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平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藝創作、創新、發展至壺藝傳承經歷著不同形式的變革,形成了三種比較常見的壺藝傳承關系:師承關系、家族傳承、教學傳承,這三種傳承關系又是通過“心口相傳”、“心手相傳”兩種耳提面命的途徑進行口述傳達、思想傳遞、“手把手”的技法傳承。而同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曲藝藝術,經過長時間的宮廷與民間演繹發展,形成了完善的文化藝術體系,通過各門派唱腔與曲藝題材內容的不同,形成了:“心口相傳”為主、“心手相傳”為輔的傳承授藝方式,與紫砂壺藝傳承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因而對河南當地的曲藝傳承與宜興地區壺藝傳承進行了實踐性的對比研究。
以宜興紫砂壺創作為主要的文化藝術門類,其傳承方式通過師承關系、家族傳承、后有教學授藝的三大主要傳承關系,通過“心口相傳”即口頭授藝,“心手相傳”即現場演示與實踐中的“手把手”傳授的兩大方式,傳承了紫砂壺藝手工制作的傳統文化藝術理念、創新與設計的紫砂藝術概念、技藝手法等,并根據不同的傳承方式進行各自壺藝創作的藝術擴展。
以河南豫劇為例進行探究的曲藝傳承課題,曲藝的傳承方式通過師承關系、家族傳承、后有教學授藝的三大主要傳承關系,它主要通過“心口相傳”即口述的傳承方式,輔之“心手相傳”的動作展示,在傳承關系之中進行各自的發展。
紫砂壺藝與戲曲曲藝同樣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都是一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門類。
三大傳承關系脈絡。無論是壺藝傳承還是曲藝傳承,都是建立在家族傳承、師承關系、教學授藝為主的注重師門、注重家傳底蘊、注重教學實踐的傳承關系脈絡。
心口相傳、言傳身教授藝方式。曲藝有嚴格的傳承方式,但最初都是言傳身教為主,以“心口相傳”即口頭傳授曲藝的唱、念、做、打基礎概要。紫砂壺藝同樣也是言傳身教的授藝方式,通過師長口述對紫砂壺藝創作的思想理念與制作方法,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現場指導。對于兩大藝術門類,這種相同的授藝方式,都極大地保護了文化藝術思想、技藝傳承的連貫性與真實性。
特定的文化區域范圍。壺藝傳承與曲藝傳承都有特定的區域范圍,紫砂壺藝以江蘇宜興地區為主要集中地,河南豫劇以河南地區為主要的集中地。
都在新中國成立后成立專業的團體組織。壺藝傳承,在新中國成立后組建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樹立以“紫砂七大老藝人”為代表的傳承人;曲藝傳承,新中國成立后建立各大流派傳承、表演、創作的藝術團體。
文化藝術載體不同。壺藝傳承是以紫砂為載體,進行文化藝術創新創作的物質存在表達方式。曲藝傳承則是以思想精神為載體,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風民俗為題材,進行梳理升華的思想與精神的娛樂性展現表達方式。
傳承的保守與包容。壺藝雖然根據紫砂壺壺型的分類進行細化傳承,但是并不保守,而是各師門之間相互包容,創作光貨的也能創作花貨,創作花貨的也能創作筋囊貨,所以沒有特定的流派,但紫砂界有主流流派傳承。所謂主流流派,也就是根據市場推動、藏家需求、制壺藝人的技藝來品定作品的市場與藝術活力的流派個性。曲藝傳承,師承關系嚴格,必須是嚴格根據各自流派進行傳承,尤以唱腔、題材、舞臺表現形式區分,形成了各自藝術流派,如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等傳統意義上各大流派老死不相往來,現在逐漸開放與包容。
傳承的程式化與自主性。壺藝傳承,雖有嚴格的師承關系,但也是有一定的自主性。你可以拜多個師傅,進多個師門,畢竟它有前面講到的寬容性。曲藝傳承則是有一套嚴格的程式化傳承內容,從曲藝的服裝道具、曲藝的劇目版本、曲藝人物唱腔、曲藝師承門第觀念的根深蒂固,可以說是一套“死板”的,但是這種程式保留了傳統曲藝豐富而又極具文化藝術個性的流派曲藝。
壺藝傳承與曲藝傳承,既有傳統文化藝術韻味與深厚的民族個性,又有現代各自獨特的思想、技藝、技法、表現形式與創作題材,這樣文化藝術傳承,才會更好地保護文化藝術前世今生的存在價值與發展價值,也是在國家大政方針指導下自由、開放、個性的文化藝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