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君 孫煜澤
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李清君 孫煜澤
堅持創新發展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大亮點。把握和落實創新發展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要在以下七個方面對創新發展目標任務達成共識,做到既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體現工作的時代性和創造性。
第一、必須培植創新發展各類主體。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處于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優化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的轉型期,有很多發展難題需要破解。面對發展難題,需要黨員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在全社會迅速形成創新發展的主體力量,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大膽擔當。通過優化發展要素配置,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形成黨委領導創新、政府推動創新、企業主導創新、社會組織協同創新、人人參與創新的新格局,釋放新的發展需求、創造新的發展供給,加速實現由生產要素驅動發展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舊發展動力轉換。
第二、必須拓展創新發展新空間。“十三五”期間是中國制造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高端制造的決勝階段,必須以更開放的視角,拓展創新發展新空間:以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國土資源優化的城鄉一體化創新發展空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互聯互通、合作共贏,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創新發展空間;實施網絡強化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等,實現虛擬與實體聯動,信息物理技術邏輯與商業邏輯深度融合的創新發展空間;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構建服務型政府、智慧城市、數字社區等促進民生改善、利益共享的創新發展空間。
第三、必須實施創新發展驅動戰略。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硬道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全面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第四、必須全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未來中國現代化的亮點,也是均衡發展的難點。破解“三農”發展難題,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在引入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實施新生產作業組織方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壯大新生產經營主體、構建農業全產業鏈體系上加大力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五、必須構建適應創新發展的產業新體系。要圍繞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新發展要求,通過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提升有市場需求的傳統優勢產業市場競爭力,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促進我國制造業、服務業整體進入世界經濟體系的中高端水平。
第六、必須建立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度。推動科技管理體制變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和分配制度以及人才配置效用最大化的運行機制等,統籌國內外高級創新要素,形成開放、高效、安全、包容的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制度等。建設有利于創新發展的效能服務政府,激活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推動有利于創新發展的結構性改革,特別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現代金融管理體系,為創新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七、必須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在創新發展理念引導下,國家政策和政府職能都將進行系統、全面、深刻的主體再造與科學職能界定,以及權力、責任、負面清單制度規范。圍繞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要求,實施定向、精準、相機調控,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防范地區性和系統性風險,提高整體、個體的發展預期,增強全社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信心、決心和恒心。
(作者李清君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工業經濟處處長;作者孫煜澤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一處副處長)
責任編輯/杜金瑩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