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在權
(廈門欣陶然景觀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361000)
南山公館項目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占地面積約為2hm2,場地內南高北低,最高處高差約為20m,保留有原生植被馬尾松林約5000m2,形成良好的視覺背景,馬尾松林下較為簡單,為低矮匍匐型灌木群落,視線較為通透。項目內有一開挖水塘及天然溪流,水塘約1300m2,駁岸處理較為粗糙,落差明顯,不細膩。溪流水系景觀效果較為普通,為周邊農田灌溉所用。現西北側建有一建筑物占地約400m2,規劃擬建一酒店及配套泳池,占地約700~800m2。項目周邊地塊為村莊及大片農田地,視野及環境質量良好(圖1)。

圖1 總體鳥瞰圖
《園冶》在“相地”過程中把造園地分為山林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種類型。山林地:“園地惟山林最勝。……千巒環翠,萬壑流青。……屋繞梅余種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項目用地山環水繞,幽曲有情,能體現”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的園林景觀的特點,這正同中國傳統造園思想所極力追求的理想環境相一致。
(1)遵循“因地制宜、依山就勢”的理念。山水園林的人文景致,應合理而且合情。綠樹、山石、水體,一切都巧于利用自然,減少人工痕跡是設計過程中秉承的第一原則。
(2)采用合理的設計尺度,領略山清水秀,亭廊、小徑、湖體自然融合。閑散、親近、平和的尺度使得山野情趣環繞其間。圍繞山水景觀,通過綠化系統、步行系統,使景觀向各個建筑個體滲透,構成為高低錯落、尺度合宜、層次豐富的理想環境。
(3)以生態學觀點營造植物景觀,選擇適生樹種和鄉土樹種,要做到宜樹則樹,宜花則花,宜草則草,充分反映出山地景觀特色,做到經濟節約,使植物發揮出最大的生態效益,并將柔和與畫境加入到了景致里。
(4)創造生活氣息強化人文氛圍,讓游人體會感悟景觀魅力。根據庭院內的布置和景色進行提煉創作,為主要景觀亭廊命名,掛上牌匾、對聯等,提供人文品味。
以原有的山林植被為基礎,充分利用水體資源,增添人文氣息及自然野趣,師法鮮明的江南私家園林風貌,塑造傳統山水畫中的“山居”意境。
“依山而筑,傍水而居”,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配,相映生輝。由此,根據原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水系,塑造高低錯落、連綿起伏的山丘、緩坡,栽種高大的喬灌木。全園布局以山體、溪澗、湖面和亭廊軒為主景,或疏朗或郁閉,形成不同的景觀空間(圖2)。
3.3.1 生態水景區
設計以疊石引泉、溪流繞室作山水景,以瀑布溪流作聲景等構成不同意境的水體湖面,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水的不同存在形式可營造出不同的氛圍,突出不同的主題特色,湖面式水景規模較大,與小品、亭橋結合,使環境內容豐富(圖3)。
為了創造地面和水域的多種結合方式的不同標高,湖面景觀也進行了巧妙的調整。這些調整結合栽植一起處理,目的是既確保遠處的風景能夠清晰呈現,也能夠保證湖岸兩側都有良好的視覺觀感。利用水體流動和濕地植物通過自凈能夠保持水質清澈,并在一些可能的地方采用了自然岸線的設計。

圖2 總平面布置

圖3 疊瀑飛雪立面
水邊建竹韻軒,坡屋頂、原木的柱子,坐北朝南,面向水面敞開,伸出水面的枕木平臺,為飲茶品茗、小憩觀景之佳處。水中有大小兩個島嶼,為水杉島,種植的蘆葦在風中搖曳,如同原本就生在那里一般,增添了自然的氣息。水池駁岸疊水部分為景石駁岸,其余均為自然的山石與泥土駁岸(圖4)。

