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佳木斯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把握當前世界大勢和我國改革發展大局的基礎上,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問題發表重要講話,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了一系列的戰略謀劃和重大部署,是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行動指南。
文化的靈魂是價值觀,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培育。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實踐路徑,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練表達,凝結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引領,既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養什么樣的公民等重大問題,又是實實在在的要求,規范性和實踐性很強,便于遵循和踐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把踐行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中,佳木斯市確立了“入腦入心”、“立言立行”和“鑄魂鑄基”三大工程,細化了37項具體推進措施。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注重做好結合文章,把“三個倡導”的宣傳與形勢政策宣傳結合起來,與中國夢宣傳結合起來,與精神文明創建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理論宣傳、新聞宣傳、文藝宣傳、網絡宣傳、社會宣傳等各種資源和手段,著力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環境和社會氛圍。二是扎實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積極搭建群眾便于參與的平臺,廣泛開展“尋訪身邊的感動”、“筑夢三江出彩人生”巡講、“中華魂放飛夢想”讀書活動、“文明禮儀伴我行”等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實踐的生動局面,切實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的學習工作、生產生活之中。三是突出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我市特色文化資源及地域人文歷史典故,發掘時代典型和重大事件所蘊含的教育資源,通過組織開展“踏訪紅色足跡”、“烽火戰歌”抗戰歌曲演唱會,以及籌建“東北小延安紀念館”和“日軍侵華罪證陳列館”,編印《佳木斯英模人物故事集》等活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樹深深扎根于佳木斯地域特色文化的沃土中,使之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具說服力、最有影響力的“活教材”,夯實全市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這些論述充分表明了傳統文化對于當前的意義和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又再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將優秀傳統文化看作關乎國家民族的精神命脈,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的重要判斷,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需要我們在工作中深刻理解和把握。
近年來,佳木斯市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和普及推廣,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在全社會形成了道德尊崇、奉獻情懷和自覺擔當的時代風尚,先后涌現出了心系百姓的好民警王江、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用生命鑄就忠誠豐碑的趙厚福,以及守望孩子夢想的鄉村教師王明玉、用愛心救助孤兒的老人王偉、在鄉路上彈奏“愚公”傳奇的盛春德、向貧弱者傳遞溫暖的十五元計劃互助群等一大批感動人物和感動群體。我們還先后組織編寫了《做人篇》《博愛篇》《和諧篇》《名言百句》等四冊傳統文化教育讀本,連續6年舉辦了“文化經典百題競賽”、“民族精神代代相傳征文活動”、“全市大規模的古詩文經典誦讀表演大會”,召開了五次經驗交流會和四次大型捐贈活動。如今,中華經典文化的學習教育活動,已經成為本市青少年思想道德養成教育的有效載體,全市共有75所經典誦讀示范校,佳木斯市還榮獲全國中華文化經典誦讀示范市稱號。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文化軟實力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
近年來,我們致力于把佳木斯市建設成為文化繁榮發展、地域特色鮮明、城市影響廣泛的“三江文化名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主要在五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著力于文化資源的挖掘開發。立足于把佳木斯打造成為我省東部地區歷史文化名城,為此不斷加強對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成立了佳木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進一步完善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深入挖掘傳承城市在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進一步叫響抗聯文化、東北小延安文化、赫哲文化和知青文化,增強市民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二是著力于名家名品鑄造。為了培養一批造詣高深、成就突出、影響廣泛的文化領軍人物和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我們研究制定了文化領域的人才管理辦法和文藝創作獎勵辦法,努力形成德才兼備、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把工作重點向挖掘整理全市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和創業文化的豐富內涵傾斜,充分利用冰雪、森林、濕地、農墾、老工業基地等地域特色鮮明的題材,在策劃、制作、投入、產出上求大突破,努力推出一批引領社會風尚、直面現實生活、緊扣時代脈搏的優秀文化作品。三是著力于文化事業惠民。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在健全完善市文體會展中心、市博物館、市圖書館、市文化藝術中心、群眾藝術館及各縣(市)重點文化場館設施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各縣(市)區的基層文化中心建設和社區(村屯)文化室建設,努力實現全市基層文化設施全覆蓋,建設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扎實開展“三江之聲”廣場文化、“金色田野”農村文化、“歡樂校園”校園文化等主題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送文化下基層”和文化志愿者服務活動,讓群眾充分享有廣泛的文化服務。四是著力于文化產業開發。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構建“一區七園三帶四基地”文化產業發展布局,真正讓佳木斯成為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支點。圍繞城市新區、產業園區、旅游景區、文化資源核心區的開發建設,推進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地產、教育、休閑、物流、信息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新聞傳媒業、文化旅游業、文化藝術服務業、出版印刷業、民俗工藝品業和廣告會展業,謀劃生成一批資源深度開發、產業鏈條延伸、展現品牌特色的大項目、好項目,打造全省東部地區文化產業聚集區。五是著力于文化傳播拓展。深入挖掘佳木斯特色文化的開放特質和多元內涵,提高新聞宣傳質量,深入報道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火熱實踐和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依托口岸優勢,搭建文化展示平臺,進一步加強與俄、韓、日的溝通聯系,在教育、科技、藝術、體育等領域開展對外交流,充分展示我市的巨大變化和良好形象,全面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