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婦女兒童發展中心
改善農村家庭教育環境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黑龍江省婦女兒童發展中心
隨著我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農村兒童的生存、保護和發展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據省婦聯統計,黑龍江省目前約有農村留守兒童17.8萬人,占全省兒童的3.45%。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核心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僅對個人、家庭乃至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將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具有長期性和不可逆性。
省婦女兒童發展中心歷時兩年選取我省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黑河市及綏化市的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一至九年級的在校生,年齡分布在6-16歲之間。發放調查問卷1017份,訪談留守兒童72人,訪談留守兒童教師及家長15人。
本次調查男生人數占49.6%,女生人數占50.4%,男女比例較為均衡;調查對象中獨生子女占54.7%,非獨生子女占45.3%;父親外出務工比例為39.2%,母親外出務工比例12.7%,父母雙方均在外務工比例高達47.8%;留守家庭中,父親監護占9.5%,母親監護占33%,祖輩撫養占37.9%,其中祖輩撫養比例最大。
調查表明,我省留守兒童能夠得到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和醫療保障,但在生理衛生知識的了解上,留守兒童所知甚少。只有28.6%的留守兒童了解相關知識。留守女童缺乏對青春期相關知識的了解,自我保護意識差;相比于城市同齡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參與家務勞動的比例明顯偏高。在訪談中,有93.1%的兒童參與簡單家務勞動,有37.1%的兒童參與比較繁重的田間勞動;留守兒童休閑娛樂方式單一,內容單調,64%的調查對象課余時間會選擇去同學或親屬家玩兒;在對留守兒童的零花錢管理上,父母外出打工前后的情況并沒有太大變化。調查顯示,74.2%的留守兒童把零花錢花在書籍文具上,說明在零花錢的使用上,留守兒童能夠理性認識,正確對待。
留守兒童父母對子女學習上的關注度較高,基本不管的僅有6.0%。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比較明確,認為讀書非常有用的占78%,但是對學習成績的自我評判高于實際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水平較低,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高,輔導學業能力有限;情感缺失也影響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其自我評價不高。對父母的思念,對家庭現狀的無能為力,讓留守兒童過早地體會到與父母分別的痛苦,從而產生的苦悶與焦慮等內心情緒波動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正常生活與學習;留守兒童因無法與父母經常性交流,受年齡與觀念的影響,他們也無法和撫養人探討更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1.留守兒童家庭結構不完整,情感缺失影響兒童成長。調查顯示,47.8%的留守兒童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導致留守兒童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兒童在遇到生活問題、學習壓力和人際交往問題時,缺少來自父母直接的關懷。父母一方甚至雙方的缺席,會使兒童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及心理上的失落感,容易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的父母絕大部分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與子女見面一次,平時多以電話溝通聯絡。留守兒童不能經常感受到父母所給予的關愛,在情感上逐漸與父母疏離,有的甚至產生隔閡。父母外出打工對子女的心理有一定的影響,這種在兒童成長時期形成的親子關系的疏離,往往是很難彌補的。另外,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受訪兒童的家庭現狀是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父母長年分居兩地,最終造成了情感破裂而離婚,很多兒童由最初的留守兒童變成了單親家庭兒童,或是留守兒童隨著再婚的父母成為新家庭中的一員,這種復雜的家庭狀況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形成了更大的阻礙。
2.監護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或缺失。我省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由祖輩或單親撫養,而留守兒童的父母文化程度絕大部分為初中以下,祖輩撫養人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留守兒童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受自身文化素質等的局限,如文化水平低,勞動負擔重,還有遠離孩子生活區域等局限,缺乏與子女的情感交流與親子互動,使得留守兒童所獲家庭教育嚴重不足或缺失。一是對留守兒童學業的輔導能力有限。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多處于班級平均水平以下,成績突出者僅占少數。隨著留守兒童年齡的增長和課業難度逐漸加深,撫養人的家庭教育能力越來越不足;二是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指導,教育方式單一,只滿足于讓孩子吃飽、穿暖,對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關注較少。另外,我省農村祖輩撫養留守兒童比例過大,撫養人的教育方式比較傳統,也比較落后,許多老人對孫輩的家庭教育感到力不從心;三是撫養人與留守兒童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很多撫養人和留守兒童之間難以形成親密的親子關系,僅能在生活上為留守兒童提供照顧。
3.留守兒童所受社會關注不夠,家庭和社會支持不足。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的家庭內部支持不足,親子之間的聯系方式比較單一,頻率不高。調查發現,有近一半的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經常性的呵護。76%的留守兒童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系,父母與子女溝通時間短,內容簡單,多集中在吃穿住等物質生活方面和學習方面的話題,往往忽略了兒童的心理需求;學校教育能提供給留守兒童的外部支持也明顯不足,除了專門的留守兒童寄宿類學校,很少有學校設有專門的機構或人員去特別關愛這些處于弱勢的留守兒童群體。絕大多數班主任能在工作所要求的范圍對留守兒童加以特殊的關心與照顧,但也有少數教師對自己班級的學生留守情況不知情或無暇顧及,這也與農村學校經費有限、師資不足的現狀有關;另外,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也明顯不足,如社區、村委會對留守兒童提供的支持與幫助還遠遠不夠。目前,我省最為缺乏的是關愛留守兒童的專業機構、專業教師和長效機制,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1.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強化家長監護責任。一是要通過宣傳和教育等手段,使留守兒童父母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強化監護責任和教育意識,提高自身素質,充分重視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展;二是要加強與子女的聯系與溝通,保持親子關系的良性互動與完整。在溝通內容上,要更多地關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三是在同子女短暫相聚時要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幫助孩子解決學習和人際交往中的困難,要注意言傳身教,在孩子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另外,在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較集中的地區,可以定期組織對留守兒童撫養人的家庭教育培訓。
2.完善學校各項機制,彌補家庭教育不足和缺失。一是學校要制定留守兒童管理制度,建立起“學校—班主任—家長—撫養人”的管理網絡,建立完整的留守兒童檔案,建立與留守兒童家長的聯絡機制,使父母和撫養人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狀況與需求,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家庭教育;二是要建立并完善留守兒童心理疏導機構。注意心理輔導人員的專業化;三是要定期召開家長會,開辦家長學校,開展留守兒童家訪活動,讓留守兒童父母或撫養人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正確的輔導方法;四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留守兒童在情感上有所寄托,以此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與缺失。
3.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監護網絡。一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將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農村剩余勞動力在當地就業,使留守兒童有更多機會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二是動員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共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的改善。建議由政府牽頭,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所實施的兒童發展規劃結合起來,構建留守兒童指導服務體系,成立專門機構,配備專業人員,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三是完善相關政策與法規,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法律保護力度,確保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此外,應建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留守兒童能夠在父母打工地就學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讓更多的父母能夠陪伴在孩子身邊,同孩子共同成長。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