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鯤源/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動物醫學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動物醫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獸醫業務部門、動物生產單位及有關部門從事獸醫、防疫檢疫、教學、科學研究等工作的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層次既有本科也有專科,截止2012年,我國共有66所高校開設動物醫學專業,包括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昌學院等多個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畢業人數逐年遞增,但是就業的形勢卻不容樂觀。2014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達到727 萬,比2013 年又增加了28萬,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雖然動物醫學在我國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煥發青春”,但近幾年我國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就業情況較好,社會對農業、對農業院校觀念已經開始發生轉變。動物醫學專業是一個很有希望的專業,也是一個受當下各大院校和國家農業部重視的一個專業,具有很大的競爭發展優勢。本文通過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動物醫學專業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跟蹤調查,旨在根據畢業生就業形勢及時制定相應的對策,完善動物醫學專業培養方案,為本專業就業指導提供方向,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畢業生,以滿足市場經濟對人才的要求。
調查結果見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
圖1 畢業生畢業后去向安排
圖2 畢業生就業去向分布
圖3 專業對口性
圖4 從事工作的具體類別
圖5 畢業生從事工作的區域性
圖6 擇業時獲取招聘信息的途徑
圖7 求職中被認為影響最大的因素
1.畢業生畢業后去向安排。從圖1得出,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去向安排為就業和考研兩個主流方向,而選擇就業的畢業生所占比例明顯遠遠大于考研比例,表明大部分學生已做好邁出校門,步入社會的心理準備,并且希望在實踐中鍛煉打造自身。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態勢較好以及人才培養的成功之處。而選擇考研畢業生表示繼續深造可以躲避就業高峰,增加就業優勢。選擇出國和自主創業學生比例較小,反映了畢業生優先就業再擇業的心理。
2.畢業生就業去向分布。從圖2得出,選擇就業學生畢業后的去向“集中又分散”,集中是指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政府機關,學校及科研院所和其他事業單位這6種就業單位性質倍受青睞,畢業生分布比較集中,且尤以前兩種比例最大,反映了畢業生就業的方向比較明確;分散是指畢業生在這6種單位性質中分布較均勻,反映了畢業生就業的多向性。從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也可以感受到社會發展趨勢的強烈影響,說明畢業生在擇業時是非常現實的。
3.專業對口性。從圖3得出,從事與本專業相關行業人數所占比例過半,表明畢業生在尋找工作中更加趨向于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努力做到學有所用,就業職位與所學專業相關,是畢業生選擇職位的重要考慮因素,這是已經被證實的結論。而從事非專業對口行業的學生所占比例勢頭不小,反映了就業與專業的不對口雖產生一定困難,但可以克服,同時也映射出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多向性。大多數畢業生已經形成了先就業后擇業的理念,這種就業理念在當前形勢下是很普遍的。
從圖4得出,在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行業分類中,以從事寵物行業的人數所占比例較大,這與當前寵物行業的快速發展息息相關。在本專業的其他各領域內,無不有本校畢業生活躍的身影,其中也涉及到動物科學方向的領域,如動物繁殖育種,表明我校動物醫學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和培養方案上緊貼市場,緊貼行業,時刻關注市場,注重專業專業知識的實用性針對性,以夠用為度,且注重培養該領域的全面人才。
4.畢業生從事工作的區域。從圖5得出,近34.34%的畢業生選擇在二、三線城市或者縣級城市工作,由于地區差異和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大學畢業生都不想在欠發達地區或一些職業工作,這是今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趨勢。表明學生對工作地點的期望值較為現實,就業心態追求穩中求進。27.27%的畢業生選擇在一線城市 “北、 上、 廣” 工作,反映了畢業生對快節奏生活和新環境的較強適應能力。與之比例相當的是到家鄉附近區域工作,約占22.22%,反映了一部分學生致力于家鄉建設,以安定穩定為第一的思想。還有小部分比例畢業生選擇在大學所在地就業。
5.擇業時獲取招聘信息的途徑。從圖6得出,越來越多的學生比較傾向于校園招聘和人才招聘會,這說明學校是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就業信息獲得的重要渠道;也有不少的學生嘗試網絡招聘,利用現代的信息來為自己找出路;此外,廣建人際網絡也是被普遍認可的一種途徑;另有選擇傳統的信息渠道獲得就業機會,如,報紙廣播媒體報導;選擇毛遂自薦的人也有,這樣更能找到適合的崗位。可見,對于求職的方式和途徑,學生有一定的了解,為就業也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
6.求職中被認為影響最大的因。從圖7得出,在求職中被認為最大的影響因素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實踐和工作經驗,溝通表達能力和學校知名度,其中超過一半的畢業生將實踐和工作經驗視為干擾自身就業的最大障礙,一方面反映了用人單位在聘用職工時比較看重個人實踐和工作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反映了畢業生對自身素質的不自信以及實踐能力欠缺,沒有工作經驗和對社會缺乏了解是現在我校大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最擔心的問題,認為自己要特別加強表達與溝通的能力,希望學校在專業知識與技能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及其他多環節方面加強指導,展示了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渴望,對綜合能力培養的關注。
