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春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下,經營規模大、集約化程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經營組織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201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突出強調要“抓住兩個關鍵”,即著力培養新型經營主體,既注重引導一般農戶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又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深化農村經濟改革的重要基礎,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有效途徑,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基礎工程、戰略工程。
近年來,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堅持把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農村改革的重點任務和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重要內容。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和收益權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途徑、推出新舉措、建立新機制,努力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快速成長,為加快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集聚強大內生動力。
一是數量逐步遞增。來自省委改革辦和省農委的相關數據,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發展到16萬多個,其中經營規模超過2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8.8萬個,經認定的家庭農場10.5萬個,農業企業175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5.9萬個,千萬元以上的現代農機合作社916個。專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2547個,輻射農戶26.5萬戶,覆蓋基地790萬畝。有531家企業與750個合作社開展聯合,輻射基地1500多萬畝,受益農戶50多萬戶。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9.2萬人。
二是規模經營擴大。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規模經營面積5971萬畝,糧食畝產提高15%左右。全省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規模經營土地2914萬畝;農民合作社入社農戶43.5萬戶,規模經營土地2065萬畝;其中農機合作社自主經營土地1500多萬畝,平均每個合作社1.64萬畝。全省聯合社267家,輻射42個縣、418個鄉、3752個村和45萬農戶。
三是引領作用凸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糧食增產的主要力量。全省制定了《兩大平原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改革創新專項試驗方案》,出臺《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規范社創建實施方案》,舉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班22期,培訓各類人員1.5萬人(次)。省農委共派出18個專項指導組,重點對200多個現代農機合作社開展規范化建設指導服務,幫助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了多種生產要素優化組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然而,全省在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客觀問題,具體表現在:
第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布局零散分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雖然數量逐步遞增,但在全省農村所占比重仍偏低,單個實力有待增強。部分龍頭企業實力較弱,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和品牌效益不高;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不規范,沒有按合作社的章程進行運作;許多種養大戶規模經營程度偏低,往往需要在幾塊地上組織生產;家庭農場雖現雛形,但無法與江浙地區比肩,還不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第二,規模經營發展失衡,管理尚待規范。全省農村人少地多地區和非農產業發達地區,土地流轉數量較大,規模經營發展較快。人均耕地較少、思想觀念保守的村屯,一般土地流轉較慢。當前土地流轉基本處于自發狀態。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尚未完善,鄉村兩級集體組織引導和服務不到位,鄉鎮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對土地流轉的管理和監督職能尚未履行到位。
第三,新舊政策處于交替中,激勵導向差。農村現有的政策體系、組織方式和服務方式不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目前只有粗線條的原則規定,沒有明確具體的實施意見,可操作性不強,特別是一些與現行政策不一致的地方,基層干部群眾普遍感到困惑,不好把握,多在觀望等待。黑土地上嘹亮的改革進行曲在基層遇冷。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待進一步調動。
第四,落實推進止步于簡單部署中。部分地(市)對于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識不高、思路不清、宣傳不夠,鄉鎮村屯更是一知半解。實施過程存在內容交叉制約,缺乏政策的銜接配套和統籌,影響落實推進,存在重形式輕實效的工作作風問題。
培養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但可以實現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田產出率,而且還可以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作用,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探索實踐途徑。
一要經營主體多元發展。要堅持把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體系來抓,鼓勵多元化發展,取長補短,打組合拳。在經營主體種類上,現有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多種形式并存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只要是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需要的生產關系都可以采用;在發展模式上,現有專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現代農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多種組合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創新,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可以有多種實踐方式;在經營領域,要在現有耕地基本保持穩定和保持糧食生產能夠繼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上,競相發展糧食生產、果蔬種植、畜牧養殖、林下經濟等。除了培養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以外,還要培養一系列金融服務、科技服務等新型社會化農業服務經營主體。
二要均衡規范土地流轉。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審議通過的《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積極引導土地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愿意種地的人能獲得更多的土地經營權。鼓勵全省各地整合涉農資金建設連片高標準農田,并優先流向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農戶。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土地經營權入股組建合作組織,通過自營或委托經營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在農村土地流轉中要依照法律法規、以點帶面、穩步推進,完善社會服務,要明晰權屬、規范制度、有序流轉和嚴格管理,注意均衡發展,有效化解農村土地流轉糾紛,堅決遏制農村土地流轉“非糧化”趨勢,讓農民種糧獲利,對工商資本大規模下鄉種地設限,即工商企業可以適度租賃土地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等現代種養業。
三要強化政策激勵引導。政策的效應不僅使政策受益體能夠提高能力,而且還能夠促進內部機制形成自生動力。要嚴格落實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省農委出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標準》、省工商局出臺的《農民合作社聯社登記管理辦法》、省財政廳制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擔保暫行辦法》和《種糧大戶貸款融資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政策激勵導向應支持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在農業政策或其他政策上予以支持。支持的標準主要看是否達到“三高”,即農地收益高、資金回報率高和覆蓋農民和土地的覆蓋率高。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不僅涉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同時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各級黨委、政府要通過政策支持保護加快農業經營主體創新,信貸、保險、財政等相關部門積極配合。
四要統籌推進狠抓落實。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緊緊圍繞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政策,統籌推進。要提高認識,理清思路,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營造氛圍。要對省委、省政府和各涉農部門已經出臺的改革政策,加大貫徹力度。抓緊修改完善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等政策意見,用政策指導改革推進落實;要搞好銜接,協調開展。按照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分工方案要求,統籌謀劃各項改革的銜接和配套,重點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等基礎性改革,搭建對接平臺,為各項改革推進奠定基礎、創造條件;要完善機制,抓好落實。要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定期召開專項小組會議,及時溝通各方面改革情況,研究和解決具體問題;要健全信息通報機制,不斷總結各地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驗和做法,通報工作情況,推動全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有效落實,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實現“四化同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