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嶺生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對新時期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認真學習領會《決定》精神,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對進一步提高全民自覺守法意識,加快法治黑龍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實踐證明,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了社會正氣,樹立了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培養了公民權利義務對等的現代法治理念,提高了公職人員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風氣。同時,在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中我們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主要是抓好“四個堅持”和把握好“四個關系”。
抓好“四個堅持”:一是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法治宣傳教育只有緊緊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把全省經濟社會建設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主戰場,充分發揮其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積極作用,才能真正體現自身價值,從而保持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正確發展方向。二是堅持以人為本、民生至上。解決民生問題,維護群眾利益,需要法治作保障,這也是法治宣傳教育的優先領域。法治宣傳教育只有始終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出發點,以人民群眾滿意為落腳點,切實幫助人民群眾解決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為改善民生創造良好法治環境,才能贏得人民群眾支持,從而夯實法治宣傳教育的發展基礎。三是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只有積極適應時代發展變化,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從而積蓄可持續的發展后勁。四是堅持資源整合、合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只有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充分整合社會資源,才能形成千軍萬馬、千帆競發的良好局面,從而凝聚強大的發展動力。
把握好“四個關系”:一是把握好法治宣傳教育與社會法治的關系。法治宣傳教育是通過宣傳法律、普及法律、教育引導,提高全體公民法治意識,使每個公民自覺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自覺依法辦理各項社會事務,自覺運用法律規則化解矛盾,最終實現社會民主法治。二是把握好法治宣傳教育與社會公平的關系。通過法治宣傳教育,促進了公民法律素質的提升,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自覺協調和兼顧各方面利益關系,逐漸營造以權益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正義氛圍。三是把握好法治宣傳教育與社會誠信的關系。法治宣傳教育是通過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強化全體公民的自律意識,使人們的法治思維和道德情操進一步升華,使整個社會逐步形成平等友愛、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四是把握好法治宣傳教育與社會和諧的關系。通過法治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體公民依法維護權益和依法參與、依法監督社會事務的意識,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有一個規范有序的法治環境,最終實現社會和諧。
《決定》以“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為章節標題,明確提出了“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這一目標任務,是新時期全省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要把憲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內容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點。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總章程。學習宣傳憲法,要大力宣傳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憲法不僅是全體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而且是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有效武器。我們將充分利用“12.4”國家憲法日暨全國法治宣傳日等節點和時段,集中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使憲法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同時,我們還要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一重心,大力宣傳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大力宣傳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等內容。在繼續廣泛傳播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培育公民的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教育引導公民依法理性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
二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與法治社會所追求的目標高度一致,加強法治宣傳教育,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用法律的權威增強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把法律內化為人們的道德準則,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牢固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觀念,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公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要適時開展各類主題法治宣傳活動,進一步深化“法律七進”活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服務廣大人民群眾,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向面上拓展,向基層延伸。
三要把領導干部、國家工作人員和青少年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根本。領導干部在法治建設上的示范表率作用,直接關系法治權威的樹立、法治秩序的形成、法治實踐的成效。大力開展領導干部、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活動,積極推進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大力推廣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制度和公務員法律知識考試等做法,努力使領導干部、國家工作人員更加全面深入學法,堅定自覺尊法,嚴格自律守法,積極主動用法,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積極推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序列,積極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組織開展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法治教育活動,使廣大青少年從小掌握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養成守法習慣。
四要把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抓手。進一步推動地方、部門、行業依法治理,著力深化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法治鄉(鎮、街道)和基層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活動。建立科學完備的依法治理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并將其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目標管理,明確任務,分解責任,抓好落實。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依法治理的積極性,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全會《決定》提出“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普法工作的領導”。這是法治宣傳教育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按照這一要求,結合我省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實際情況,應從三個方面加大機制建設力度。
一要構建法治宣傳教育責任機制。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必須全社會來共同參與。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要建立法治宣傳教育組織機構,而且還要賦予其相應的職能和權限,不能讓法治宣傳教育機構成為擺設。要深入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要充分發揮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的作用,健全普法協調協作機制。要加強普法講師團、普法志愿者隊伍建設。通過建立普法制度的形式來構建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的普法責任體系。
二要構建法治宣傳教育資源整合機制。全會《決定》指出“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把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情況作為精神文明創建重要指標,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創建中,擴大法治宣傳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把法治元素融入群眾公共文化生活,積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設品牌。要推動建立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要充分發揮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優勢,注重新媒體新技術在法治宣傳教育中的運用,加強普法網站和普法網絡集群建設,更好地運用微信、微博、微電影、客戶端開展普法活動,營造法治氛圍,引領社會風尚。
三要完善法治宣傳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經費保障到位,是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全民法治意識大幅提高的重要前提。要將法治宣傳教育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明確各級財政撥款標準,確保經費撥付及時到位。同時,對法治宣傳教育經費標準應進行動態調整,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幅度保持同步甚至超過經濟社會發展的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