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寶忠
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是黨和人民給予我的莫大榮譽,但這一榮譽決不僅僅屬于我一個人。光榮,屬于哈爾濱醫科大學,屬于為了我國人民健康這一共同目標而在醫療戰線上奮力拼搏的醫務人員,屬于千千萬萬長期在一線默默奉獻的科技工作者,屬于偉大的黨、偉大的人民!
作為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我對于科研的執著,源于看到了分子影像學技術對腫瘤診斷及治療的重要價值及巨大前景,我迫切地希望通過研究及應用分子影像技術,推動腫瘤傳統診療模式的轉變,推動抗腫瘤事業發展。
1984年我參加工作,成為一名影像科醫生,那個年代,影像科醫生僅僅被認為會拍個片子,看個影兒。但我卻不愿讓這么好的東西被埋沒,我認為,影像學不該只是照射X光和讀片,它應該在疾病的治療中發揮作用,實現救死扶傷的目的。于是,我投入到介入放射技術的研究之中,成為一名介入放射醫生,十幾年的時間里,我治療了上萬例的腫瘤患者,雖然大大提升了腫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但相對于他們的痛苦而言,這些卻是遠遠不夠的。腫瘤一旦發現就有了一定的大小,對患者的身心已經造成了一定的損傷,能否在腫瘤發生發展的早期就捕捉到它?如何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病人的痛苦?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2002年遠赴哈佛大學醫學院訪問學習。我認為,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光埋頭看病是遠遠不夠的,更要站在世界醫學前沿,不斷推進醫學科技進步,真正地為祖國的生命科學盡一點力。在那里我接觸了分子影像學的概念,憑借著對科學前沿的敏感把握,我認定這種借助影像學設備將基因、蛋白分子水平的變化進行直觀揭示的技術必將在腫瘤的診斷和治療上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激起了我從事分子影像研究的熱情。結束了哈佛大學的訪問學習,我提著滿滿兩大箱的科研資料,懷揣著發展中國分子影像的夢想,開始了中國分子影像研究的探索之旅。
科研逐夢的道路是孤獨而艱辛的。回國之初,國內對這一新興學科知之甚少,于是我開始積極宣傳普及,并在國內召開了全國首屆分子影像學高級研討會,率先成立了首家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同行稱我為“分子影像學的拓荒者”,但更愿意把自己比喻為一名逐夢人。多年的職業生涯,讓我在疾病與死亡面前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但作為一名醫生,我們沒有權利迷茫,更不能因看多了生老病死而淡漠,我永遠無法忘記患者康復時的那種喜悅和內心無以言表的感動,患者及家人信任、渴望的眼神是我前進路途上最大的鞭策。
經歷了12年在分子影像學領域的不斷探索和深入研究,我提出“腫瘤系統分子成像”新理念,創建了一系列腫瘤診療多功能分子成像新技術新方法,并研發了一系列腫瘤分子診療新產品。這些研究成果實現了癌癥初始階段的早期分子水平診斷以及靶向治療,有力推動了腫瘤診斷及治療技術進步與發展,對于提高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大意義。這些成果填補了多項技術國際空白,顯著提升我國分子影像研究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但我仍要說:分子影像發展至今,仍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無盡的潛力,它將在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它未來的大規模臨床應用,必將推動傳統醫學模式向分子水平診療新模式變革。在影像醫學領域,我們有信心有能力超越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