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棟
(長沙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湖南長沙 410000)
劉延東副總理曾在2012年全國第一次全口徑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十二五’期間,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臺’為抓手,也就是‘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這是當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與標志工程。”[1]而“優質資源班班通”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其重要作用和意義使其地位突顯。“優質資源班班通”概念的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信息化環境下教學資源的創新應用和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本文從“優質資源班班通”的根本意義、優質資源的建設方式和優質資源的創新應用三個方面進行探析,希望能對“三通工程”中“班班通”的有效應用給予一定的幫助。
“優質資源班班通”(以下簡稱“班班通”)的建設分為硬件建設和資源建設兩方面,硬件建設“校校通”是前提,班級多媒體教學設備是基礎,這些往往是學校建設的重點和容易步入的“唯物”主義誤區。“班班通”不僅是教學多媒體硬件設備“通”,其根本是立足于硬件設備上的教學資源“通”。它為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提供資源基礎。缺乏優質教育資源的支撐,學生的自主學習、發現和探究就是一句口號,教師與學生被動教與學的狀態就難以改變,翻轉課堂和高效課堂就難以實現。只有匯聚后的優質資源班級全覆蓋,才能促使其對教學方式的變革,為國家教育戰略和教育信息化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多年以來,全國各地各級都在建設資源庫,省、市、區縣、學校甚至年級都建立了教學資源庫,這些資源庫相對獨立,封閉性強,缺乏信息流通的橋梁,形成分散的資源孤島,校際間、區縣間、市州間的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不能實現。“三通工程”關鍵在于“通”,“班班通”的“通”主要體現于班級聯通、資源流通、教學融通三方面,其中資源流通尤其重要。目前許多資源建設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形成開放、有效的流通機制和相應的促建制度,導致其研發周期較長,重復建設率偏高,質量下降,資源應用價值偏低,整體建設遲緩。只有破除資源孤島現狀,讓資源血脈流通,才能保證大環境下資源生態系統的有機發展能力。
站在全局的角度來看,“班班通”的價值和根本意義在于三個方面:一是班級作為日常教學中最小的常規組織結構,只有班級間教學資源應用聯通融合,由小而大,才能促進大環境下資源應用的繁榮發展。二是數字化資源建設應用的根本在課堂,優質資源通過多渠道傳遞到班級,為教師的創新教學和學生的自主性探究學習提供支撐,才能為翻轉課堂和高效課堂的實現提供前提條件。三是優質教學資源的班級聯通,特別是對于農村偏遠地區而言,才能真正促進在區域范圍內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的實現。
優質資源的建設要堅持開放共享的理念,建立有效、可行的建設模式和共享模式,基本原則為“共建共享、公建眾享”。
“共建共享”即為共同建設資源,共同享用資源。成立資源建設小組,整合組內資源,包括人力、物力等,以此減少重復建設,提高建設質量,降低建設成本。資源建設的主體包括但不局限于中小學校和教育職能部門,出版社、企業、政府部門等都可以加入其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年)》明確指出:“要探索學校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進學校與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的資源共享。”[2]目前條件下也形成了利用云計算技術構建教學資源庫的形式,即通過信息化教室形成數字化學校教育云,通過網絡匯聚,形成龐大的教育云資源庫。數據云的強大優勢,能將教育資源的共享開放程度發揮到最大。
但共建共享的資源建設模式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優質資源的共享大部分被限定在共建組織內部使用,開放的理念得不到充分實現,因此根據時代發展需要有專家提出并著力研究新的資源建設模式“公建眾享”[3],即由政府通過國家財政撥款提供建設資金主導組織建設資源,建設后的資源原則上不加限定地供人使用。此模式在研發中經嚴謹合理的頂層設計、科學的規劃和逐級選拔,在資源質量、減少重復建設方面獨顯優勢,又有政府出資的前提,使其能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共享,有效地彌補了“共建共享”的不足。但在目前我國國情條件下,完全采用此模式并不現實,因此“班班通”資源建設模式還需以上兩種方式相互結合建設才可行。
具體來說,在“共建共享”模式下,中小學教師是資源建設的主體,從教學需求出發,與學校信息技術教師或相關企業合作,特別在校企合作優勢互補的前提下,研發具有共同知識產權,符合教學標準,涵蓋全學段、全科目的教學資源。同時可通過資源網站逐級推送,匯聚到云端,融入市場運作后供廣大教師使用。在“公建眾享”的模式下,發揮國家資源建設的統籌和主導作用,依據國家教育資源“兩級建設,五級應用”的原則,以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為建設主體,從國家教育戰略和新課程改革的實際出發,建設涵蓋各教材、學段、學科,適應多終端的優質教育資源,特別是自主探究、協作交流和研究性學習的相關資源,然后免費提供給廣大師生使用。
教育資源的建設要以應用為導向,切合實際。作為資源使用的主體,如何為廣大師生服務是資源應用的重點。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校和網絡協作教研四種類型十種服務的應用模式,為“班班通”提供了指導。在此,以“有效整合、協同創新”為指導思想,對“優質資源”的創新應用提幾點建議:
1.根據偏遠地區學校學生實際情況和條件,開展名師課堂和名校課堂,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建立網絡聯校,讓農村學生接受實在的、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根據城鄉學生知識結構差異,教師在選課和備課上一定要遵循“合適、合度、合用”的原則,如何利用“班班通”與教學實踐完美結合,實現教學最優化,需要授課教師的智慧和經驗,特別是建立網絡聯校的地區,要開展好前期教師的協同備課和教研工作,授課期間一定要有現場教師進行輔助教學。
2.盡量碎片化資源,建立公共資源和專業教學資源素材庫。所謂“術業有專攻”,對于教師而言,更方便的是對各種碎片化資源進行重組整合,形成適合的新資源。目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操作普遍提高,但專業的資源研發手段卻未能啟及,只有在提供多元碎片化教學基礎資源庫的幫助下,教師才能打造適合個人的“私人訂制”,同時將新資源發布到各資源平臺共享使用。
3.利用個人網絡學習空間平臺(“人人通”),開展基于教學資源的網絡協作教研等,不斷創作上傳資源,同時自動獲取平臺推送的優質資源。教師作為教學變革的踐行者,在“班班通”的創新應用方面應身先士卒,協同創新,探索發掘促進教學變革的新思路。同時依托個人學習空間的溝通優勢,通過網絡協作,實現“教、科、研”一體化。
4.建立合理有效的“班班通”應用評測機制,采集教學資源應用數據,科學監測評價,將統計結果納入教師教研科研成果、績效考核等。同時建立相關獎勵制度,調動教師積極性,把“要求用”變為“想要用”,促使教師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充分實現“班班通”的應用價值和意義。
“三通兩平臺”是當前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目標,“優質資源班班通”在提高教育質量、變革教學方式、實現教育均衡、推動社會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班班通”實施過程中,資源建設是重點,“共建共享、公建眾享”是建設的基本原則,“有效整合、協同創新”是指導思想,同時在不斷提升一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前提下合理開展,才能使“優質資源班班通”的實施得到有效應用。
1.劉延東.劉延東國務委員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 iles/business/htmlf iles/moe/s3342/201211/xxgk_144240.html,2012-11-02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2010-03-01
3.陳琳.創建數字化學習資源公建眾享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