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青

光導纖維、刺繡,一個現代、一個傳統,這兩個看似毫無關系的技術和工藝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日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2014年國際刺繡藝術設計大展”中,讓我們領略到了傳統刺繡在科技等新技術介入下的現代表情。
“這組作品是馬來西亞的藝術家先手繪再絲網印刷,然后根據作品的構圖局部用針去繡,將線跡當做顏色來用,用針線代替了畫筆的概念。”此次展覽的負責人清華大學的張寶華教授以展品為例,解釋了刺繡工藝與現代時尚結合為觀者帶來的新啟發。
據介紹,此次展覽共展出了來自中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8個國家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刺繡作品。最大的亮點便是所有的展品并不是單純的刺繡,而是刺繡工藝與光導纖維、激光雕刻、爛花等多種工藝以及流行趨勢的全新結合。
“展覽作品反映出傳統與現代觀物取象的不同方式,傳統的刺繡藝術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沉淀出藝術智慧的精華,表現在現代作品中并不是單一一種工藝的純粹體現,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刺繡都有著相通之處”,張寶華稱。
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在于其無形的精神價值。傳統的刺繡紡織工藝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現代紡織品設計對它的借鑒必然會令作品充滿民族氣息,如圖案、形式、色彩、民族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等。這些符號與其他一些工藝甚至是最新科技相融合,在相互輝映中營造升華了作品的傳統文化底蘊。
由于各個國家的民族文化都不盡相同,藝術家和設計師對刺繡的創新角度也有所不同,但其作品一定與本國的文化背景和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以體現民族風格為主,立足于民族的傳統工藝,把藝術家的思維與文化背景結合到刺繡的紡織品創作之中。
“傳統工藝對于設計師、藝術家來說,應用起來其實都會遇到很大的坎兒,如果說用刺繡工藝做傳統,很難達到傳統本身的高度,如果過于創新走得超前,則往往又會受傳統的羈絆,而傳統的東西如果不突破,又很難受到市場認可。所以,在種種矛盾下,傳統工藝如何與時代性相結合,這特別需要設計師來好好把握”,張寶華稱,只有在藝術和設計的介入下,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
費孝通先生也曾說過:“對于傳統不僅僅要繼承,更要創新。因為傳統失去了創新是要僵化的,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給予傳統以生命,創造一個新的文化的發展,也就是以發展的眼光結合過去的、現在的條件和要求,向未來的文化展開一個新的起點。”
民族文化是藝術家創作的基礎,而新技術、新思維、新材料等是創作的源泉和動力,刺繡工藝要走出一條民族個性的道路,就需要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向傳統學習,并進行具有創造性的轉化,使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藝術中既具有“民族個性”又有“時代性”。
此外,還要領悟傳統刺繡工藝的藝術精神,充分認識來自現代的各種設計思潮的基礎上,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時代的民族形式,才能真正將傳統刺繡工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展訊:
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
時間:2014/04/12~2014/06/15
地點:北京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中國國家博物館
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凡爾賽宮博物館、奧賽博物館、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畢加索博物館首次聯袂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帶來拉·圖爾、弗拉戈納爾、雷諾阿、畢加索、費爾南·菜熱、蘇拉熱等8位大師的10幅極具代表性的法國繪畫杰作。作品以獨特的方式體現了法國16至20世紀藝術思潮的不同側面。
羅馬與巴洛克藝術
時間:2014/04/29~2014/07/27
地點:北京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中國國家博物館
17世紀,羅馬成為意大利藝術的中心。在這一時代誕生和出現的以卡拉瓦喬、卡拉奇、貝尼尼和他們的弟子為代表的寫實主義和古典主義,為巴洛克藝術奠定了基礎,進而影響了整個17世紀乃至18世紀大半部分的藝術。展覽旨在敘述這一段藝術史,通過精心挑選的作品和藝術家,向觀眾介紹活躍于17世紀羅馬的多元化藝術手法,引導觀眾進入那個輝煌時期。
美,無國界——京都和服展
時間:2014/03/14~2014/05/31
地點:上海浦東新區上海意大利中心
展覽包括須田克泰的書法與和服藝術家南進一郎的精美和服,展示了“男與女:日本美的一個方面”。和服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它是在依照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的。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和服上。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繡,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Decorum謎途:時間空間織毯
時間:2014/04/26~2014/07/14
地點:上海黃浦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人類在發明文字之前就開始了編織的實踐——結繩記事,誕生了最初的編織技術。觀者將與藝術家們一起從生活經驗角度,重新發現和探討裝飾、物件、手工藝和現當代藝術的關系。此次將展出6世紀至今的百余件來自歐洲、非洲和亞洲的織毯藝術作品。
織物當然也離不開身體。本次展覽中薇薇安韋斯特伍德、馬丁·馬吉拉、Bless和邱昊5位服裝設計師將向我們展現他們對紋樣、身體、材料和尺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