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樹
中國共產黨從創立起就始終把群眾路線作為自己的生命線,堅持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緊密地與人民群眾聯系在一起,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發展得更加全面完整,理論內涵更加豐富充實,并且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實現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飛躍和思想準備,成為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穿延安精神的一條主線,為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當前,結合學習中國革命歷史特別是延安精神有關群眾路線的內容,對于深刻理解和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十分有益。
革命實踐證明,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和基本原則,也是黨堅持群眾路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搞革命,丟了人民利益,就會失去人民的支持,必然導致失敗。因此,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的每一個時期所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必然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與具體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在一起。
延安時期,我們黨既堅持抗擊日本侵略、為保衛國家和人民而戰斗,又在延安邊區嘗試建設人民的政府,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完整提出和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宗旨思想和執政理念,把延安打造成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在這里,政府機構和干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當作衡量一切工作的標準。因此,陜甘寧邊區政府不僅得到邊區人民的擁護,也不斷在全國人民中獲得了信譽和支持,并帶領全國走向勝利。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使我國改革和建設繼續保持健康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注意進一步處理和解決好事關人民利益的問題,堅持不斷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注意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水平。必須要堅持不斷發展民主,健全法治,維護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
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黨,在長期正反兩方面經驗中逐步學會了堅持按照人民的意愿和從實際出發的一致性來確定自己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經常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堅持充分討論、民主決策、集體領導,堅持在正確路線基礎上嚴明黨的紀律和實現意志的高度統一,經過長期的實踐把黨建設成了不斷帶領人民取得勝利的堅強有力的黨。
延安時期,我黨更加注意人民群眾的呼聲,堅持誠心誠意聽取和采納各方面正確的意見,提倡知無不言、言者無罪的風氣,從黨內到社會上達到了空前的民主程度。。在充分重視征求人民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黨和政府及軍隊內部建立健全了民主集中制,使延安時期黨的領導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推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力量和根據地建設取得了空前發展,為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組織基礎。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就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動力的觀點,必須始終堅持尊重群眾、不脫離群眾,必須始終堅持作人民群眾利益和愿望的忠實代表。重點是必須不斷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使黨和政府的工作通過制度保證實現為人民服務。要著重注意加強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充分支持和不斷擴大人民群眾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權力,使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所體現的人民當家作主的作用得到經常、具體、充分的發揮。要不斷強化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工作,允許和愿意聽取人民中的各種不同意見乃至反對意見,通過比較作出正確決策。各級干部要眼睛向下,要把重視聽取群眾呼聲和解決群眾問題與貫徹上級領導指示要求一致起來。要不斷擴展人民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暢通言路,通過各級工作制度切實保證聞過則喜,聞過則改,聞難則解,使黨和政府的工作達到人民滿意。
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無論在革命中還是在取得政權后,都應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去進行自身的活動。延安時期,邊區政府堅持動員組織機關和部隊發展生產,搞活流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充分依靠自己補充和解決自身需求問題,同時千方百計幫助人民解決生產、生活問題,鞏固了邊區根據地,取得了陜北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使陜北根據地在國內外人們眼中成為抗日戰爭中最有希望的地方。
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應當繼承發揚革命優良傳統,堅持勤儉執政、勤儉治黨治國治軍的理念和實踐,降低國家運行成本,減少黨、政、事業、社會組織、國有企業浪費,最大限度地節約國家資金和資源,不斷提高人民福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健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應當不斷解決國家機構龐大和人員臃腫問題,實現國家機構和干部隊伍精干化。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要重視解決好黨的機構和政府機構工作協調問題,減少和避免黨委工作和政府工作交叉扯皮、重復抓和兩層皮。在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應加強黨的領導,主要通過組織黨的代表會、黨的委員會、黨的常委會,在抓思想政治建設和抓大事上實現黨的領導,將各級黨委多年來因人因時上行下效擴展衍生的多個繁雜機構,進行統一精簡縮并,通過黨的自身建設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改革事業向前發展。政府機構則在大部制改革的基礎上,繼續從有利于為人民辦事的角度出發,不斷對現有機構進行整合理順,切實提高行政效率。
共產黨歷來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和品質,從革命戰爭年代到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始終保持奮斗精神和犧牲精神,先進性的特點得到了充分體現,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真摯愛戴和充分信任,形成了寶貴的優良傳統和精神財富。
延安時期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對于貪污行為、生活極端自私剝奪他人生命行為等進行了嚴厲的處置,教育全黨培養和樹立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使延安成為引領全國前進的燈塔。
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是一個需要長期艱苦奮斗的過程,堅持解決好經濟發展、社會公平、懲治腐敗三大問題將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堅持社會平等,是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而堅持社會公平,則是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原則,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水平。建國六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重大飛躍,但同時收入差距也在不斷加大,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是我們改革不配套、不到位的結果,也是脫離人民群眾的結果。正視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者的基本態度。因此從現在開始,對這一問題必須加以重視,“亡羊補牢”,從思想和政策措施上加以調整和糾正。
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充滿著期盼和要求,我們要堅持按照群眾路線的要求治黨治國治軍,要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能力。黨和政府機構及軍隊要切實履行好各自職能,切身保護和發展好人民的利益,堅決抵制和打擊各種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切實護好、管好、用好、發展好國家資源、資產,防止成規模國家資源、資產流失到少數個人手中,嚴防偷稅漏稅行為,定期審計財政資金收支、國有企業經濟運行,嚴控涉及國計民生企業、國有自主創新名牌企業、重要國家資源被私人資本及外國資本收購,嚴厲打擊經濟犯罪、刑事犯罪、詐騙犯罪;切實為人民辦事,解決好人民生產生活中的問題。要把工作決策和對人、財、物管理的權力由過分集中向多數人分散,由暗箱運作向公開民主轉變,徹底改變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個人代替集體領導的現象,向社會公開權力運行的過程,加強人民群眾對權力運行的監督。特別是要加大對領導干部的公開選拔和日常監督管理的力度,要把領導干部的使用和管理作為廉政勤政的首要問題來抓。領導干部要做到經常深入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保持經常的聯系,切實了解實際情況,勤于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堅持向群眾學習,先當群眾的學生,后當群眾的先生,切實做到從群眾中來、再回到群眾中去。當前,要踐行群眾路線需要我們重拾延安精神,不斷加強作風建設,堅決抵制和消除“四風”問題,取信于民,重塑黨和國家機構及廣大干部的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