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逢源
(洞口縣遠程教育中心 湖南邵陽 422300)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社會要求人的素質與之相適應,信息素養成為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標準,成為人的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盡快培養和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使廣大教師迅速適應教育信息化這一發展的新形勢,肩負起培養21世紀人才的重任,主動地投入到這場教育變革中去,已成為教育信息化面臨的緊迫課題。
教師的信息素養,是指教師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學實踐基礎上,根據社會信息環境的發展要求,對信息進行檢索、獲取、分析、處理以及利用信息解決教育、教學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信息意識。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現象、行為、理論觀點等,從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評價。通俗地講,面對不懂的東西,能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尋求答案,這就是信息意識。信息時代處處蘊藏著各種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現有信息資料,是人們信息意識強不強的重要體現。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工作和生活問題的意識,這是信息技術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
2.信息知識。既是信息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又是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信息技術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應用它。它不僅體現著教師所具有的信息知識的豐富程度,而且還制約著他們對信息知識的進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統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傳輸、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以及對信息系統與信息進行評價的能力等。這也是信息時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處信息時代,如果只是具有強烈的信息意識和豐富的信息常識,而不具備較高的信息能力,還是無法有效地利用各種信息工具去搜集、獲取、傳遞、加工、處理有價值的信息。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質諸要素中的核心,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信息能力,不然難以在信息社會中生存和發展下去。
4.信息道德。具有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學會對媒體信息進行判斷和選擇,自覺地選擇對學習、生活有用的內容,自覺抵制不健康的內容,不組織和參與非法活動,不利用計算機網絡從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統和網絡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這也是師范生信息素質的一個重要體現。
信息素養的四個要素共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信息意識是先導,信息知識是基礎,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證。
1.教師具有良好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的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
信息時代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學習模塊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信息資源的提供者。信息的發展,知識的更新,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信息素養。隨著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電腦網絡進入學科課程教學以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傳統的教育理論及觀念、教學策略及模式、教學方法及手段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教師要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信息素養也就變得更加重要。
2.教師具有良好信息素養是教育發展的需要
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全面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面臨的緊迫任務。新課程改革把提高學生信息素養作為素質教育目標的一部分,加強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將信息技術作為資料的來源、交流的平臺、認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現在更多的多媒體教室、電子白板教室等在規劃與建設當中。這些現代化教育裝備提高了學校硬件條件的同時,也對學校教師的硬件基本操作能力,運用多媒體等硬件設施進行課堂教學能力,收集教育教學信息服務于學生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借助網絡,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資源、教育手段;轉變教師觀念,轉變工作方式,轉變學習方式;提高教師素質,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育質量;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生活,增強學生適應未來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首先強化自身的信息素養,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全面實施和推動素質教育。
3.教師具有良好信息素養是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需要
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要求把信息技術融合到學科教學當中。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在具體實踐中要求能夠營造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可以進行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學、學習活動,最終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這就要求教師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從而來優化教學過程,達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深度融合。
目前,雖然在上級主管部門文件精神的要求下,大部分教師都參加相關培訓,并取得了相關的培訓合格證書,但是在農村各中小學,由于網絡未完全普及、硬件設施落后、不同年齡階段的教師信息素養差別大等原因,導致農村各中小學很多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因此,培養、提高農村教師信息素養勢在必行。
1.加強學校領導的培訓,提高領導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
學校領導是否對現代教育技術、教師信息素養具有正確的認識,往往決定著學校教師整體信息素養的高低。所以,應從學校教育信息化、遠程教育應用與管理的基本方法、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校本培訓的方法、信息化教育評價等方面對學校領導進行培訓。
2.加強教師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觀念的培養
由于農村中小學教學條件相對落后,教學設備欠缺,教師們認識不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義。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加快實施,農村教育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全面實現信息化。農村教師只有接受信息技術、學習信息技術、使用信息技術,才有真正的出路。因此,要加快培養農村教師的信息素養,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
要有效培養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先得從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出發,培養教師的信息意識。培養教師對信息的敏感度,這是培養教師信息素養的前提條件。要重視教師觀念的更新,培養信息素養所包含的理念:數據的處理和使用過程,基于資源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和數字學習的觀念,培養教師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
3.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信息素養培訓
(1)計算機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得到重視。如何使用計算機這個工具,學校應定期聘用相應課程的優秀人員進行上課,保證上課的質量和效果,也可借助學校內部信息技術,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計算機基礎、辦公軟件的應用、課件開發平臺的使用、動畫制作軟件的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等一系列課程的培訓。
(2)聘請有關專家作相關的輔導報告,注重突出主體、模塊結合、關聯指導、反思升華的課程整合原則,突出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突出課程教材改革、突出課程的整合、突出信息技術的教研。
(3)信息技術的培訓要持之以恒。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要使教師適應信息化的發展就必須以常抓不懈的態度對教師進行信息化培訓。不僅要進行技術層面的培訓,如學習動畫和網頁、課件制作等;還要有目的地開展搜集獲取信息、篩選整理信息、發布信息進行交流等知識技能的專題培訓。
4.加強軟、硬件建設,搭建教師信息化教學平臺
上級行政部門應加大對農村中小學的經費投入,創建良好的信息化環境,完善必要的基礎設施,為教師創造好的信息化教學平臺,使教師信息素養再高也有“用武之地”。同時,學校還應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類信息技術方面的教學評比,或學校定期組織教師信息化的教學評比及各種信息技術的競賽,同時對教師日常的信息化教學和信息化工作進行鼓勵和督促。
5.督促教師自學,提高教師信息素養
第一,教師應自覺地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提高對信息技術運用的重視程度,意識到網絡閱讀將成為教師獲取知識、進行教學和科研的重要手段,是培養教師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
第二,教師個人應加大信息技術的投入,自己購買電腦,接入互聯網。經常在電腦上寫作,或制作電子課件,或多用電腦處理日常事務,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搜索,共享資源,在資源網中進行在線備課,訪問名師。教師只有這樣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自我的培養,適應學校信息化環境才能加強自身信息素質。有條件的學校,教師應主動地在多媒體室或電腦室上課;沒條件的學校,教師也應該通過網絡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交流教學經驗。
6.培養教師合理選用信息的能力
教師的信息素養的最高層次是信息應用,即應用信息去解決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問題,從而培養教師應用信息的手段,提高教育質量。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意識和信息篩選能力,使教師信息意識、信息技能都能在學科學習實踐中得到體現。除此之外,教師還應主動地根據教學的要求,組織學生進行網絡化的探究學習,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1]郭紅霞.信息素養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內在機制及其養成[J].中國電化教育,2012(05).
[2]全宏瑞,溫守轟,姚惠伶.論教師信息素養及其培養方法[J].教育探索,2010(07).
[3]蔡其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