此外,基于以上問題的調查外,還有涉及畢業生就業穩定性的調查,其中有28.04%的畢業生表示跳過槽,當問及跳槽原因時,有37.38%畢業生認為工作沒有前景,一眼望到頭,沒有挑戰性,其次是22.43%畢業生認為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選擇更適合的工作。關于傾向于在求職中如何更好的凸顯自己問題,大部分畢業生傾向于事先充分了解單位,表示自己有充分的興趣和準備和突出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表現自己將是可塑之才這兩方面。
7.調查小結。綜上所述,我校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整體就業情況良好。畢業生對目前就業情況滿意,調查問卷數據顯示畢業生擇業時首選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畢業生選取職業時多數從個人生存需要出發,但也有畢業生更看重社會價值、個人人身價值,選擇到基層工作,而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比例仍較小,側面反映出畢業生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以及追求平穩第一的心態。
我校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雖然整體較好,但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大環境的影響,多數學生感覺就業壓力、工作壓力大。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本科畢業選擇考研,從側面反映了專業的就業壓力。學校應通過多種渠道、措施提高就業能力,積極應對畢業生就業壓力。
調查結果顯示,極少數畢業生選擇畢業后自主創業,畢業生在創業方面所占比例相對較小,需要高校對其在這方面加強輔導和幫助,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拓寬就業渠道。
不論是在社會上,還是校園里,創業都成為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針對我校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創業動力不足現象,可通過以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有創新創業的意識,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可增設一定學時數的創業課程教育,包括理論和實踐活動。其次明確創業教育目標,完善創業課程體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辟創業實踐基地,開展富有創新意義的學術科技活動,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可組織學生進行某產品的市場調查,研究改進的方法和措施。同時應加大創業教育宣傳,充分利用宣傳欄、校報、廣播以及網站等,加強對學生創業事跡的宣傳力度,突出和強化大學生創業意識的人文環境,廣泛宣傳成功創業者的創業事跡、創業方法和奮斗經歷,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創業理念,這都會帶來新的產業,也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能夠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招聘信息,但途徑較單一,以校園招聘和人才招聘會為主。其中,通過招聘會獲取信息的比例最大,從側面反映,學校應多多組織校園招聘,企業宣講并及時將社會公開招聘信息通知學生,除此之外,占小部分比例的畢業生還善于運用其他求職途徑,提示學校應拓寬畢業生的招聘渠道,學校還應重視就業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及時并全面的發布用人單位情況和需求信息。同時應鼓勵非畢業班學生在業余時間也要及時關注就業動態,以便畢業求職時能快速篩選信息,從容應對。
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則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它的實施必須以實踐教學為依托。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以上畢業生認為在求職中自身的實踐和工作經驗影響最大,動物醫學專業屬于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型專業,畢業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21世紀謀職就業的必備條件。針對畢業生實踐能力有待提高這一現象,在教學設計上可采取如下措施:
1.探索性實驗教學。傳統的課程實驗主要是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進行的對理論知識的驗證性實驗,并無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創新思維。教師應鼓勵學生思考驗證性實驗有無其不足之處,有無可改進之處,同時,鼓勵學生每人針對該研究結論每人制定出一套實驗方案,從實驗材料的購進,實驗方法的可行性及確立,實驗過程的先后順序等每個環節出發,大膽嘗試不同于傳統的實驗方法。
2.開放性生產實習。要求老師在新生入學之初,就要加強學生專業思想教育,正確定位自己。傳統的生產實習側重于動物疾病的防治,畜牧業的發展,帶動了獸藥、飼料、銷售以及寵物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同學們的實習空間也越來越大,這就造成了許多同學在對待實習問題上很迷茫,在實習前的一學期,要求學生合理填報實習志愿。
綜上所述,專業課、基礎課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融入職業規劃相關知識的教育;教輔人員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學生工作中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16]。人才培養方案應側重于學生職業素養、專業素養、實踐技能、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最重要的是應體現職業規劃的思想[17]。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堅持理想教育,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制定合理的人生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且應該從大一開始抓起,并且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過程中。大學期間應樹立各種積極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完成規定的課程,并取得合格的成績,掌握所學專業要求的各項專業技能,學校重點培養學生適應新環境和動手創造的能力。學生的輔導員以及各任課老師應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包括每個學生的個性、能力、知識結構、心智、體質及興趣、特長、習慣等方面。對畢業班學生,就業指導老師應舉辦各種企業見面會、企業招聘會、宣講會等活動積極為即將畢業學生提供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