圖4 生態水景區鳥瞰
在設計之初就將雨水收集系統與場地中原有的水景合并規劃,利用山勢將地表雨水匯集,儲存起來,通過排水溝流入水塘,并充分利用自然凈化和生物間互相作用來改善水質。水塘中生長的睡蓮、荷花、菖蒲、蘆葦、鳶尾和慈菇等,再養殖一部分鄉土魚種,保證水中含氧量,用生物法凈化雨水。很好的利用了水資源,豐富了宅院內的生態系統。雨水綜合利用實現了建筑、園林、景觀和水系的協調統一,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這種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持續性,能實現效益最大化,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3.2 酒店景觀區
該區建筑周邊綠化用地較小,且緊臨酒店墻垣,地塊零碎狹小,其綠化以簡潔、明快為主旨。植物配置遵循山水畫原理,注重剛柔并濟、疏密有致,樹木前后高低錯落不齊。如選擇栽植高大的廣玉蘭及金桂,下遍植紅花檵木、杜鵑等地被、花灌木;轉角處孤植羅漢松,與土山之松相映,并于顯眼處特置景石為峰成景。
3.3.3 觀光果園區
位于庭院南側,種植各種果樹,使其成為既具觀賞價值,又具經濟實用價值的農業觀光園。主要內容有各類果樹栽植、游步道、公廁等。沿著質樸的石子路,兩邊果樹繁茂。在種植作物品種選擇上,針對性選擇包括奇趣瓜果或各種形態、各種顏色的蔬菜類瓜果,從而營造出一個充滿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的“都市田園”景觀。
3.3.4 陽光草坪區
改造場地內的溝渠水系形成自然溪流景觀,這是進入庭院后的第一處水景,貫通了大半個庭院。線式的溪流水景,形狀狹長、幽遠,讓人回味無窮。入口處溪上修建了一座拱形石橋,風景怡然。踏橋而過,則進入開闊的緩坡草坪,意在表現開朗的空間體驗。設一臨水廊,供人休憩,樹蔭下設棋藝臺。溪流水系的營造,采用自然式駁岸,不僅減小了施工的難度,同時對環境破壞小,維護生態,也可避免溪流駁岸單調的連續線條,形成韻律的起伏,使河岸有著豐富的造型和親切感,并方便接近水邊。沿駁岸密布水草,水中魚蝦及各種水生生物均自然生長,促進了水系與整個大自然土壤中生物鏈的有機循環。
3.3.5 山林養生區
休閑養生區位于山體的南半部分。首先,對部分較陡峭山體進行護坡處理,結合排水導向,用景觀改造的手法使其形成一種獨特的垂直綠化景觀。自然登山道穿行于樹林灌木叢中,引導著視覺與步行的走向,路徑的起伏轉承盡量基于現狀,摒棄多余的裝飾,以質樸的平質小品結合欄桿與臺階,契合原生態的樸素審美趣味,最大限度地保護著原有地貌與植被,將環境的規律在清晰的空間框架中顯影。同時,在場地里面依山就勢,設計不同樣式的觀景亭與游憩停留的節點,四周種植低矮的芳香植物及野生花卉,添山野氣息,輔以凳椅,眺望遠景,使人能在登山游覽過程體驗到自然的野趣魅力。置身其間,心境平和悠遠。
3.3.6 盆景雅石品鑒區
該區位于進園右側,通過亭臺景石、素墻花窗、曲徑幽林,表現江南園林清雅幽然如水墨畫般的意境。湖石橫臥堆疊,充分顯示出瘦、皺、漏、透、丑的群體美。于石罅石縫中留置池穴,種植花木,林木掩映。地形處理上,高處筑一座景觀亭,俯視花溪,并可與竹韻軒互成對景遙相呼應。亭子功能上為靜觀休息場所,升高的位置突兀了主景的顯著地位。該區適當布置緩坡草坪,為庭院內今后開展戶外活動預留了空間場地。
從過往的山水景觀項目來看,為了強調原生態,有時候似乎會走入一個誤區,把粗獷做成粗糙,簡潔做成了簡陋。在設計的過程中,也經過了與業主的多次討論交流,并逐漸形成一個設計的總體觀念: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山水韻味的景觀,自然的粗獷之美可以融合藝術的細膩風雅,清新氣息可以結合入畫之美,保留原生態也可以很精致。中式傳統造園手法、山水元素、生態設計是目前具有普遍意義的幾種景觀概念,本項目將三者進行融合,貫穿于設計過程,期待能為類似的案例設計提供拋磚引玉的視角。
[1]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2]阮儀山.江南古典私家園林[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1990.
[3]張文英,賴國傳.淺談華景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和建設[J].中國園林,2002(6):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