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鳴先生作為紫砂業內專業人士,多年以來從事紫砂的創作和理論研究工作,其作品貫通古今,或古樸肅穆、或靈動天趣、或端莊典雅,演繹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他善于以最傳統的技法,創造出時代最前沿的藝術作品,在超越傳統技法的同時,也超越了紫砂固有的文化內涵,形成了業內公認的獨特風格,提升了紫砂特有的文化屬性,影響了紫砂界內滯于傳統的創作觀念。出于對這位大師的仰慕,編輯部就紫砂文化的一些問題對吳鳴先生進行了專訪:
紫砂憑借獨特的形態及審美著稱與世,自分門立派以來,經無數藝人努力,逐漸形成了屬于自身的形象和語言,它在吸收、借鑒其它藝術語言的基礎上又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形成獨有的特點,就像中國傳統戲劇一樣,有自己的“腔調”、“韻味”。
紫砂跟其他陶瓷藝術相比,有它不一樣的地方:文化在紫砂里面的融入,顯得更為文氣,更有人文格調,這是它的一個顯著特征。紫砂融入文化的層面主動而且寬泛,細數紫砂的發展史,文化一直貫穿其中,文化層面的介入對紫砂的發展、成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讓這一傳統手工藝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文化的含義從廣義角度來說,社會的知識、理解都包括在內,如果從純粹的角度講,文化一定要帶有專業性或是有明顯文藝、文化傾向,才能夠表達深層次的學術內涵。紫砂文化關鍵還是本身的文化含義所帶來的社會的各方面反映,包括普通紫砂陶藝從業者、商業、收藏、研究等各個層面,需要從空間、時間等多方面綜合考慮。
紫砂行業相比其他行業的更難介入,主要是由于從材料到燒成這一整套流程的專業性都比較強,需要有大量的時間去了解泥性、掌握制作工序、工藝。歷史上陳曼生等人為代表的介入,其實都是一種文人的介入方式。現在研究“曼生十八式”,只能根據文字和作品進行推敲,想象那種融入狀態與過程,綜合整個系列作品來看,在文化層面涉入比較廣,層次程度也比較深,屬于一種外力的介入,但是帶來了紫砂文化因子的豐富與發展。
縱向來看,歷來大部分的傳統從業人員文化層面相對比較低,這也造成了紫砂產業發達,但是理論不成體系,發展不對稱的現象。紫砂發展跟歷史因素有關系,在其他行業有種現象,就比如國畫雖然歷史上有許許多多專業研究人員,但是很多研究內容不屬于尖端領域,加之研究人員喜歡根據個人喜好來對一些歷史資料做出評判,因而留下了一些不太客觀的總結。
正因為這種情況,倘若紫砂沒有一定理論作為研究導向,那么每個人的說法就不一致,就容易形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象,所以紫砂的理論體系一定要有一個基本綱領,從客觀公正的角度遵循基本規律。現代紫砂陶藝的創作應當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的發展,現代人的審美在不斷的變化,這就需要紫砂陶藝家不斷調整自身的創作,但是紫砂藝術的“主心骨”不能變,這又為創作增加了難度。
紫砂在理論上的缺失有其自身原因,同時也是歷史的一個必然。從目前來看,紫砂在理論方面的進展關鍵在于現在研究紫砂的人是否具備足夠的理論水平和能力,能否在真正意義上“進入”紫砂。現在研究其他領域理論的人很多,對于紫砂而言,如果不從某一個具體層面切入來做內在的研究,就很難做得完整、全面,而業內的陶藝家往往要潛心于創作,很難對理論進行專研,且有些知識還屬于口口相傳的方式,普遍著重于實際的操作,疏于文化語言的表達能力,所以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專業理論較為匱乏。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快節奏的生活和信息傳播速度使得紫砂收藏者的審美不斷普及,這也對紫砂陶藝從業人員提高了要求,需要在進入這個行業時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提煉能力,并且具備一定的理論能力,能夠深入紫砂、研究紫砂,也只有這樣紫砂才會逐漸形成一種相對完整的理論。關于紫砂理論的定位應該屬于一種發展綱要,需要制定一個整體的調子、一個發展的大致方向,具體說明紫砂陶的性質、類型、歷史狀況、物質性、精神性及其以后的發展趨勢等等,允許它有發散性與探索性,尋找更多的創作方式,采取循序漸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未來紫砂文化的脈絡大致上可以總結為:扎根于民俗文化,得益于商業文化,提高于雅致文化,多種文化因素之間相互滲透發展,共同協作,相互促進,充分表現出紫砂文化的多元魅力,更加寬泛地涉及社會的各種人群,盡力追求雅俗共賞。
從普通大眾的層面來說,不乏高雅的東西,比如“石瓢壺”、“仿鼓壺”等等一些經典的造型,老百姓一直很喜歡,這些經典把高雅的東西給通俗化了,這些作品造型非常好,體現了簡練、和諧,這應該屬于比較深層次的,但廣受人們的喜愛,這種喜愛說明平常中也存在高雅。
商業文化屬于文化的流通,是制作者與最終受眾的一個中間連接的通道,包括博覽會、專業活動、團體與單位以及個體局部的推廣,會考慮到自身的主體利益,可能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出現,即商業炒作性質,或者是重點突出某一個內容,包括博覽會的評獎,有些利益上的來往,付出的一方可能要求一些回報,以這種定位的話,很難作為專業的文化來定位,但是這種利益往來式的活動不斷在進行,也對宣傳紫砂起著作用,所以很難對一些這樣的活動下定論,一味地褒獎和貶低都是不恰當,所以商業文化中的這種狀況是個特殊情況。紫砂具有它的特點,相對來說是個體或者小作坊的制作方式,不像工業產品那樣,采用大量占領市場的方式來經營運作,所以這對于紫砂的商業文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是始終回避不了這個問題的。任何產品要進入市場,作品要找到藏家,除了直接的以外,還是要進入商業的這個渠道。
作為現代紫砂來講,理論方面其實還是一種被動的介入,更應從商業化的路徑中來發展文化,例如現在的藏家可從另外一種角度來了解、研究紫砂,包括一些業內人員的看法、見解,這樣就形成了不是做壺人卻閱壺無數的情況,觀點、評論自然也就豐富了,這對于豐富紫砂文化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對普通作品的認知,普通群眾一般只是實用審美的需求,而文人的參與會帶來文化上面的需求,人們越來越主動地追求文化、美感,這種審美需求就只能通過設計和創作來體現,因而在現在的設計創新中,文化含量尤為重要,參與其中的人文因子越多,那產生的影響就越大,文化的要求、專業的要求就越來越主動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不能忽視中國人的中國根脈,同樣紫砂也有紫砂的根,但是傳統文化始終還是要發展,國家發展了、經濟上去了、生活方式改變了、文化領域豐富了,更應該要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特色。社會的發展帶來了物質上的改善,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東西。當前的紫砂文化一部分刻意順應了社會利益,純粹是逐功利,可能會產生一些偏頗。但主要看個人怎么把握,那些浮于表面、惡意炒作,會影響行業的正常發展。對商業性極度的追求,可能會對創作群體帶來影響,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值得關注與思考的,要從專業的角度去考量。有些看法太過于簡單,或是局限在某個小范圍內,如果能用更高、更遠、更寬泛的眼光去看待發展,紫砂文化必定會更加發展壯大,所以怎么去看待文化、看透文化很重要,或許這樣的話將會帶來一些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