開始。快速適應工作,融入新的環境,能力被認可是對他們最大的肯定。
剛去東北虎實習時,公司正在讓設計師準備10月時裝周發布會的設計款式,張瓊文也想試一下,于是向指導她的設計師提出了申請,最終竟然通過了4款。
“在我之前東北虎從來沒有實習生能夠單獨參與設計,這件事帶給我的喜悅是前所未有的,自己能力被肯定,而且看到其中兩款現在已經在門店銷售,內心有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也正是由于張瓊文在實習期間的積極努力,才讓她留在公司工作順理成章。
與張瓊文有著同樣的感受,紀振宇最近也高興得整天合不攏嘴,因為剛剛裂帛與樂視合作以C羅為主題為世界杯設計T恤,她的作品最終入圍了3款。“之前提交的女裝款被斃掉時倍受打擊,但沒想到男裝—下子入圍了3款,其中兩款還被樂視選中作為世界杯期間員工內部工服,對于剛剛工作的我來說,這是最大的肯定與鼓勵”,紀振宇稱。
與他們一樣,耿烽堂幫助設計師打板時,聽到讓他最有成就感的話就是“你已經徹底理解我的設計了”。“要想聽到這句話,就得把別人的設計當成自己的來做”,這是他工作中的最大心得。
有喜悅也會伴隨著“哀愁”,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也為剛剛進人工作崗位的他們帶來新的困擾。
張瓊文稱,在學校里是吸收的過程,進入公司就是把學到的東西都釋放出來,有些知識當時上課時似乎覺得沒什么用,但在真正實際操作中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在這用上了”。
但學校的學習還是以創意為主,這也導致剛開始工作時,不太考慮市場,只是一味希望出效果,結果成本特別高,并不符合市場需求。“以后在設計中我還要更多地與市場結合,多去考察市場,了解消費者。”
除此以外,張瓊文說,工作中與學校最大的不同還在于需要處理一些人際關系,僅僅把工作做好還不夠。企業中的“論資排輩”有時也會影響到新人的發展。
而工作中最讓黃楊奇苦惱的是南方一些企業的機制。
“南方很多的服裝企業都是家族企業,通常老板就是設計總監。產品不需要太多設計點,一切都以好賣為主,發揮的余地并不大。而我的設計師情節太重,總想加入一些自己認為不錯的設計點。設計感的東西很挑人,而企業希望你所設計的衣服20歲、30歲、40歲甚至50歲都能穿”,黃楊奇說,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讓人相當糾結,這是他工作當中遇到的最大困惑,特別希望這種老套的管理模式能夠改變,給設計更大空間。
“服裝其實越做越會覺得自己不夠強大,需要學習的東西特別多”,現在耿烽堂每個月只接一個客戶,一方面是要精耕細作,積累一些好的口碑,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在能夠維持自己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之上,需要更多時間來做一些自我提升。
耿烽堂認為做服裝在于對這個行業的熱愛,他認為現在服裝圈成就很高的人,都是把服裝整個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身體力行,爛熟于心。
盡管取得了第十九屆中國時裝設計新人獎第二名的好成績,但九牧王設計總監趙玉峰在這次大賽評獎時的分享,才是耿烽堂認為參加這次比賽的最大收獲。
“趙玉峰從事服裝行業30年,現在每天有一半的時間仍然在做衣服,手工鎖出的西服扣眼比機器還好,制版、工藝、設計的能力都具備,服務了兩代領導人,為了服裝她都放棄了做母親的權利”,不善言辭的耿烽堂說起這些時甚至有些激動,“這些服裝界前輩對服裝的熱愛與堅持,深深地感動并激勵著我”。
因此,不管遇到什么困難,耿烽堂相信自己都能夠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